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孤独症儿童早期教育康复现状及对策
2011-08-15于靖
于 靖
(长春大学 特殊教育学院,长春 130022)
吉林省孤独症儿童早期教育康复现状及对策
于 靖
(长春大学 特殊教育学院,长春 130022)
目前对孤独症病因的研究还未取得突破,还没有根治的方法,只有通过康复训练来改善其症状。虽然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访谈调查了解吉林省学龄前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现状,分析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提出解决的对策。
吉林省;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
1 问题提出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性疾病。自1943年孤独症被正式命名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对其病因及早期干预进行锲而不舍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与国外相比,我国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研究晚了五十多年。近年来,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问题逐步引起政府、社会的重视。我国政府已经将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提上了议事日程。在中残联制定的“十一五”,残疾人康复规划中,已将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列入了工作目标,并首批在全国31个城市将建立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中心。据统计推测,我国有各类孤独症儿童约150万人,全国约有二百个孤独症治疗机构,从事康复训练的人员不到三千,干预方法和技术参差不齐,康复训练效果欠佳。本文从吉林省的教育康复实际出发,探讨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现状及对策,促进吉林省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体系的良性发展。
2 吉林省孤独症儿童早期教育康复现状调查分析
按照世界公认的千分之一的比例计算,吉林省孤独症儿童大约有14000人。吉林省从2003年第一家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建立开始,到2011年建立的孤独症儿童训练机构约有20家,从业教师不足500人。调查结果显示孤独症儿童训练机构为数千名孤独症儿童提供了教育康复服务,康复训练的效果得到了孤独症儿童家长和社会的肯定。但是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的整体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大多数的孤独症儿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和服务。康复机构不仅数量上远不能满足需求,质量上也是良莠不齐。
2.1 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教育康复滞后
调查数据表明家长两岁以前发现儿童有异常行为的只占15%,多数都是3岁或以后发现的;孤独症儿童中两岁以前确诊的占4%,三岁以前确诊的占35%,三岁以后确诊的占65%;三岁以前到康复机构开始接受训练的占21%。
调查结果显示,吉林省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的教育康复是滞后的,这种滞后的主要原因是:
大部分孤独症儿童家长对一些婴幼儿的知识并不了解,在孩子早期出现异常行为时,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出现。还有一些孤独症儿童家长缺乏对孤独症的认识和了解,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过是说话晚,发育晚而已,存在侥幸心理,忽略了这些异常状况真正代表的意义。
重医轻教的观念使孤独症儿童家长在孩子确诊后,不是马上带孩子去康复机构接受康复训练,而往往带孩子多方求医,对通过康复训练等手段去改善孤独症儿童症状持怀疑态度,延误了教育康复的时间。
我国开展孤独症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和从事这项工作的专业人员严重匮乏。目前孤独症儿童早期筛查、诊断、干预的工作体系尚未建立,评估工具的研究不足,筛查队伍力量薄弱,造成多数患儿不能及时得到诊断、早期干预,影响后期康复效果。
2.2 康复机构数量和专业人员严重匮乏,孤独症儿童受益面窄
调查结果显示吉林省孤独症康复机构康复教师与接受训练的孤独症儿童的数量比为1:3到1:4之间,最多时达到1:5。目前康复训练通常采用一对一的训练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要满足吉林省1万多孤独症儿童,至少需要1万名教师和上百个康复机构。而吉林省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只有约20家,从事孤独症儿童康复的教师不足500人。大多数的孤独症儿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和服务。康复机构和康复人员数量的严重不足,导致孤独症儿童受益面较窄。
原因之一是我国目前只有十几所高等师范院校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每年毕业的特殊教育专业的本专科学生不超过1000人,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另一原因是孤独症康复训练教师工资待遇低。孤独症教育训练机构多为民办性质,机构教师的开支均由学生的培训费负担,经费严重不足,教师劳动强度大(主要是一对一训练)没有养老保险,导致多数专业教师不愿从事这一职业。
2.3 训练方法僵化,训练内容脱离生活实际
目前吉林省康复机构使用的训练方法主要是感觉统合训练、应用行为分析法、结构化教学、音乐疗法等。教师使用这些方法主要针对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行为、情绪方面进行改善,短期的效果明显。
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借鉴国外的康复方法。调查中发现康复人员在实际的运用中多是单独使用这些方法的,不能很好的把各种方法融合到一起对孩子进行训练,只是机械照搬、模仿,而且每个孩子的训练程序基本一致,忽略了孤独症儿童病因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原因是康复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足,在使用方法时没有理解方法的实质,不能灵活组合和创新,仅仅是按照一定的康复模式进行教育康复训练。
调查中有90%的家长对康复机构的训练效果表示满意,他们认为孤独症儿童通过康复训练效果明显的是语言、行为、情绪和情感的改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改善不明显。说明使用的方法过分强调外在环境与行为的关系,忽视了孤独症儿童最为重要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方面的发展。
调查中发现多数孤独症儿童在机构训练效果明显,回家后退化,有家长的原因,也有康复机构脱离生活实际的训练和训练方法僵化有关。
由于家长不具备相关的知识不知道怎么去对孩子进行再训练,使孩子在学校训练的内容得不到巩固,从而影响孩子的康复速度。康复训练课程内容的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教学内容不符合孩子的实际生活,训练后在实际生活中基本很少用到,不利康复效果。
2.4 孤独症儿童家长参与训练主体意识弱,训练不连续
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效果与家长的参与密切相关。家长是孤独症儿童训练的主体,家长施加的影响应是连续不断的,在孤独症儿童训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调查中发现家长在机构中只是孤独症儿童训练的陪伴者、辅助者,执行着机构教师的一些指令,在训练过程中处于边缘状态。在家里只是一个照顾者,照顾孤独症儿童的衣食住行。主要原因是家长参与训练的主体意识弱。期待孩子经老师的帮助而改善,对于自己在孩子的康复训练中起关键作用认识不足。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孤独症儿童训练不连续,主要原因家庭收入较低,而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费用较大,导致不连续训练,直接影响了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效果。
3 吉林省孤独症儿童早期教育康复的对策
吉林省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训练起步晚,在教育康复训练发展的过程中虽取得一定成绩,但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问题,需要去完善和解决。
3.1 加大早期诊断和干预力度
研究表明孤独症儿童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与预后效果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两岁前的干预最为有效。把握这一关键期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关系到孤独症儿童回归主流社会,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实现。政府应给与政策和经济支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孤独症儿童残疾预防、筛查、诊断、康复训练等服务网络机制,加大对康复训练机构的扶持力度,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对收入不高的家庭予以一定标准的经济资助,为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3.2 扩大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规模
