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学:从传统向现代过渡
2011-08-15李晓璇
王 鹰,李晓璇
(1.长春师范学院 图书馆,长春 130051;2.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长春 130024)
中国图书馆学:从传统向现代过渡
王 鹰1,李晓璇2
(1.长春师范学院 图书馆,长春 130051;2.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长春 130024)
图书馆学在当今社会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图书馆学自古代一步步发展到当代,在吸取外来经验及自我学习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在研究方法、管理方法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不断革新,实现其由传统向现代过渡。
图书馆学;传统;现代
图书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近代科学发展之前,中外的历史进程中就已经形成有关收集文献、整理、储存和利用等方面的经验和体系。而人们真正将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科学,独立进行研究是则从近代开始的(产生于19世纪初,确立于19世纪80年代)。在图书馆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流派。在西方史上,曾有过两大学术鲜明且颇具影响的图书馆流派:“实用派”和“理念派”。前者从具体实体活动出发,认为凡是与图书馆工作中一切实际的方法、技术有关的过程才是图书馆学应该研究的内容,其余的都不该纳入其研究范围。后者的主张则恰恰与前者相反,认为应该撇开图书馆的实体形式,从抽象活动入手,获取一些“纯粹”的相关理论。
在中国史上,对图书馆学的分期,国内学者各自持有不同的观点,总的来说,分为三个时期,古代图书馆时期,图书馆学创建时期和图书馆学发展时期。在我国古代,虽然并没图书馆学,但是许多与图书馆学有关的思想分散在各个学科当中,这些思想对后来中国图书馆学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20世纪初,随着西方图书馆学理论的大量输入,近代图书馆学在中国兴起,20世纪20年代起,我国开始建立自己的图书管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国内的动荡和战争,我国图书馆学也一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学必将在新的科学技术下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1 传统图书馆学的特点
传统的图书馆学的学科建设尚不成熟更谈不上不完善,没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学科的建设无法形成体系,这种弊病可能是基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长期混淆,也可能是因为基础研究自身的某些弱点引起的这个问题。一个学科的建设如果想有突破,必须经历一个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既然谈到图书馆学有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必要性,就有必要提到传统的图书馆学的几个特点。
首先,就学术层次而言。传统的图书馆学研究课题大、空,且研究态度极为浮躁。往往是跟随热点摆动,在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前,无法给出本质的原因,只是在事后探究问题的表层原因,而不去深入调查研究其产生的根源以及其将会造成的其他深远影响,“治标不治本”,有急于求成的嫌疑。任何科学性的或先进的理论都是要经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的,所以,时间是一个先决条件,这也需要研究人员保证时间的阶段性,以免造成因为时间的问题而轻易否定前人的结论,夸大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的现象。
其次,就管理层次而言。有学者认为“图书文献的大量增加,即所谓的‘情报炸弹’使得对图书和图书馆的管理变得越来越困难,图书文献的采购、分编、流通、检索、保管的传统理论和技术已经承受不了每年处理成千上万图书文献的重担”[1],由此可见,传统的管理方法在各类图书剧增的时代里,已经无法与社会相适应。而且,管理人员层也日渐出现观念陈旧、素质低等现象,已经不能带领我国的图书馆学走向更高峰。还有一个难题就是基于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的电子图书、文献、光盘等材料的涌入,使得图书馆的服务职能有了一个新的领域,比如说远程的服务。这个对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也正是最后一点要提到的技术层次的问题。
最后,即技术层面。例如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或者文献研究是在现实环境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传统的由单纯的收集、整理文献和利用文献的相对比较封闭的图书管理技术已经不再适应高速发展的时代。图书馆学人才的旧知识、旧技术也逐渐在时代的优胜劣汰中遭到摒弃。
2 现代图书馆学的先进性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其他通讯终端技术的迅速发展,图书馆相关技术的发展必将趋向于将自动化、电子化和数字化。一门学科所体现的特点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无论是横向的学科研究范围,还是纵向的梯度构建,均会有所改变。通过比较现代图书馆学与传统图书馆学,将现代图书馆学的先进性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学术层面上。现代图书馆学眼界放宽,着眼于外部环境,不仅从国外引进大量图书馆学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且注意同其他学科的联系性,并引进有关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自身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比如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经济学等都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学科。同时,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加强理论实践同实践的联系,将图书馆学的学科研究同工作实践相结合。不再只是大、空、泛的追求短期内的学术成就。
其次,管理上层面,现代的图书馆学注重培养新型的图书管理人才。阙伟民认为现代图书管理人应具备一下素质:要有“通才”,要有识别各类学科、各项知识的才能;要有小与大的概念,既要有局部意识又要有整体概念,做到心中有数;要掌握图文文字之外的各种符号,具备相应的业务水平;要重视和掌握有关图书馆的各项统计数据;要对图书馆事业的昨天、今天,甚至明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展望。同样,新型的图书管理人才不仅要具备上述的能力和素质,还应该在研究方法和管理方法上突破创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刻苦钻研的精神下不断提出新的课题和新的方法。
最后,技术层面上,可以这么说,现代图书馆学区别于传统图书馆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广泛应用,由于社会信息化程度的逐渐加深,一门新的学科——信息管理学应运而生,于是就把图书馆学和信息管理两个本身是同源的学科联系的更加紧密,随着这一学科的快速发展,对以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为研究对象的图书馆学造成了极大地冲击,不仅仅是简单的研究内容、研究生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的改变,而且还会造成学科体系和学科结构的改变。例如现阶段网络技术所允许的虚拟环境的条件下,文献资源的建设逐渐变化为信息资源建设,这一改变将将会引起许多与图书馆学紧密相学科的保障机制变化,比如对图书情报机构信息的保障机制的影响,再数字空间中,图书情报将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因为文献资源已经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循环,而是一个开放的的信息系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其他网络等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图书馆学的研究范围由实体文献信息管理拓展到了网络化、数字化和虚拟化的技术领域。现代的社会,是一个信息资源共享的社会,图书馆学也应突破传统的限制型发展模式,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需求为目标,在网络普及的环境下,尽最大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重文化建设的新的落脚点——为提高全民整体知识水平提供硬件保证。
