APP下载

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例

2011-04-18吴海燕李青丰

草原与草业 2011年1期
关键词:乌兰察布产值产业结构

吴海燕,李青丰

(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9)

1 前言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土地生产力水平低。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长期以来曾大面积的开垦土地、过度放牧、毁林开荒,使地表和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恶劣的现象也日趋严重,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问题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得到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我国适时启动了退耕还林(草)工程。

退耕还林(草)工程是一项生态系统工程,是我国目前投资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工程〔1〕。所谓退耕还林(草),即把不适宜耕种农作物的陡坡耕地,因地制宜地通过自然恢复或人工重建的方法将其恢复成森林或草地。退耕还林主要包括坡耕地退耕还林(草)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2〕。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位于北京西北约400km处,是华北地区沙尘爆的主要尘源地之一,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其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京津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乌兰察布市曾经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从上世纪中叶以来,由于人口的增加,大面积垦草种粮,再加上气候干旱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恶劣的生态环境,乌兰察布市分2个阶段开始了退耕还林实践。第1个阶段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1994年)开始,实施了以精耕少量高产田,退还大量低产田的“进退还”战略。第2个阶段从2000年开始,乌兰察布11个旗县市区先后全部被列入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黄河上中游退耕还林(草)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项目〔3〕。

为检验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际效果,发现退耕还林草政策和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从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退耕还林还草后土地利用结构及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农、林、牧、渔各产业的特点。并针对如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出建议。

2 区域概况和研究内容

2.1 研究区概况

乌兰察布市地处祖国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纬 39°37′~ 43°28′,东经 109°16′~ 114°49′之间。总土地面积54 492km2,现有耕地面积60万hm2。海拔1 595~2 150m。乌兰察布市属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大青山横亘中部的分隔,形成了前山地区比较温暖,雨量较多,大部分为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后山地区气候干燥多风,土壤瘠薄,风蚀作用沙化严重。年均降雨量200~300mm左右,无霜期 95~145d,大风日数80d以上。

全市辖4旗5县1市1区,212个乡镇苏木,总人口280余万,其中农业人口212万。2008年,全市社会从业人员达107.6万人,实现生产总值434.68万元,完成财政总收入350 525万元。农业是乌兰察布市的主导产业。

乌兰察布市自然地理条件恶劣,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十年九旱,自然灾害频发。而且土层薄,广布钙积层,植物的种类和生长受到很大制约,是我国困难造林地区之一,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全市耕地面积扩大到160万 hm2,人均0.8hm2。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面积达到90%以上,1/3的耕地重度风蚀沙化,345万hm2天然牧草场有85%沙化退化,而且风蚀沙化面积以每年2.5%的速度蔓延。全市森林面积38万hm2,森林覆盖率只有6.8%。相当一部分村庄已经到了沙进人退的境地。许多农民迫于安生立命而举家搬迁,沦为生态难民〔3〕。

2.2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前后土地利用以及主要农牧业产业结构的对比研究。研究力图以区域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民脱贫致富、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综合分析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收集并汇总乌兰察布市林业局关于退耕还林(草)的资料和数据。土地利用情况,农业产值,粮食产量等数据来源于2000~2009年乌兰察布市统计年鉴。

3 结果与分析

3.1 退耕还林(草)主要成果

乌兰察布市分2个阶段实施退耕还林,第1个阶段从1994年开始实施“进退还”项目,即“精耕一份水浇地,退耕两份土地,还林或还草三份土地”。从1994年至2000年,全市累计退耕还林还草80万hm2,宜林荒山荒地种树种草43.93万hm2,完成人工造林52.68万hm2。第2阶段从2000年开始,截止2007年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52.70万hm2,其中,退耕地还林23.94万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26.96万 hm2,以封代造 1.81万 hm2。2008~2009年,国家组织对乌兰察布市现行补助政策期满的退耕还林地块进行了阶段验收,保存面积达99%以上。