残联和教育部门联合起来建立几所公办的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对全省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机构形成辐射。主要承担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研究、全省范围的孤独症机构训练的指导、孤独症从业教师的专业培训等。
政府要借助“民办公助”形式,鼓励社会人士和团体参与筹建孤独症康复机构,发展孤独症儿童康复事业。
利用其他类残疾的康复机构资源,附设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班,使孤独症儿童可以就近接受康复训练。
通过多种形式扩大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规模,满足吉林省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需求。
3.3 扩大教师队伍规模,提高机构教师专业素质
目前,全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高等师范院校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每年培养的特殊教育教师人数不足1000人。吉林省只有长春大学设置本科层次的特殊教育专业,每年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约35人,无法满足吉林省万名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需求。因此必须加强康复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工作,加快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扩大招生数量,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解决我省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人员严重匮乏问题。
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定期的聘请特教专家为从业的康复训练教师提供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机构教师的专业素质。同时开展机构内和机构间教师的交流活动,为机构教师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和提高的机会,营造良好的教师发展环境,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提高孤独症康复训练教师的工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到孤独症康复训练教师的队伍中,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特殊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保驾护航。
实行孤独症训练教师的从业资格考试。积极推进师资合格证书制度,就是为了帮助教师尽快由受教育者向教育者转化。师资合格证书的实行,能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准。对现有机构中训练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平的情况产生冲击,进而改变这种状况。
3.4 康复训练手段多样化,加强科学研究,形成有效机制。
孤独症儿童的个体差异性是非常大的,因此每一个孤独症儿童都应有一个自己独特的训练方案。机构教师应该理解使用的训练方法的实质,不断组合和创新,在教育康复训练的过程中、摸索出一套适合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和机构自身发展的方式方法,形成机构的特色。
加强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科学研究,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要深入机构开展科学研究,探讨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方法,制定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评估标准和机构建设标准,指导、规范机构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形成有效运转的机制。
3.5 提高孤独症儿童家长参与的主体意识,提高训练效果
家长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为最大发挥家长的作用,最好的办法是开展一些培训或者开设家长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都应该担负起这个重任,向家长传播关于孤独症的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提高家长对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认识和家长的参与作用。帮助家长树立主体意识,做孩子训练的参与者,训练成果的评定者。
3.6 加强孤独症康复训练知识的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孤独症是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一种精神疾病,也是事关众多儿童、家庭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因此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强宣传普及孤独症康复知识,使孤独症儿童的康复问题得到社会关注,支持,为孤独症儿童康复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促使孤独症儿童得到有效的康复训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开展学龄前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不仅要提高家长的参与意识,提高康复训练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要加大社会的关注度,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给孤独症儿童家长更多的支持与帮助,让更多的孤独症儿童得到及时、科学的康复训练,早日融入到主流社会中。
[1] 张建娜.儿童孤独症的诊断与治疗现状[J].中国医刊,2005(4):5-7.
[2] 宗尽炎.我国儿童孤独症的研究现状[J].内肛科技,2007(10):179-181.
[3] 王梅.孤独症儿童教育与医学康复的最新成果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1(3):44-47.
[4] 薛璟,徐光兴.孤独症儿童教育治疗的研究现状[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534-535.
[5] 徐琴美,丁晓攀,傅根跃.孤独症儿童及其矫正治疗方法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6):59-64.
The Situation of Early Education on Autistic Children in Jilin Province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YU Jing
(Special Education College,Changchu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2,China)
At present,there is no breakthrough on the causes of autism and there is no radical treatment for it,only throug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o improve thesymptoms.Although the educ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have achieved some results,it is still in the primary stage an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ituation of early education on preschool autistic children in Jilin Province by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gives some solutions.
Jilin Province;children with autism;educ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G760
A
1009-3907(2011)12-0091-04
2011-11-10
于靖(1963-),女,吉林长春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特殊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钟 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