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在汶川地震救灾及重建工作中的体现
2011-08-15李顺斌胡国栋
李顺斌,胡国栋
(大理学院政法与经管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科学发展观在汶川地震救灾及重建工作中的体现
李顺斌,胡国栋*
(大理学院政法与经管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的全过程,生动诠释了科学发展观的涵义和本质。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举全国之力,团结一致、共赴国难,取得了抗震救灾斗争的伟大胜利,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取得的,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同科学发展观的真理性。
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科学发展观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刹时间,地动山摇、山河破碎、废墟狼藉,中华民族遭遇了空前劫难。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汶川地震发生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惜一切、抢救生命,自力更生、万众一心,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抗击汶川地震又一次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科学发展观给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抗震救灾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灾后重建的任务基本完成。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坚持了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救灾及重建过程的始终。
一、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灾后重建使灾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理论,发展是这一理论的主题和主线,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1〕。没有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就不可能提高,国家就不可能强盛,社会进步也会失去其物质基础。
地震使灾区的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损失严重。党和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两手抓,一手毫不松懈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发展,加强政策扶持,全力做好灾区生产恢复工作,努力恢复工农业、服务业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在农业方面,积极搞好抢收抢种,抢修受损的农田基础设施、农机具和农业提灌站等,尽快恢复灾区农业生产能力,力争大灾之后农业不减产、农民不减收。在工业方面,当地震发生后,中国石油、国家电网等公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紧急调集抗灾用油,抢修电力设施,保油保电,为救灾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能源保障。在重建过程中,四川灾区产业结构调整进展加快,产业布局逐步优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实现突破,产业重建成效明显。在灾区,一家家企业在重建中获得新生,一个个产业园区正快速崛起。
灾后重建是灾区一次全面的新生。灾区经济在重建中转型崛起,为未来发展注入不竭动力。曾经被夷为平地的城镇,如今美丽得让人惊叹。一度被地震瞬间抹去的灾区城镇,不仅重新焕发了生机,而且普遍超越了震前发展水平,一步跨越了十年、二十年,其中不少成为灾后重建杰作。江苏省在对口援建绵竹市的过程中,着眼于绵竹长远发展,处理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多渠道帮助绵竹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留下一支“撤不走”的援建队伍。2010年9月25日,由山东省援建的北川新县城整体移交给北川,这个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在重建中涅槃重生。地震使北川老县城变为废墟,考虑到当地的地质条件,北川县城需要异地重建,北川成为重建中唯一异地重建县城。北川新县城所在地叫“永昌镇”,是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命名的,寓意永远繁荣昌盛。建成后的北川新县城,不仅会成为灾后重建的标志性工程,也代表着中国未来小城镇的发展方向〔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抗震救灾的胜利准备了物质条件。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所说:“我们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抗震救灾斗争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全面检阅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社会繁荣进步,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坚实物质保障和社会基础。”〔3〕我们要牢牢把握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救灾表现使以人为本达到了新的高度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对于我们党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坚持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人为本,要把人放在第一位,以满足人的全方位需要,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抗震救灾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彰显,以人为本的内涵得到了生动诠释。
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地震后党和政府的快速反应之中。时间就是生命,灾情就是命令,地震考验政府快速反应能力。地震发生后两小时,温家宝总理就乘专机从北京飞赴灾区视察灾情,指导抗震救灾工作。2008年5月12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全面部署当前抗震救灾工作,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会议,会议决定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温总理担任总指挥。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民群众的最高利益为本,此时生命就是灾区人民的最高利益。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党和政府就是人民最坚强的后盾,这就是人民利益至上的以人为本。在中央的有力指挥下,各级党委和政府紧急行动起来,把抗震救灾当作首要任务,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调集一切可以调集的物资,不怕困难,顽强奋战,全力抢救伤员,切实保障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全,把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入灾区和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关怀中。在抗震救灾的危急时刻,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入抗震救灾第一线,查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党和国家领导人以身作则,冲锋在前,站在人民中间,与全国人民一道共赴国难,凝聚了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伟大力量。在抗震救灾的最关键时刻,温家宝总理紧急赶赴灾区腹地指导抗震救灾工作,跑遍灾区,不辞辛劳,在灾区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总理的行动赢得了全国人民甚至世界人民的尊敬,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说“:‘中国式总理’不可复制。”
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强有力的指挥中。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一次检验,这次检验是完全合格的。这次大地震,震级之高,破坏力之大,灾情之严重,均为历史罕见,要赢得抗震救灾的胜利,需要有正确而强有力的领导。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是有序、有力、有效的,动员了全国各方面的力量,中华民族表现出空前的团结,是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集中体现。
