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减蚕率提高单张产茧量的探讨*
2011-08-15郭建华
郭建华
(重庆市铜梁县安溪镇农业服务中心 402560)
重庆市铜梁县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实行四季养蚕布局。在每季卖茧后,有的蚕农高兴,单张产茧量达50kg及其以上,收入颇丰;有的蚕农很平静,单张产茧量 30~35kg,收入平平;有的蚕农很失落,单张产茧量只20~25kg,支出与收入持平,白辛苦一场;有的蚕农怨“天”怨“地”,单张产茧量仅10~15kg,蚕种款、人工费都不够。为何单张产茧量开差如此之大?笔者深入到蚕户座谈分析,造成单张产茧量开差大的主要原因是在饲养过程中不少的蚕头数损失,即减蚕率高,从而导致单张产量的高低。对此,笔者对如何降低减蚕率,提高单张产茧量进行了探讨。
1 蚕种补催青
不少农户蚕种领回后,放在自然光线和温度条件下摊放,因而蚕种在光线忽暗忽明和温度忽高忽低的环境中保护,往往出现孵化不齐、一日率孵化率不高,造成一部分蚕卵未能及时孵化而被处理掉。要达到卵孵化整齐,提高一日孵化率,蚕种领回后摊放在共育室或小温箱,保持目的温湿度,并遮光黑暗保护,待蚕种95%以上转成灰色后感光收蚁。
2 采叶、用叶
不少蚕农不根据龄期差异采叶,特别是小蚕,一根枝条采4~6张叶,桑叶老嫩不一,蚕儿食下后生长发育不整齐,进出眠整齐度参差大,从而带来技术操作难度增大,影响蚕体健康。不同龄期蚕儿口器老嫩不同,因而小蚕期一般根据不同龄期按叶色采叶,一龄用叶黄中带绿,二龄用叶绿中带黄,三龄用叶鲜绿色,其食下量、消化量均高。在同一龄中采叶应避免过老过嫩叶、虫口叶、污染叶等,给桑老嫩要一致。给桑之前要匀蚕,如蚕头密度大要分箔,达到蚕头分布均匀。每次给桑后要匀桑,使其蚕儿良桑饱食,食桑均匀,发育整齐。蚕儿将眠期要看蚕给桑,避免残桑过多,相反伏桑蚕增多,这部分伏桑蚕绝大部分就成了遗失蚕。蚕儿出眠后口器较嫩,应给予新鲜适熟偏嫩叶,第一次喂八成饱为宜。
3 明饲育
家蚕幼虫有6对单眼,缺乏对物体的识别力,只有感知明暗的能力,从而有趋光性。在明饲育条件下,由于趋光,蚕儿很快地集中分布于上层,蚕儿容易吃到新鲜桑叶,营养良好,生长发育生快。而在暗饲育时,蚕头则疏散分布在上、中、下层,伏桑蚕增加,导致蚕儿被遗失。因此,蚕儿饲养时采用明饲育环境,自然散射光线为宜,避免强光、直射光、不均匀的光线。
4 把好除沙关
除沙是为了蚕座卫生。除沙不能太勤,若太勤工作量增加,蚕儿易受损,遗失蚕也会相应增加;除沙次数过少,蚕座卫生差。因此,要定期除沙。1龄蚕不除沙或眠除1次;2龄蚕起除、眠除各1次;3龄蚕起除、中除、眠除各1次;4龄蚕起除、眠除各1次,中除2次;5龄蚕起除1次,中除每天1次。加网除沙前蚕座上应先撒焦糠石灰,隔离残桑,促使蚕儿迅速爬上网取食新鲜桑叶,减少网下的蚕儿。除沙后,在残桑中仔细观察,捡回遗漏蚕。特别是1、2龄蚕个体小,易遗漏,要多捡几次,不要急于倒蚕沙。从蚕沙堆中捡回的蚕需经过蚕体消毒后才能放回蚕座饲养。
5 眠中处理
蚕儿一生中要蜕4次皮,在眠中重新形成新皮,蜕去旧皮。蚕儿进眠后温度比食桑期间温度低0.5~1℃,干温差2~3℃。蚕座内适当撒石灰焦糠,可保持蚕座环境干燥清洁。眠中要保持安静,避免风吹和振动,防止不能正常蜕皮而死亡。眠中后期,蚕室地面洒水,干湿差1.5~2℃左右,这样湿度大有利于蜕皮,可防止半蜕皮蚕或不蜕皮发生。
6 蔟中管理
熟蚕要及时上蔟,避免过熟蚕在残桑中和蚕箔中结茧,造成损失。上蔟熟蚕不能过密,在茧型未形成前不宜强风直吹,防止熟蚕向一方密集。蔟中温度以24℃为中心,上下不超过1.5℃为宜。上蔟后室内光线偏暗、均匀。当茧型基本形成后,打开门窗通风排湿,并捉去浮蚕,用温热水淘洗另行上蔟。上蔟2天后蚕丝已基本吐完将蔟具悬挂,这样可减少不结茧蚕、双宫茧、黄斑茧等。
7 预防蚕病
蚕病对张种产茧量的影响很大,轻者减产,重者颗粒无收。蚕儿感染发病后是无药可治愈,未感染病菌的蚕儿可通过药物添食或蚕体蚕座消毒控制,使其不发病。因此,养蚕防病应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做好蚕前“彻底消”,蚕中“继续消”,蚕后“及时消”。桑园治虫要适时,不宜过早过迟。尤其过迟,农药残效期未过,会造成蚕儿农药中毒或引起微量农药中毒发生不结茧蚕。喷洒农药与邻近农户要互通信息,避免蚕期农药中毒。一旦发现蚕得病,应立即融离病蚕,查清病(毒)源,采取相应措施,控制蚕病扩散与蔓延。
8 防止天敌危害
桑蚕容易遭受麻雀、鸡、蟾蜍、蚂蚁等危害,在每次养蚕前堵塞鼠洞,用灭蚁净等消灭蚂蚁,蚕室门窗或室外大棚四周挂上沙窗,以减少天敌对蚕的危害,确保蚕头数量,为提高单张产茧量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