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农业综合开发划区轮牧现状与前景分析*
2011-08-15亢志杰格日勒图
张 军,亢志杰,海 山,格日勒图
(1.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农发办,内蒙古 锡林浩特 026000;2.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农发办,内蒙古 西乌旗 026200;3.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农发办,内蒙古 苏尼特左旗 011300)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中部,北与蒙古国接壤,东邻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哲里木盟、兴安盟,西接乌兰察布盟、南与河北省张家口市、承德地区毗邻,总土地面积20.3万km2。地势南北高,中间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处于中纬度西风气流带,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0~4℃,平均无霜期100~120d,是华北最冷的地区之一。年均降水200~400mm之间,自东向西递减。年日照时数大部分在2 800h以上,≥10℃的年积温大部分在2 000℃以上。光、热、水同期,日温差大,有利于牧草的生长。由于气候、土壤、水分条件的影响,锡林郭勒盟草原植被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由东向西连绵分布着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及其过渡类型,草原面积达0.197亿hm2,占全盟总土地面积的97.3%。植物品种有1 248种,饲用植物占53.77%。虽然近年来各类型草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但仍保持着其基本生态特点,在全球环境恶化这一总趋势中,依然是原生植被保存较好的草原,具有面积大、草场类型多样与牧草种类丰富和产草量较高的特点。
1998年,在国家、自治区农发办的大力支持下,划区轮牧首次作为草原建设项目内容列入农业综合开发计划。此后,以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为主的北部牧区划区轮牧渐成规模,形成了各具地区特色的轮牧模式。针对不同地区草地现状和不同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标准,锡盟农业综合开发采用了示范性较强的管道输水轮牧模式和易于推广、成本低廉的运水饮畜轮牧模式,在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项目的前瞻示范性和生产实践性两个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
1 浅析锡林郭勒盟划区轮牧形成的历史
以草原为生产基础,主要利用天然草场放牧方式繁殖饲养家畜以取得畜产品的畜牧业称草原畜牧业。草原是草原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础。在长期的草原畜牧业历史中,北方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源远流长。那时,锡林郭勒草原地旷人稀,牧民简单确定“冬春”、“夏秋”草场轮替放牧,事实上已经蕴含了朴素的轮牧思想。但是,由于缺乏基础设施和科学分区规划,在一片草场上的连续放牧是其主要的放牧形式。解放后,随着牧区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牲畜饲养规模的成倍放大,定居放牧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逐水草而居”已再无可能。在“定居放牧”中如何实现草场的轮替放牧,如何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管理保证天然草场的永续利用成为草原畜牧业放牧制度改革的基本命题。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使草场始终处于良好的繁衍再生状态,关键在于放牧制度的改革。放牧制度是对草地进行放牧利用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总体安排或组织体系。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水平。正确的放牧制度是保证草地永续利用,充分发挥其资源潜力的根本前提。
随着草原科学理论的深入发展和生产实践中的不断总结,我国的草地经营已经确定了“科学规划,全面保护,合理利用,重点建设”的16字方针。其中在草地合理利用方面,划区轮牧是最科学、最有效的一项措施,国家和各级政府将其视为草地合理利用的一项基本制度。所谓划区轮牧就是根据草地生产力和放牧畜群需要,将放牧场划分为若干分区,并在一定的时间,依照一定的次序逐区采食轮回放牧的科学放牧制度。
2 锡盟农业综合开发草原项目在划区轮牧中的探索
