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豆储备拍卖相关问题的研讨*
2011-08-15中国大豆产业协会
2011年1月13 日,国务院有关部门就大豆六次流拍现象召开研讨会。国家发改委经贸司、质检总局动植检司、国家粮食局办公室、中储粮总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等有关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上,有的代表认为大豆不在中储粮范畴内,实际上六次拍卖不全是国储大豆拍卖,其中有三次是临储大豆拍卖。流拍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竞争力弱。国内大豆产业从种植到加工目前竞争力都很弱,单纯把大豆问题归结于政策起因不够客观。
(2)拍卖过于保密。国家临储大豆拍卖是一个额外的采购项目,为避免对市场产生不良影响,拍卖事先是非常保密的,拍卖前一个月才将信息公布,很多企业没有把它作为采购计划。
(3)拍卖地点设在交通便利区,不一定是加工企业集中区。
(4)拍卖大豆时间较短,如果这种拍卖延续下去,企业可以作为一个定向购买渠道。
有的代表指出,企业购买大豆主要考虑成本、收益问题,采购渠道不是不可更改的,如果价格低,还是具有可变性的。另外企业还要考虑豆油、豆粕的成本和大豆的含油率。近期美国大豆价格持续上涨,这对储备粮的拍卖是有利的,如果这种价格差弥补了出油率等收益差异,拍卖就可以成交了。
有的代表表示,我们当时是不支持大豆也搞国储的,它和小麦不同,小麦国家完全自产自销,而大豆每年进口量占销量的70%以上,国储大豆储备量根本解决不了稳定大豆价格的问题,只会增加国际大豆的进口量,所以这种储备意义不大。国储大豆采用顺价原则,是财政部出于资金问题考虑,但临储大豆拍卖价格为4100元/吨,而进口大豆4700元/吨,远低于进口豆,为什么还流拍呢?主要是进口大豆在企业中有积压,导致的需求量降低,前期资金投入大,没有流动资金进行购买,也没有地方储藏这些豆子。然而流拍对于市场来讲不一定是坏事,国储大豆的目的就是在市场供应短缺或者价格过高的情况下稳定市场,所以流拍说明企业手中不缺货,市场供应还是保持平衡的。
1 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代表从几方面对大豆流拍原因进行分析
1.1 价格问题
由于采取顺价销售原则,大豆售价中人为地加上了出库费、短途运输费等,相比于主产区国产新豆来说,价格偏高,企业不愿购买。
1.2 时间问题
国产新豆大量销售期正值新年,豆农急于用钱,货源多,价格低,主产区企业更愿意低价收购国产新豆。
1.3 进口大豆积压问题
目前,东南沿海港口进口大豆较多,外资企业仓储量大,而且有进口合同约定,购买国产大豆要解决运输等问题,沿海油脂企业对购买国储大豆不感兴趣。
1.4 担心降价问题
2010年秋季,东北主产区储备大豆销售给当地加工企业,企业需要先交100元押金,后来大豆降价,企业不愿意购买时就要损失预交押金。本年度全球大豆丰产,目前进口大豆到货量很大,加工企业担心后期大豆降价问题,采购储备大豆的欲望不强。
1.5 担心陈豆出油率低的说法不全面
相比于新豆来说,陈大豆的出油率确实低一些,但陈豆的水份含量也低,再者收储的大豆杂质少、商品等级高。对于油脂加工企业来说用新豆和陈豆差别不大,但对蛋白加工企业来说用陈豆还更有利。
2 协会代表对临储大豆拍卖提出以下建议
2.1 改变顺价销售原则
现在这种顺价不符合市场原则,把储、运费人为地加到价格中去,市场并不认可这个价格。顺价只是企业的一厢情愿,这种顺价归根结底还是要把负担转嫁给政府。
2.2 调整拍卖销售时间
每年的10月份到下一年度的3月份是国产大豆的主要销售期,货源较多,农民急于用钱,价格偏低,这个时间拍卖是和农民抢市场,自相残杀。建议国产储备大豆的最佳销售期应控制在每年的4月至9月份比较合适,这样既可以保护豆农的种植和销售利益,又可以满足夏季市场豆源不足,实现平抑市场的目的。
2.3 加强进口大豆到港量的预测
进口大豆和国产大豆正在形成两种市场、两个价格。目前国产大豆可以替代进口大豆的用途,但是进口大豆不可替代国产大豆的用途,所以有的人把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价格相比较,产生了价格关联,这是一种误区。所以,国产储备大豆的销售时节,要根据进口大豆的价格及到港量,来选定最佳拍卖时机和价格。同时,国产储备大豆的销售,还要关注国内山东等地大豆蛋白加工企业的需求,注意定向销售给大豆食品企业,发挥国产大豆不可替代的食品用途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