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高校本科生班导师制度的几点思考
2011-08-15曲永军
曲永军,姜 丹
(长春工业大学 教务处,长春 130012)
关于完善高校本科生班导师制度的几点思考
曲永军,姜 丹
(长春工业大学 教务处,长春 130012)
高校本科生班导师制度是顺应新形势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简要介绍高校本科生班导师制度的起源和提出背景,并针对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本科生教育;导师制;思考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伴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背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正在不断变化。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正在推行本科生班导师制度,这种创新的本科生教育管理模式顺应了新形势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全方位的教育氛围和成长环境,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如何完善高校本科生班导师制度,充分发挥班导师的作用,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1 班导师制度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1)导师制的起源。导师制被普遍认为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由创办“新学院”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提出,17世纪在英国牛津和剑桥大学首先实行。这一制度产生的条件是学分制改革和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其作用和效果可以引用美国学者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在其代表作《英美德大学研究》中谈到英国导师制时的一段话来概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本科生与导师之间的那种个人关系,导师制的师生关系是世界上最有效的教育关系。”这两所大学被世界各国认可,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贯穿始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精神。这一理念和精神主要体现在它的导师制上。20世纪90年代,本科生导师制度被引进中国教育,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名校率先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随后,国内很多高校开始纷纷试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
(2)本科生班导师制有利于学分制的全面推行。为贯彻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理念,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实现了本科教育由学年制向学分制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分制包含选课制、导师制、学分绩点制等基本制度,要求大学生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规划学业生涯。学分制的最大特点是选课制,提高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学分制下,学生的选课是相对自由的,但是对于刚刚走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说,在选课时往往感到茫然和无助,学生可能只为迎合自己的兴趣或是选择一些容易通过的课程,无法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结构。所以,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班导师指点和帮助刚入校的大一新生,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为了单纯的追求学分和个人兴趣,而不顾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保证学生选择课程的正确性,同时能把教师与学生有机的结合起来,密切师生关系,充分调动两者的积极性,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水平。
(3)实施本科生班导师制度,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长期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工作中,如何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缺乏一个有效的途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教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工作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寓教育于学生党建和团建、日常教育管理与服务以及指导课外活动中。但是,大多数高校一个年级只配备一个专职辅导员,很难抽身研究和把握学生成长中的规律性问题。本科生班导师制度,以行政班级为单位,一般由专业任课教师担任,他们一般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与科研能力,能够从专业教育入手,让学生全面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学术精神,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提高本科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同时在未来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观的形成等方面给予正确引导,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 本科生班导师制度存在的问题
(1)缺乏系统科学的班导师培训制度。高校本科生班导师制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在选拔班导师时缺乏系统科学的培训制度。班导师的工作职责不仅仅是在专业学习和未来的职业规划给予学生指导,更要用潜移默化的人格魅力,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学生在专业教育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生道德规范的引导者和学习模范。目前,担任高校班导师工作的虽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但大多数还是工作年限较短的专业任课年轻教师,与专职的学生工作人员相比,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班级建设等方面的培训,对班导师的工作职责还比较模糊,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班导师工作的规律和方法,更快地进入角色胜任工作。
(2)班导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本科生班导师制度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具备学科特色和管理高效的学生管理与服务的立体模式,紧紧围绕高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不仅要在专业学习上给予学生引导,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起到辅导员帮手的作用,使辅导员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为学生服务上。班导师大部分都是由专业任课教师兼任,除了日常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外,还要承担相关的科研工作,这样能够花费在班级学生身上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
(3)缺乏明确的奖惩制度。目前多数高校采用班导师津贴形式作为激励制度,按照班导师所负责的班级数目或者负责的学生人数来决定,而一般情况下学校并未规定明确的奖惩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班导师工作的积极性,损害一些本来积极性很高的教师热情,使班导师工作在开展和落实时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为了完善班导师制度在实施中的不足,更多更好的为学生提供引导和帮助,真正有效的发挥班导师的作用,各高校应该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
3 如何完善本科生班导师制度
(1)转变教育思想观念,重视班导师工作。新时期需要树立新的教育管理观念,确立“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创新管理观念。建立本科生班导师制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全新教育理念,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转变人才培养目标。班导师制度可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导学”关系,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在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等各方面提供更准确的指导。担任本科生导师的专业任课教师除了承担教授专业课程的责任之外,还要发挥育人的作用,在从事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生活、做人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班导师不会直接组织经常性的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从专业教育入手,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特别是学习方法、专业掌握方面给予指导。班导师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涉及学校工作的很多方面。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高度重视班导师工作,要打破传统的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主要由辅导员负责,知识的传授主要由教师负责这一误区,通过建立和完善本科生班导师制度,弥补辅导员由于所学专业、教育心理知识的局限,不能满足新时期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学生思想工作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真正构建高校全员育人的新格局。
(2)加强班导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本科生班导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明确班导师的工作职责,真正发挥班导师的作用,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学习指导和合理的选课指导,较好地弥补辅导员工作的薄弱环节,进一步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各高校要充分认识班导师工作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慎重选择班导师,规范班导师工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通过定期开展班导师培训与经验交流等活动,加强对班导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提高班导师工作的能力水平,充分调动班导师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励班导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认真动员和选拔一大批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好、具有上进心优秀教师加入到班导师的队伍当中,并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担任班导师,使班导师队伍不断得以优化,从而更好地激励班导师在教书育人中发挥优势作用。
(3)建立完善的班导师考核机制。众多开展本科生班导师制的高校都制定了班导师的任用标准,在选聘班导师时,从职称、教学效果、科研能力等众多方面都进行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班导师制度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班导师制度能否顺利实施,真正的发挥作用,需要全校共同努力和多方参与,监督、奖惩制度不可缺少,并且尤为重要。目前大多数高校对班导师的考核制度是采用工作总结的方式,集中在学年或学期末进行考核,忽略了过程的管理。为保障班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必须要有健全的管理机制保驾护航。一般情况下,班导师是由专业的任课教师来担任,这样教师能够通过本专业知识为学生的思想、学习、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引导和帮助。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明确工作要求,提高班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班导师制度的优越性,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不断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总之,本科生班导师作为顺应时代发展的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是对传统师生关系的一次变革,不断完善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从而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实施个性化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1] 陈勇,张革英.学分制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24-125.
[2] 吴小霞.高校班导师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1(7):47.
[3] 肖华,王萍霞.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辅导员+班导师”育人机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51.
[4] 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5):82-83.
[5] 唐金文.加强和完善高校班导师制度建设述论[J].中华文化论坛:教育管理,2008(8):37-38.
Some Thoughts on Improving the Class Tutorial System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QU Yong-Jun,JIANG Dan
(Academic Affairs Office,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chun 130012,China)
Tutorial system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a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mode of keeping up with the new trend,which plays a promoting role for cultivating all-round developing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the origin and background of the tutorial system and presents some suggestions on solv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tutorial system;thought
G40
A
1009-3907(2011)12-0168-02
2011-06-07
曲永军(1976-),男,吉林长春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教学管理方面研究。
责任编辑:张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