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对生命的高度尊重之中。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对生命的尊重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抗震救灾的全过程,一切为了救人,一切救灾力量以生命的名义集结。震后72小时,是与死神抢夺生命的关键时期,一刻也不能耽误。在抗震救灾过程中,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指示,要争分夺秒抢救受伤群众,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作出百倍努力。站在地震中坍塌的北川中学教学楼废墟旁,温家宝总理大声疾呼:“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位的任务是抢救被困人员。抢救人的生命,是我们这次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4〕正是有了对生命的无比敬重,才会有对被掩埋人员的抢救不惜一切代价;正是有了对生命的强烈尊重,才创造出被掩埋100小时以上仍然生还的奇迹。在救援过程中,84 017名群众从废墟中被抢救出来,149万名被困群众得到解救,430多万名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其中1万多名重伤员被快速转送全国20个省区市375家医院〔3〕。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务院作出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全国各族人民向汶川地震遇难同胞表示深切哀悼。这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为自然灾害中的遇难者降半旗致哀。5月19日14时28分,神州大地,警笛长鸣,山河肃穆,13亿中国人民为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肃立默哀。以国家的名义悼念遇难群众,彰显了人性的光辉和对生命的尊重。
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对灾区群众的人文关怀、社会关爱中。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5月17日,国务院决定,在3个月内向灾区困难群众每人每天发放1斤口粮和10元补助金。此外,对因灾死亡人员的家庭按每位遇难者5 000元的标准发放抚慰金。这深刻地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关怀。巨大的灾难给灾区人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灵创伤,帮助人们消除心理阴影,抚平心灵上的创伤是十分必要的。在抗震救灾最前线,我们不仅看到各种救援队伍夜以继日地开展抢险救援工作,也看到国内外的心理研究机构、高校心理院所、医疗机构精神科室和军队的一批批心理专家的身影。在抗震救灾的同时,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心理救援行动。对灾区的心理援助将持续20年。
三、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灾后重建使灾区走出文明发展之路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简言之就是注重发展的科学性,就是要坚持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汶川地震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同时,也对灾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严重损坏了灾区生态系统。地震造成了大量山体松动,地形地貌发生改变,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灾害时常发生,次生灾害隐患巨大,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更加脆弱。汶川地震灾区的生态功能及地位非常重要,由地震引发的生态问题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及《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均对灾区生态环境重建提出了具体要求。通过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土地整理复垦,恢复灾区生态环境〔5〕。经过灾后3年多的恢复重建,灾区生态建设已经得到基本恢复,一棵棵树木重新为山岭披上绿装,河流恢复了往日的清澈,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了整治。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态效益能够转化为经济效益,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不够协调,经济发展较快,而社会发展,包括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全面的发展观念代替片面的经济发展观念,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增加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好处。通过灾后恢复重建,城乡居民居住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住上了安全、经济、适用、省地的住房。在重建中,政府优先安排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严格执行强制性建设标准规范,将其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在灾区,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6〕。经过3年多的重建,灾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越。北京援建重灾区四川省什邡市的一个重要工程,也是什邡人民最盼望的工程——广青公路,使其与成绵高速联通,从什邡至成都仅需40分钟。什邡从此融入了成都“半小时经济圈”的怀抱,为什邡“十二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重建过程中,灾区加快推进防灾减灾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慈善体系的建设,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经过3年多的灾后恢复重建,灾区公共服务不仅已基本恢复正常,而且软硬件水平较震前都有了质的提升。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体现在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整城乡布局和产业布局,调整经济活动和采取相应措施使生态环境免于侵害,在灾后重建中,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在重建中,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按照国土开发强度、产业发展方向以及人口集聚和城镇建设的适宜程度进行重建分区,将规划区国土空间划分为适宜重建、适度重建、生态重建3种类型〔5〕。在地震中遭受重创的汶川县水磨镇,在震前是一个工业污染区,在重建中高度重视保护文化、保护生态、发展生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经过高水平的规划和精心的建设,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变身一座现代山水桃源小镇,该镇的成功重建被联合国人居论坛理事会授予“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四、始终坚持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统筹协调、兼顾各方,创造了各方面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统筹兼顾的方法来推进。
(一)统筹城乡发展,重视农村地区重建
在重建过程中,政府加大对农村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农村生产生活设施的恢复重建,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相结合,提升农村地区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汶川地震重灾区都江堰市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一部分,坚定不移地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创造出城乡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统筹区域发展,建立对口援建机制
汶川地震灾区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怎样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举全国之力帮助灾区恢复发展呢?国家建立了对口援建机制。2008年6月初,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建立对口援建机制,限期3年,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安排经济较为发达的中东部19个省市一对一支援受灾县市重建,争取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举全国之力,基本实现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目标〔7〕。同时,国家也加大了财政对灾区的倾斜,建立中央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民政部也加大了对灾区的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一起汇集灾区,为灾后重建注入了强大动力。对口援建是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的体现,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体现,同时也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具体体现。对口援建政策合理利用了非震区的经济社会资源,有利于帮助灾区迅速恢复发展,缩小震区与非震区的发展差距,是国家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举措。
