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术兴学”
2011-08-15蒋艺
蒋艺
谈“艺术兴学”
蒋艺
从践行“艺术兴学”理念,陶冶教化提升人文素质,高雅艺术民俗化,加强多学科美育渗透等方面阐述践行丰子恺先生艺术教育理念的个人感悟。
艺术兴学;艺术教育;美育;素质教育
随着各类交叉学科的兴起,跨学科的研究在知识结构上需有更广阔的视域,艺术素养作为一种基础的知识结构,对未来不同学科领域的整合起到关键性作用。因为文化艺术教育可以提升人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激情,诚如贝多芬所言“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李岚清同志高度赞赏“文化艺术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基础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为人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人的成长须在一定的文化中进行,浸润民族文化的涵养。譬如楚文化孕育的“湖湘文化圈”、岭南文化孕育的“桂系文脉”等。要认清文化艺术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淡化选拔意识,力求全体学生都能在文学艺术学习过程中获得进步。要理清艺术教育的理念,改变重智育轻德育、体育和美育的传统教育误区,使学生在道德水准、身体健康状况、审美修养等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注重学科美育渗透,提升人文素质
我国的教育从“灌输式”到“园丁式”再发展到“融合式”,走过比较曲折的路程。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并列,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人的共识。素质教育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促使每个学生全面且富有个性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在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理念的同时,还要大胆改革现有课程设置格局,不断创新学工处工作方案,倡导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践行美育的多学科渗透,为“艺术兴学”特色的彰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追求教育的最佳境界。
曾执教我校语文和图画课程的丰子恺先生,在其著作《丰子恺论艺术》一文中写道:“我要谈‘艺术建国’……只是暗示地讲它的陶冶之功与教化之力的伟大……由此可知,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更重。……大家能克制私欲而保持天理……则抗战必胜,建国必成。 ”
丰子恺先生把“艺术”提高到“建国”的地步,他所强调的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其虽为虔诚佛教徒,但在修身养性上与儒家殊途同归。假如人人为国,则势必天下为公,天下一家,和谐与富裕并存。基于丰子恺先生陶冶教化的艺术理念,学校及各系部在强调“明德”的同时,将文化艺术类鉴赏课程诸如国画、书法、民乐、唐诗宋词、戏曲、戏剧、合唱、名著、影视、儿童舞蹈等鉴赏课程,纳入到有限的选修课计划之中,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审美和创新思维能力;其次,在全校学科课程教学中也积极渗透艺术教育审美理念,注重融会贯通,强化改革创新,努力践行“艺术兴学”理念,进而营造出浓郁的校园文化艺术特色,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的良性发展。
现代社会呼唤文化素质与艺术修养良性融合的创新型人才。现代教育更要求学校系统开展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艺术品质协调发展的教育活动。我校学工处组织的每年一度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力弘扬了素质教育理念,积极参与桂林市“文化立市”各项活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文艺及专业技能骨干分子。如:诗歌朗诵大赛、讲故事比赛、十佳歌手比赛、演讲与辩论会大赛、大合唱比赛、儿童剧演绎大赛、红歌大赛、十佳主持人比赛、教师技能大赛、文艺专场等名目繁多的校园文艺实践活动。
美国将音乐学科列为中小学的“大六门”之一,将音乐作为开启人的心智之钥匙。教育部颁发了在全国中小学实行“京剧艺术进校园”活动,把京剧唱段列入了音乐教育的计划之中。教育是语言的艺术,言语的文雅、行为的儒雅、志趣的高雅应当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共同追求。学校应变“艺术教育”为全校性“美的教育”,精心整合课程资源,在各学科中倡导“教学做”合而为一,常抓不懈,注重实效,持之以恒,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为大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扎实的基础。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教授曾说,“社会越发展,经济越强大,一个民族的根本性问题越凸显出来,就是民族的灵魂问题,民族的文化就凸显出来。中国有很好的文化传统,需要有人来继承、来研究,要培养懂得我们传统文化的人才”。一个国家应该有一个国家的灵魂,这种灵魂就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它是民族的根基,也是教育的根基。