3.2 退耕还林(草)后农业产业结构变化

3.2.1 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后乌兰察布市的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表1)。自退耕还林以来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从2000年的耕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18.96%减少到了2008年的11.6%。林地的面积逐年增加,从2000年的不到10%增加到了2008年的38.29%。草地面积和水域面积变化基本不大。

表1 乌兰察布市土地利用变化 (%)

3.2.2 农业产业结构

退耕还林(草)后,农牧业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由表2可知,农业和畜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而林业和渔业等项目的比重始终较低。退耕后农业产值的比例有所下降,畜牧业在第一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迅速增加,产值比例由退耕前的不到30%增加到了2008年的50%以上。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农业产业结构由种植业主导型转向养殖业主导型。林业产值比例受退耕还林政策的影响和乌兰察布市的自然状况制约的双重影响,波动较大,1990年产值比例为 3.70%,退耕还林后1995年和 2003年分别达到 4.64%和 5.87%,2004年林业产值比例又降至3.66%。渔业由于规模较小,产值比例虽有所上升,但仍不足1.00%。

表2 乌兰察布市农业中各产业比重变化

3.2.3 种植业结构

受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利益驱动,乌兰察布市种植业内部结构有所变化。乌兰察布市90%的耕地为旱地,退耕前70%的耕地种植早春作物小麦和莜麦,传统种植结构导致了广种薄收60%的农民长期不得温饱。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以来,使农业产业结构发生转变。在种植业上,果断的摒弃了小麦和莜麦的传统种植格局,而是以晚秋作物马铃薯为主。马铃薯、蔬菜和饲草饲料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由表3可知,粮食作物在种植业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占有绝对优势,在退耕还林前后乌兰察布市的粮食作物在种植业中所占比重平均达到50%以上,始终占据第1位。退耕工程实施后,在耕地减少28万hm2的情况下,仍然达到了粮食的稳产和增产。正是由于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的集约化经营。薯类和甜菜在退耕还林后表现出一定的规模。尤其是2008年薯类的产量达到了76.70万吨,占种植业的比重为30.64%。甜菜种植规模呈现出不断扩大趋势,甜菜所占的比重由1990年的6.85%增加到了17.48%。油料作物在退耕后种植规模大大减少,2008年产量仅为4.78万吨,比重不到2%。

表3 主要农作物的比重 (%)

3.2.4 畜牧业结构

由表4可知,整体而言退耕后牲畜总头数逐年增加,同时大牲畜的数目退耕前后变化幅度不大,相对而言有所减少,而小牲畜的数目增加幅度较大,从1990年的不到300头增加到2008年的480头。养猪也较养羊、养牛的规模要小的多,而且数目变化不大。猪的数目在2005年之后有所减少,主要是受市场猪价变动的影响。

表4 乌兰察布市养殖业结构存栏数//万头

3.3 农牧业产值和产量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从2000~2008年第一产业的总产值呈上升的趋势,增幅较大,2008年第一产业总产值达到了140.53亿元,由于受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影响,农业产值虽然增加,但不如牧业产值增加的幅度大。随着退耕工程的深入,牧业逐渐成为第一产业的主导产业。林业和渔业产值虽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

图1 乌兰察布市2000~2008年第一产业产值动态

结合表5我们不难看出在耕地减少的情况下,粮食产量波动很大,但是经过调整期后,粮食产量得到提高,2008年在耕地减少近一半的前提下粮食产量达到125.1万t。

表5 乌兰察布市粮食产量

4 讨论与结论

4.1 退耕还林(草)工程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标,是在满足社会最大需求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以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的目标,达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以林业为重点的工程建设的深入,乌兰察布市的生态建设步入快速、大规模、高质量的发展新阶段。通过退耕还林(草)工程,加之农区,半农半牧区实行全面禁牧舍饲,使该市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森林覆盖率从1994年的5.82%提高到了9.74%,天然草场草原植被覆盖度达到44%,增加25%,局部地区形成了小气候,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退耕还林(草)工程是将不易耕种的土地以及产量不高的土地退下来,集中种植高产土地,这样一来改变了长期利用土地的模式和农业生产方式,农民广种薄收的耕种局面得到了改善,使地得其用,宜林则林,宜农则农。