1997年,我盟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原则,在西乌旗建设了海流特标准化划区轮牧示范牧场。该示范牧场总面积800hm2,其中:轮牧区面积620hm2(其中改良草场533.33hm2),人工草地76hm2,高产饲料地4hm2,防灾区66.67hm2。标准化棚圈、住房、仓库、机井、药浴池、青贮窖、贮草圈、饮水管道等设施齐备。存栏牲畜2 400个羊单位。通过连续3年的草地建设和科学轮牧,该牧场的轮牧草地与同等条件下的传统自由放牧牧场相比,草群高度、盖度和青干草产量分别提高15~30cm、20%和30.5%。草场产出能力较建设前提高了1倍以上,家畜繁成率较自由放牧提高3%,保畜率提高1%,羔羊个体出栏活重提高了30%。第3年(达产年)新增产值120万元,3年年均利润48万元。
2000年,我盟以海流特划区轮牧示范牧场为基本模式,又建立示范推广区8 000hm2,并以此为基点在9个牧业旗80个苏木实施划区轮牧2.92万hm2。其中,东乌旗4 000hm2,西乌旗4 700hm2,阿旗530hm2,西苏旗7 333hm2,锡市5 600hm2,正蓝旗1 200hm2,正镶白旗2 333hm2,镶黄旗3 467hm2。2001年前后,中央电视台第二、第七套节目对海流特划区轮牧示范牧场进行了专题采访,并拍摄了科教片。该片在全国范围内播放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广大牧民群众建设草原、保护草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划区轮牧至此成为我盟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项目最为重点的建设工程。从2001年至目前,呼伦贝尔市、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盟地级农发机构及其他兄弟盟市草原建设项目开发旗县共赴我盟划区轮牧项目区参观学习12次,我盟划区轮牧模式已在全区草原建设项目区得到普遍推广。
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南部草场面积较小的旗县,划区轮牧工程不再作为重点安排的建设内容;北部牧区以中部的阿巴嘎旗、锡林浩特市之间的边界为标识,以西的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以按季节规划的划区轮牧为主;以东的锡林浩特市、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草场较好的地区以科学划分较多小区的划区轮牧为主。两种模式均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实施划区轮牧。
3 两种行之有效的轮牧模式效果调查
3.1 典型草原区推行的小区型划区轮牧
典型草原是锡林郭勒草原的主体草地类型,主要包括东乌珠穆沁旗和乌拉盖开发区、西乌珠穆沁旗、锡林浩特市和阿巴嘎旗大部,该区土地总面积11.4万km2,占全盟土地面积的58.8%;可利用草地面积1 008.07万hm2,占全盟可利用草地面积的56.53%。气候属于我盟相对寒冷区,低气温、中雨量、易白灾。该区自然条件好,天然草场优良、面积大,推广小区型划区轮牧条件优越。以实施项目较早西乌珠穆沁旗为例,在划区轮牧实施过程中,该旗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建设的原则,搞好单户建设模式的同时,2005年在牧民自愿建设的条件下,尝试推行了联户经营模式,并配套建设灌溉人工种草。一方面解决了部分苏木(乡镇)单户草场小,养畜规模小,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整合草场实施划区轮牧和灌溉人工种草的配套建设,不仅使天然植被得以休养生息,又解决了冬储饲草不足的问题,增加了单位草场的生产能力。为了更好、更快地推广划区轮牧技术,西乌旗还采取了饲草料基地、饮水设施配套建设模式,也取得了满意的建设效果。2004年,西乌旗浩勒图高勒镇白音宝力格嘎查敖特根巴特尔、朝鲁门等12户牧户实施了配套建设的划区轮牧项目。根据各户草场实际状况,有的解决在小区内牲畜饮水问题,有的进行了饲草料基地配套建设。通过建设,畜群无功游走明显减少,牲畜增膘加快,草场沙化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通过打草场、冬春、夏秋草场的合理规划、科学利用,原生植被平均高度增加了22%,打草场产量提高了30%以上,达到了草畜增产和牧民增收的目标。在该联户项目的示范带动下,2006年该嘎查又有12户牧民主动争取实施了联户型的划区轮牧项目,取得了满意效果。
那顺格日勒是巴拉嘎尔高勒镇伊利特嘎查牧民。2005年,他牵头申请农业综合开发资金8.65万元,自筹4.27万元,与其他7个牧户以牲畜、劳动力、草场整合的形式成立了牧民合作组织。他们对整合的1000多hm2草场进行实施了划区轮牧,并开发了6.7hm2饲料基地。那顺格日勒认为,此项目一是通过整合草场解决了各户草场与牲畜饲养量不平衡的实际问题,二是划区轮牧使退化、沙化草场得以休养生息,三是划区轮牧增加了草场的载畜能力。据调查,该合作组织实施划区轮牧后,牧民人均收入增加了800余元。
民珠尔是西乌旗巴彦胡舒苏木宝力根嘎查牧民,承包草场面积为702hm2。该户因草场退化严重,草畜矛盾尖锐,2006年申请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2.4万元,自筹3.36万元实施了划区轮牧项目。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改革放牧制度综合措施,天然草场产草量、植被盖度和草群高度显著提高,草场载畜和畜产品产出能力增强,达到了“生态、生产、生活”水平同步提高的效果。
