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1-08-15吴安平
吴安平,邢 鹤
(1.长春大学 管理学院,长春 130021;2.吉林农业大学 发展学院,长春 130600)
应用型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吴安平1,邢 鹤2
(1.长春大学 管理学院,长春 130021;2.吉林农业大学 发展学院,长春 130600)
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界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发展的方向。尤其对于应用型本科专业而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体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人才培养特色、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实践的总结,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提出在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教学方法、培育条件等方面进行创新的几点建议。
应用型本科;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创造发明是指首创前所未有的新事物,而创新则还包括将已有的东西予以重新组合、引入产生新的效益。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教育问题必须围绕这个重大的课题进行思考。
1 创新教育的本质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创新教育不仅是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方向。
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创新精神,主要包括有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著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与动力。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的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
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常常是不满足于现实,有强烈的批判态度;不满足于自己,有持续的超越精神;不满足于以往,有积极的反思能力;不满足于成绩,有旺盛的进取精神;善于谋变,有探索求真的精神;敢于挑战,有竞争合作的精神、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等等。
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常常感受敏锐,思维灵活,能发现常人视而不见的问题并能多角度地考虑解决办法;理解深刻,认识新颖,能洞察事物本质并能进行开创性地思考;思维辩证,实事求是,能合理运用发散与集合、逻辑与直觉、正向与逆向等思维方式。
具有创新活动能力的人常常实践活动经历丰富或人生经历坎坷,经受过大量实践问题的考验;乐于动手设计与制作,有把想法或理论变成现实的强烈愿望;不受现成的框框束缚,不断尝试错误、不断反思、不断纠正;愿意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乐于求新、求奇,乐于创造新鲜事物等。
2 应用性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般要求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的总称。而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这种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一定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创新型人才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教学方法、培育条件等方面都要有特殊的要求。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至少要明确以下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所谓创新人才,从社会意义上来讲,是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
创新型人才一般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①宽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②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③富于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④清晰的思维,很强的判断力和敏捷性;⑤丰富多样的实践经验和团队合作意识;⑥扎实的科技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体系。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在一定的教学组织与管理下实施的,包括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从教师到学生、从观念到制度、从软件环境到硬件条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建设。
3 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模糊空洞,课程体系设计不尽合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应当以素质培养为中心,素质培养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与此相适应,理论课程体系要科学完整,实践课程体系要全面系统,但是,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历来就是以知识传授为最高目标,而不注重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设计忽视选修课的地位和实践环节,忽视创新思维培养和创新能力开发的状况很明显。
(2)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性没有得到尊重。创新是“我思”的过程,也是“我思”的结果。我思就是自我对环境的所予进行新的组合,从而使主体的个性和独特性在对象上得以显现。所以创新是贯注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我思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所以创新是个体主动地追求的结果。但是,目前教学目标的规约性严格限定了课堂教学目标,钳制了课堂教学丰富的动态生成性。如,注重知识的积淀,忽视对探索的渴望;注重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忽视质疑与批判;注重学会成果,忽视会学的收获、乐学的体验。这种学习内容的强制性、认知活动的受动性、思维过程的依赖性、课堂交流的单向性使学生缺失了应有的学习过程,即存疑、选择、批判、探索、想象和创造。
(3)高校缺乏有个性的管理,习惯于封闭办学。高校的个性就是指高校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是一所高校区别于另一所高校的精神品格。这里的高校个性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自身的个性;二是高校培养的学生所体现出的个性。就中国高等教育而言,由于以往集中过多的体制影响,常常是共性有余,个性不足。受此影响,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同样存在着模式化倾向。具体表现是高校过分追求统一: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学制、统一的课程安排和修习程序、统一的学习评定方式。这种缺乏特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十分不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在多样化和个性化方面有所进展,但也出现了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精英学校拼命搞大众化的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机构拼命往研究型、综合性的路上挤的一些新问题。
4 管理类应用型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为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处理所获起的信息,使新旧知识融合贯通,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心理上的需求,体现自我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加创新意识。
近年来,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致力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1)教育观念的创新。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尤为重要。以提高创新素质,塑造创新品格,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的创新教育呼唤创新性的教育理念。为了树立创新精神、倡导创新理念,近几年来,工商管理学院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到了创新的价值,提高了大家对培养创新人才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明确了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发展方向,为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科目标是形成以涉农、近农等工商类学科为主体,以管理、人文学科为两翼的多学科群。