退耕后全市耕地由103.3万hm2减到62.8万hm2,在耕地减少近一半的情况下,粮食产量虽有波动,但通过农民精耕意识的增强和科技的投入,粮食产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产,2008年粮食产量达到了125.1万吨。在耕地减少的情况下,农民改变了传统的耕种模式,调整了种植业的结构。果断的摒弃了小麦和莜麦为主的传统种植格局,而是以马铃薯甜菜等经济作物为主。不仅优化了种植业结构,而且使经济效益大幅增加。在耕地减少的情况下,使一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上释放出来,转移到畜牧业上,畜牧业在第一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迅速增加,产值比例由退耕前的不到30%增加到了2008年的 50%以上,2008年畜牧业产值达到70.83亿元。使农业产业结构由种植业主导型转向养殖业主导型。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畜牧业生产由过去的粗放散养为舍饲圈养,畜种结构由过去以土种畜为主的毛肉型转变为奶牛、肉羊为主的乳肉型,同时加快人工草场建设逐步改变传统靠天养畜方式,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生产方式的转变。由于林业受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影响和乌兰察布市的自然状况制约,林业产值在退耕前后变化不大。

4.2 退耕还林(草)工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通过对乌兰察布市退耕前后农业各产业结构的分析可知,虽然乌兰察布市农业结构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4.2.1 乌兰察布市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带,造林自然立地条件较差,林木成活率、树种单一,经济林比例小,柠条种植比重大,广大退耕户从灌木林发展上受益较小,近期效益不明显。而且,各地都存在田间管理较差的现象。林业后续产业发展格局没有真正形成,缺乏有带动作用的林产品龙头企业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4.2.2 林牧矛盾突出,少数个别地方农民为了追求眼前经济利益,不考虑草畜平衡,盲目进行量的扩张,舍饲圈养,科学养畜意识不强。虽然各地采取措施普遍加大了禁牧力度,但由于受传统放牧习惯的影响,偷牧、夜牧现象还时有发生,退耕还林(草)成果巩固受到影响。

4.3 建议

4.3.1 巩固和发展畜牧业。畜牧业是乌兰察布市的主导产业,如果畜牧业经济不稳定,就会给牧民的生产生活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继续加强禁牧工作的执行力度,使局部草原生态得到恢复,提高产草量。大力度的调整畜群畜种结构,积极开展饲草加工储备和棚舍建设。

4.3.2 大力发展林业后续产业,发展经济林果业。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发展经济林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发展经济林对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结构,以及对改善生态环境均具有重要作用。

4.4 结论

通过退耕还林(草)工程,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不合理生产方式,释放了农业劳动力,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民收入水平和结构发生变化。因此,退耕还林(草)政策不仅可改善生态环境,而且促进了乌兰察布市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一项具有可持续性的政策。

乌兰察布市大部分地区处于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因此,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难度较大,短期内农牧民收入会受影响。建议国家加大扶持力度。

〔1〕李育才.退耕还林工程中国生态建设的伟大实践〔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9.

〔2〕蒋宏飞.退耕还林(草)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河北:《河北农业大学》 ,2008.

〔3〕乌兰察布市林业局.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情况介绍,2008.

猜你喜欢

乌兰察布产值产业结构
乌兰察布玛珥式火山口群的发现与研究
6口塘出虾43000斤!产值超100万元,“万亩虾塘”的成功密匙你了解了吗?
2020年阿根廷大豆产值将达205亿美元
“一米菜园”有颜值更有产值
中钢黄金珠宝考察乌兰察布
乌兰察布之夜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2016年乌兰察布市一次罕见寒潮天气分析
我国循环经济产值已达2万亿元
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