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专业导师制模式构建与探究
2011-08-15孙永君
姜 晖,孙永君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高校英语专业导师制模式构建与探究
姜 晖,孙永君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本科生导师制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是对学生教育、管理和培养的一种全新制度,目的是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科研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和缄默知识理论是导师制实施的前提基础。导师制的实施模式要突出各个学科的不同特点。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高校英语专业中实施导师制以及导师制对于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教师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导师制;英语专业;教师发展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根据21世纪的时代特点和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大纲对21世纪人才的规格作了规定:“这些人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规定:“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英语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实施导师制,顺应了大纲关于人才培养的要求,遵循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本科生导师制是对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工作的补充和延续,导师可以随时对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同时也密切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对于导师本身发展来说也是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导师制模式不应千篇一律。本文拟结合英语专业的学科特点,探究导师制的模式以及它对学生和教师本身发展的意义。
1 教学导师制的起源与发展
我们提到“导师制”,经常会想到研究生导师制。研究生导师制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课题和科研指导,而本科生导师制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全方位指导,具体包括:①导师要从发展的高度看待教育、教学工作。②导师既要对学生专业知识进行指导,又要指导学生的思想发展和人格的形成,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相统一。③导师还要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独立学习、独立发展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
导师制的实施最早起源于英国的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早在14世纪这两所高校就开始实施导师制,导师必须履行对本科生实施教学和思想的教导、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引导,并对学生的疑问提出解答等职责。学生入学后,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课程选择、专业定位、人生规划等等。每一位导师指导学生4-10人。这种作法曾对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起过相当大的作用。其实在我国,导师制的实行也有悠久的历史。远在公元前500年孔子就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其材而施以相应的教育[1]。在我国,随着对素质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学哲学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认识到导师制对于本科生培养的重要性。
2 导师制的理论基础
导师制是一种双向的教学互动过程,它的实施对于学生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导师制为什么会有它实施的可能性呢?它所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呢?以下两个理念可以解释这些问题。
(1)多元智能理论与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是被国内外教育工作者都广泛认可的教育原则。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和思维水平。教育要依据每名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的因材施教。加德纳在《思维的框架:多元智力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最初的七种多元智力理论[2]。后来,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把其经过多年对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艺术教育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证明了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并通过大量的心理学实验数据和实例的观察分析,认为人类至少存有七种以上的思维方式,并对人的七种智能作了定义。导师制就是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所实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
(2)缄默知识理论。除了因材施教理念之外,对于导师制的实施来说,缄默知识理论是实施导师制的基础。1958年英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思想家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缄默知识的概念,他认为人类通过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有“内隐”和“外显”两种形式[3]。外显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用言语、文字或符号表达的知识,而缄默知识是那些无法言传或不清楚的知识。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揭示了人类知识不仅有可用言语表达的显性知识,还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缄默知识存在。缄默知识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给教育改革,特别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带来了全新的理论和视角。教师的缄默知识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知识的体现完全可以通过导师制的实施来体现出来。导师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学识水平和人生经历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3 英语专业导师制实施模式
导师制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人格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任务职责不清、师生比例偏大、导师责任心等问题。针对现行导师制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英语专业的学科特点,我们提出适合英语专业发展的导师制模式:
(1)高水平、高素质的导师队伍建设。导师的水平和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导师制的成败。对于英语专业的导师来说,首先要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熟练掌握英语的各项技能。具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精通教育规律。能够对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给予合理地指导和建议。其次,导师还应具备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比如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并能应用到教学和指导中。
(2)班级导师制与专业导师制的结合。从目前已经实施导师制的学校看,根据师生资源和专业特点,导师制主要类型有全程导师制、学术导师制和年级导师制三种。在吸取其他院校导师制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英语专业学科特点和学生人数,我们初步设想采取班级导师制和专业导师制两种形式。
新大纲把本科英语教学分为两个不同阶段:低年级和高年级阶段。两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不同,但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四年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导师制的实施过程要因年级不同、个体不同而异,总的基本要求是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思想道德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上进行指导与教育;打好扎实的专业学习基础,让他(她)们能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专业和道德思想。因此,在一二年级实行由综合英语老师担任的班级导师制。综合英语老师与学生见面次数多,一周三到四次,便于老师在教学的同时指导他们掌握大学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和方式、端正学习态度、树立专业思想,帮助他们了解所学专业、了解学科的发展方向、培养目标及计划、相关课程的联系、如何选课等。同时,综合老师能在授课的同时,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绪变化,给予及时的引导。三四年级面临这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毕业就业的压力,因此对他们主要采取专业导师制。对高年级导师的选择可以根据教师的专业特点,在征得教师同意的基础上,原则上由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担任。
(3)明确本科生导师的工作职责。本科生导师的工作不同于研究生导师的职责,对于学生的指导并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研究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为了有效地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应首先明确其工作职能,同时兼顾和辅导室工作的沟通和协调。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导师应该实施以下职责:
第一,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模式。大学生活对于每一个新生来说,都是陌生的、新鲜的、既充满机遇又富有挑战性。在这样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大多数学生会感到很茫然。不同于中学时的填鸭教学,大学无论在教育体制、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与中学相比,都明显不同。学生们急需有人对他们给予适当有效的指导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因此入校本科新生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导师进行指点与帮助。导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顺利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主要从专业、心理、思想和人生规划等几方面加以指导。根据英语学习的特点,指导学生在一年级要把重点放在语音、听力和口语交际方面。导师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向学生推荐适合的材料。导师应教育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鼓励他们多参加如英语讲座、英语知识竞赛等有益的课外活动。在心理指导上,要随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做好耐心的说服工作,使学生对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与主要表现有所了解,以乐观向上、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人生。
第二,帮助学生培养专业学习和科研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浓厚的专业兴趣对于大学的学习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英语专业并不是出自本身的爱好和兴趣,这样选择的结果就是很多学生不能形成长久的学习动机。低年级的班级导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导师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指导方式,如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为学生指定与专业相关的读物,要求其在一定时间内读完并写出读书报告,然后由导师和同学进行点评。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吸收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还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和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
对高年级学生来说,专业导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爱好,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的专业知识学习,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导师可详细介绍与本专业有关的研究方向以及各个方向具体的研究范围和目标,指导学生向专业纵深拓展,让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科研动手能力和善于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要学会做事,学会创造。根据基本要求导师因人而异制定全面而科学的指导计划书,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做事等。另外,导师着重参与对学生进行试讲、实习的训练与指导,并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提供参考意见。具有论文指导资格的教师,将直接承担指导学生写作毕业论文的工作。
第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情感发展。大学的教学管理与中学有着明显不同,其中显著的一点就是师生关系。中学教师几乎每天和学生朝夕相处,学生对教师有着强烈的依赖感。而到了大学,学生与教师接触的机会只是在课堂上,课下师生之间很少接触。很多学生面临着学业、情感、人生目标等方面的问题,急切需要得到指导。学生辅导员虽说与学生接触较多,但一般来说,辅导员要面对至少百十来学生,而且更多的是对学生在思想品德、生活等方面给予指导,任课教师上完课就很少和学生联系,学生的学业和个人发展就会因为无人指导而受到影响。由于每个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有限,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近距离接触,老师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指导、影响学生,学生也容易与老师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师生关系的融洽可以影响学生的情感意识。人的活动受情绪、意志、兴趣等的影响,对人的创新活动成功起着关键的作用。学习者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是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和个人需要,强调具有真实个人意义的学习,主张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全人教育[3]。语言学习中的情感作用同样重要。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学习者的个别原因,包括焦虑、抑制、性格、学习动机等。第二类是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情感因素[4]。鉴于情感因素的重要性,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有助于导师熟悉每一位被指导的学生,多方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学生的学习动态、学习状况、智力和能力发展,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专业上的困难,树立人生的目标和理想。
4 教学导师制的“双赢效应”
导师制的实施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习、思想和就业等方面有指导作用,对于教师本身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能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和再教育。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知识体系的更新与充实。综合素质可表现在两个方面:学术素质和非学术素质[5]。学术素质是指教师在业务水平和能力方面的素质。教师只有具备渊博深厚的学识,才能在教学和指导中深入浅出,游刃有余。教师不但要了解自己所讲授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位置、作用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还应了解整个教学计划的结构、每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宏观的和微观的都要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除此之外,导师更应了解本专业各学科的前沿技术动态,熟悉其在社会中的实际应用状况和发展趋势,注意相近领域和交叉学科的基本知识。一名合格的导师还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非业务素质,也就是内隐知识包括人格魅力、协作协调能力以及道德方面等的素质。导师制强调了对教师的严格要求,作为导师,思想上必须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面、高尚的师德修养,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较强的协调合作能力能够保证高效的组织学生。导师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靠自己的综合素质来征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的素质也会大大提高。其实质就是教学相长和师资队伍的自我优化。
5 结语
建立导师制,对于我国高校来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各高校具体做法不一,但目标是一致的。本科生导师制已经势在必行,它的推行无疑是加强本科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途径。实施导师制可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更能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和再教育。在导师制实行过程中将会遇到很多问题,有待于我们研究解决,我们相信随着教学改革、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工作、团的工作及导师工作会更好的协调统一起来,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1] 刘兆伟.本科生教学实施导师制的研究[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7(2):103-106.
[2] Gardner,H.Multiple intelligences:The theory in practice[M].New York:Basic Books,1993.
[3] Polanyi,Michael.Personal Knowledge.Towards a Post Critical Philosophy[M].London:Routledge,1958.
[4] 姜晖,国永荣.素质教育的新视野导师制在大学英语本科教育中的实施[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3):63-65.
[5] Arnold,J.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6] 武晓艳,盛伟超.导师制与学生专业兴趣培养[J].大连大学报,2004(3):99-102.
Study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Tutorial Model for English Majors in Universities
JIANG Hui,SUN Yong-j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11,China)
The tutorial system for the undergraduates is the result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is a totally new system for student education,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Its aim is to improve students’ability to apply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o develop students’creative spirit.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system is multiple intelligence and tacit knowledge.The application model of tutorial system should have different features for different disciplines.This article is to discuss how to apply the tutorial system among English majors in universities and to study the role of this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talents and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tutorial system;English major;teacher development
G640
A
1009-3907(2011)12-0154-04
2011-06-21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JG10DB147)
姜晖(1971-),女,辽宁大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语言学方面研究。
责任编辑:张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