(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灾区社会和谐稳定
在灾情发生后,政府采取了大量举措,满足群众迫切需要,努力维护灾区社会和谐稳定。5月17日,国务院决定,在3个月内向灾区群众每人每天发放1斤口粮和10元补助金,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并组织无家可归者,设立临时安置点,确保每位灾民有临时口粮,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所,有病能及时得到医治。政府调集大量救灾物资及生活必需品,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保证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稳定市场、平抑物价。此次抗震救灾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推行以工代赈救助灾民,恢复重建基金安排以工代赈资金,用于废墟清理和农业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修复等〔5〕。以工代赈有利于促进灾区群众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发挥灾区人民在重建中的主体地位。
(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绿色重建
在汶川地震重建中,坚持了尊重自然,科学布局的原则〔8〕。《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提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考虑灾害和潜在灾害威胁,科学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优化城乡布局、人口分布、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5〕。每一个县、乡、聚居点,在重建过程中都制定了详细规划,环保部门对每一个规划都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北京在援建什邡市的过程中,把“绿色奥运”的理念带到什邡,一个生态宜居、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幸福美好的新什邡呈现在世人面前。
(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开放救灾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需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既要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又要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实现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庞大和艰巨的工程,搞好这项工程,既需要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又要利用好外援,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在大灾面前,一方面中国政府建立了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组织境内外记者赴灾区采访,及时将救灾信息向全国及全世界发布;另一方面,中国没有拘泥于国际援助侵略这样的狭隘思想,以一个开放大国的姿态接受国际援助,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外资企业等给予了中国在人员、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的广泛支持,对于取得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总之,在汶川地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3〕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这种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抗震救灾斗争和灾后重建的胜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胜利,是科学发展观的胜利。我们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的始终,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1〕徐伟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论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3.
〔2〕四川新闻网.北川新县城今日整体移交 人均绿地面积达16平米〔EB/OL〕(.2010-09-25)〔2011-03-10〕.http://my. newssc.org/system/20100925/001034237.html.
〔3〕人民网.胡锦涛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2008-10-08)〔2011-03-10〕.http://politics. people.com.cn/GB/1024/8146435.html.
〔4〕李斌,黎大东.温家宝深情看望受灾群众〔N〕.人民日报,2008-05-14(1).
〔5〕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EB/OL〕.(2008-09-23)〔2011-03-10〕. http://www.gov.cn/zwgk/2008-09/23/content_1103686.htm.
〔6〕曹妍.见证奇迹,汶川拥抱新生: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纪实〔J〕.农村农业农民,2010(5):14.
〔7〕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的通知〔EB/OL〕.(2008-06-18)〔2011-03-10〕.http://www.gov.cn/zwgk/2008-06/18/con tent_1019966.htm.
〔8〕中国政府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EB/OL〕.(2008-06-09)〔2011-03-10〕.http://www.gov.cn/zwgk/ 2008-06/09/content_1010710.htm.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Embodied in the Relief and Reconstruction of Wenchuan Earthquake
LI Shunbin,HU Guodong*
(College of Politics,Law,Economics and Management,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guideline for Chines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and the major strategic thoughts which must be insisted on and implemented to develop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relief and reconstruction of Wenchuan earthquake lively interprets the meaning and essence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During the relief struggle,the CPC and its government led the people and gave the strength of whole nation to achieve the great victory of relief struggle,which left behind glorious record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nation.This accomplishment was achieved under the guide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which makes the truth of the concept more reliable and credible.
Wenchuan earthquake;earthquake relief work;reconstruction;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F299.2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2345(2011)07-0092-05
大理学院大学生科研基金资助项目(KYSX2010-009)
2011-04-20
李顺斌,200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
*通信作者:胡国栋,高级政工师,电子邮箱:lishunbin19891012@163.com.
(责任编辑 袁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