3 图书馆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事实上已经进入了一个大发展阶段。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使得我国图书馆理论研究成果颇丰,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当代社会努力重构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重视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可以这样说,我国的图书馆学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期。一方面,在理论研究及实际操作中,我们不再是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实践方法。另一方面,我国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并不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等方面的技术远远落后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但应该看到图书馆学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学科。随着其不断地完善,将为我国,甚至是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带来新的突破,发挥重要作用。展望其未来,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首先,应加强对图书馆学的重视。在重视产业结构的今天,图书馆无疑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图书馆学是研究怎样使图书馆更好的发挥信息服务职能,其研究方式和方法将成为现阶段图书馆学新的学科增长点。这不仅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更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极大的贡献。当前国际竞争不仅包括政治、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竞争,软实力的作用也愈来愈突出,而图书馆学则与民族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密切相关。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也日渐密切,在文化的领域求同存异,共同进步,而图书馆学的网络化则进一步推动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在图书馆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思想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背景下,该学科所承担的社会职能越来越强,必将为整个社会向前迈进作出巨大贡献。
其次,融合理论与技术,创造学科发展新优势。在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网络知识产业发展一片繁荣,在网络知识产业中,图书馆学因为其特有的分类、编目、索引、文摘、检索语言等专业方法在该领域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图书馆学在虚拟的空间中并不会失去其发展的机会,只是在对专业方法使用的过程中方式会有所改变,要将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综合运用,形成集自动化、高效化,智能化的信息存取机制,寻求学科之间的交叉点,在虚拟的空间中,将巨大的资源转换成经济和社会效益。理论与技术相融合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基础与应用的关系,重应用轻基础乃至否定基础研究的价值,这是当前图书馆学研究中应该反对的一种思想倾向。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既相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都不能脱离了实际,只讲主义。图书馆学同样如此,在急于追求成果的当代,我们的学者更应该潜心研究,并以实践的成果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及可行性。
再次,要融会贯通。既要向西方学习,学习其先进的管理和技术经验,继承其成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又要吸收中国古代传统图书馆学的经验和方法,达到古今和中外的融会贯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图书馆学。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并不完善,甚至有些方面处于弱势地位。所以,现代新型的图书馆学的建立也应与之相适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努力钻研,提升自己,但不应过分强求,盲目赶超他国,造成人力和资源的浪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的提升自己。
信息时代为图书馆学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的机会和条件,同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社会转型期的我国,更需要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应该放眼世界,抓住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完成中国图书馆学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
[1] 程焕文.信息资源共享[M].北京:高等教育出报社,2004.
[2] 吴慰慈,张久珍.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体系研究[J].情报科学,2001(1):40-45.
[3] 陈传夫.图书馆学研究进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Chinese Librarianship:The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ity
WANG Ying1,LI Xiao-xuan2
(1.Library,Changchun Normal College,Changchun 130051,China;2.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130024,China)
Nowadays,librarianship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society.Chinese library science develops from ancient time to modern time,improves and perfects by learning from foreign experience and self-study,which realizes the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ity through the innov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management methods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 science;tradition;modernity
G251
A
1009-3907(2011)12-0163-03
2011-09-10
王鹰(1972-),女,内蒙古乌兰浩特人,助理馆员,主要从事图书馆学研究。
责任编辑:张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