(2)课程体系的创新。采取模块化设计的思路,课程体系由通用基础模块、专业技术基础模块、专业模块、课外选修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五个模块构成,五大模块结合紧密、衔接合理,浑然一体。课程体系突出提升能力的T型知识结构的同时强调横向的“厚基础与宽知识域”,纵向的“强能力与深专业力”,素质培养课程和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得到重视。高度重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课内实验、课程论文、课程设计、软件模拟操作、ERP企业模拟实训、创业计划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以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1/3实践课程的比重,既体现了实践教学课程的分量,又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体现“3+1”模式,将最后1年的课程定位在某些专业方向上,同时通过分层次教学、第二课堂、专业方向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各项竞赛、认证考试等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政策,突出的专项性教学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提供必要条件。
(3)教学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模式的运作质量。为体现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工商管理学院不断探索、总结了工商管理类专业“一式一化”的现代教学模式。一式是指开放式教学模式——即广泛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突出实践教学特色;一化是指模拟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即将计算机模拟软件、模拟情景、角色扮演用于实训环节中,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为倡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学院积极聘请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员来校进行专业及学术讲座。广泛开展校企合作,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认识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等方式,将企业作为学生实践的主要场所,提升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积极开设企业模拟经营、创业计划等实训课程,成立了ERP沙盘企业模拟学会,经常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校级、省级以上竞赛。目前,ERP沙盘模拟经营实训和竞赛已形成制度化,创业计划实训已形成常态化。
(4)实践性教学的创新。实践性教学具有多重的含义:其一,只有通过实践,创新的思想才能转化为现实;其二,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其三,实践为人们的创新提供必要的问题情境,因为任何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都发生于一定的环境之中,都是针对特定的问题。
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性环节。工商管理学院通过多年对实践性教学的研究,总结出“双线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所谓“双线”,一条是以实际运用能力训练为基点的实训教学指导线,这条线贯穿于该专业学习的全过程,提供所有专业课程的运用能力训练。具体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论文、课程设计、专项实训、各类认证等。另一条是以分布于理论教学过程各阶段上的短期社会实践所构成的实践经验积累线,具体包括企业认识实习、社会调查活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各类竞赛、创业教育等。两线并举,形成对专业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强力支撑,并配合理论教学,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5)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是体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为体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工商管理学院将案例教学法、启发性教学、课堂讨论、互动式教学、模拟教学等方法应用到教学中的同时,也积极探索一些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如鼓励学生塑造出一种富有怀疑精神、求实精神、自信心、好奇心、勤奋刻苦和坚忍不拔的品格;鼓励学生推陈出新,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要求教师对所讲问题不能只讲已定论或自认为正确的观点,还要讲该问题上的各种不同观点,尤其是最新学术观点,通过不同观点的比较、鉴别,开启心智,激发创造力。
(6)师资团队的创新。要树立大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培养他们不断进取创新的能力,其前提是教师自己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观念和实施创新教育的才能,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条件。所谓创新型教师的高素质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崇高的素质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我们对教育的社会性、职能、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问题的理解和看法总和,它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②较完整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等构成的知识体系,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的内能储备,也是评价其是否够格的主要条件。③广泛的相关技能。做一个优秀的高校教师在必须具有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和科研实践以及发现创新技能的同时,还要有很高的处事应变、对外交流和信息处理能力。工商管理学院近几年来引进一批“双师型”教师及来自企业、高校、机关的客座教授,在为学生带来前沿理论和实际经验的同时,也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外,为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和自主创业,分院专门成立了沙盘模拟学会,中小企业研究所和企业管理学会,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区,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对促进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 马德秀.寻找人才培养模式突破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20.
[2] 周瑛.创新人才培养的误区与体系构建[D].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
[3] 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8(5)
[4] 王秀丽.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5.
[5] 王平,张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高校讲坛,2011(17):182.
[6] 陈光玖.我国高校学生创造心理发展特点与培养的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8(2):74-78.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raining Mode of Applied Innovative Undergraduates
WU An-ping1,XING He2
(1.College of Management,Changchu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2,China;2.Development College,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600,China)
The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talents has become the common value pursuit of higher education all over the world,also the goal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As far as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majors are concerned,the cultivation mode of creative talents is an important way of reflecting the orientation,stres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nsuring the quality.By summing up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ajor in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applied creativ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and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on educational concept,training objective,curriculum system,teaching mode,practice teaching,teaching method and cultivation conditions.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creative talent;cultivation mode
G642
A
1009-3907(2011)12-0131-04
2011-05-22
吉林省高等教育项目[吉教高字200841号]
吴安平(1960-),男,黑龙江林口人,教授,主要从事财务管理方面研究。
责任编辑:张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