达木林是西乌旗高日罕镇白音海力斯台嘎查牧民,2009年他与其他4户牧民整合草场736.67hm2,实施了联户经营的农业综合开发划区轮牧项目,将小区面积设计从单户轮牧时的33.33~46.67hm2提高到联户的66.67~133.33hm2左右,大大降低了在围栏材料、机井设备等方面的建设成本和放牧劳动力方面的经营成本。从这几户牧户中了解到:建设的第2年,该片草场产草量就从建设前的每亩30kg提高到50kg,直接经济收益13.4万元,户均2.68万元。
乌日图那斯图是西乌旗巴拉嘎尔高勒镇萨如拉嘎查牧民,承包草场总面积为260hm2,2006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4.92万元,牧民自筹2.45万元实施了划区轮牧项目。据测算和牧户了解,通过项目建设,该户天然草场产草量从2005年的30kg/亩达到了2010年的60kg/亩,打草场产量由2005年的9万斤达到2010年的15万斤以上;总收入、纯收入由建设前的10万元、5万元,分别提高到20万元、12万元。项目建设达到了草场植被恢复、产量增加和牧民增收的良好效果。
3.2 荒漠化草原区推行的季节型划区轮牧
我盟荒漠化草原区主要分布在苏尼特左旗和苏尼特右旗,总面积6万km2,占全盟土总面积的29.7%;可利用草场面积551.59万hm2,占全盟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30.93%。气候属锡盟相对暖区,少雨、多风、白灾成灾性较轻。本区草原虽然面积大、草质好,但植被低矮、稀疏、产量低,退化严重,草场载畜能力很低。划区轮牧推广的难点是标准化的小区建设在草地资源方面不具备条件。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牧业生产实践证明,以季节为单元的划区轮牧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和良好的建设成效。在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和阿巴嘎旗的划区轮牧项目建设中,此种轮牧模式大受牧民群众的欢迎。它既解决了天然草场科学利用的问题,又克服了该区推广小区型划区轮牧难以实施计划轮牧的困难。
连锁是巴彦乌拉苏木巴彦塔拉嘎查牧民。2004年,该牧户根据畜群种类、数量和草场质量把承包的800hm2草场划分为4个小区,每个小区建设面积200hm2。通过畜群按计划轮流牧食,草场可食牧草增加20%以上,牲畜体重增加15%~20%,草群盖度提高20%~30%,每亩天然草场平均新增干草25kg,总增干草30万kg;2010年,该牧户家庭经营总收入10万元,人均纯收入1.8万元。达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
斯琴毕力格是巴彦淖尔镇呼和淖尔嘎查牧民。2008年,该牧户把承包的530hm2草场划分为3个功能小区,每个小区建设面积约173.33hm2。通过实施季节型划区轮牧,达到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场的目的。据测算,草场可食牧草增加了30%以上,牲畜体重增加了10%~15%,草群盖度提高了40%,每亩草场新增干草30kg,总增干草24万kg;2010年,该牧户家庭经营总收入15万元,人均纯收入1.6万元。
乌日根呼格吉勒嘎查位于苏尼特左旗西北部,距苏木所在地15km,是一个纯牧业嘎查。该嘎查草场总面积5.18万hm2,现有牧户39户、人口140人,牧民人均纯收入5860元,2010年嘎查牲畜总头数为13056头(只)。2010年,该嘎查将666.67hm2草场全部围封,将嘎查牲畜统一管理,实施季节型划区轮牧。经科学地轮牧,草地植被盖度由20%提高到45%,草群高度由20cm提高到30cm,产草量提高了1.6倍,新增干草50万kg,直接产值达30万元。
4 划区轮牧项目前景分析
草原畜牧业是以天然草场为基本资源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具有生产成本低、产品品质好的优点。因此,放弃对天然草原的合理利用,盲目追逐以饲草料种植和舍饲圈养为基础的集约化生产方式既不科学,也不合理,只会将草原畜牧业的优势损失殆尽。通过实施划区轮牧,一是可以有效地提高草牧场的利用率和单位草场的生产效率,促进牧民增收。二是轮回放牧制度有计划地为草场提供了休养生息的条件,可使草原生态有效恢复,遏制草场进一步退化,使草场的永续利用成为可能。三是有效节约生产和劳动力资源,富余劳动力可以从事二、三产业,可为转移牧区人口,拓宽牧民再就业和增收渠道创造条件。1998年以来,我盟农业综合开发共实施划区轮牧25.27万hm2,投资约1.5亿元。而我盟适合推广划区轮牧项目的草原面积至少在0.16亿hm2以上(包括未实施划区轮牧的围栏草场),因此推广潜力巨大。我盟划区轮牧模式的研究与推广,是国内外草地放牧制度研究和实践与草地畜牧业生产相结合的典范,是草地利用制度从粗放经营走向科学经营的新探索,是草地合理利用与保护相结合、草地畜牧业经济与草地资源永续利用相结合的有效手段,是草地畜牧业迈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途径。该项目的持续推广,使项目区牧民的生态建设与保护意识大大增强,经营理念发生根本改变,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更加牢固。农业综合开发划区轮牧模式如能进一步加大实施力度,必将为大牧区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牧民增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