二、践行“艺术兴学”,形成办学特色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生活方式是艺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该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大艺术类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力度,需要把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变成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
丰子恺先生认为艺术不能沦为工具,而应当回归艺术旨趣本身,“艺术以人格为先,技术为次”,“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世,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丰子恺先生身体力行,返璞归真,力求画意的诗性表达,其画减笔清爽,通俗易懂,注重传承中华文化,又渗透现代意识,关注生活,为高雅艺术的普及做了初步的尝试。
设定“艺术兴学”为办学特色,就应在全校所有课程的教学中强调追求“艺术兴学”理念的多元价值,诸如求新求异的思维品质、求真善美的内心涵养等等。作为本民族文化的载体——母语文学,影响和哺育着众多的其它文化载体,如“影视的教育化”和“教育的影视化”等,注重多学科渗透。文学作为人类思维最具普适意义的展现形式,它培育和滋养了人类的智能,使人类的创造性获得了无限的空间与发展前景。
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以甑皮岩遗址为代表的史前人类文化、以灵渠为代表的古代军事水利文化、以桂海碑林为代表的摩崖石刻和山水诗文文化、以靖江王府、王陵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以七星公园、芦笛公园、雁山园、愚自乐园等为代表的园林文化、以漓江、两江四湖、资江、猫儿山为代表的山水文化、以西南剧展为代表的抗战文化、以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和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为代表的中国革命文化、以李宗仁官邸及故居、徐悲鸿故居为代表的历史名人在桂官邸、故居等等。
桂林,以其独特美丽的自然风光饮誉中外,同时,也以其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为艺术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许多优越的条件。物华天宝,地灵人杰。身处其间无时不感受到她文化的滋润及涵养。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渗透地域文化特色,用开放的胸襟、旷达的视域、前瞻的理念,引导学生创新求实,使文学艺术教育回归社会实践。譬如“中国文化概论”、“文艺理论基础”等课程积极组织学生大力开展社会文化实践考查活动,并提交相关考查报告;邀请衣向东、黄继树等著名作家作兼职客座教授,给师生畅谈创作感悟;依托广西师范大学等名校的学术优势,邀请专家教授给师生作学术讲座;积极组织师生聆听桂林文化大讲堂的周六下午讲座、参观画展影展图书展、观摩“印象·刘三姐”等艺术实践体验活动。
美国政府颁布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规定:艺术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并断言“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美的终级目标是什么?韦伯斯特(Webster)大辞典中是这样定义“美”的:“一个人或一种事物具有的品质或品质的综合,它愉悦感官或使思想或精神得到愉快的满足。”学校践行美育的平台是多渠道、多方位、立体交叉的体系。学校强化美育渗透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知识接受和能力培养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艺术课程在目标定位上,要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整合发展为目标。
毛泽东及建国诸将陈毅、朱德、周恩来、陈云、董必武等都有较高的文学艺术禀赋,他们对诗词及文化艺术的爱好开启了他们宽阔的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在每一次严峻的考验前、在不同岗位上都驾轻就熟、高瞻远瞩、宠辱不惊、从容应对。
三、结语
在科学与人文日益融通的当代社会,就更需要培养既有科学知识也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展望未来,艺术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并重,已成为世界各国对未来发展的共识。巴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可以和北京大学并坐同等对话,该校先后培养了6名法国总统。我国历史上的鼎盛繁荣期的帝王都有较好的文化素养,琴棋书画都擅长;历代官员雅好诗词文脉,如唐代帝王好诗、宋代帝王好画、清代乾隆皇帝好游玩,多次便装巡游江南体察民情;前任法国总统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等。
江泽民同志2001年5月赴安徽考查,写下《登黄山有感》诗“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讴歌祖国河山秀美,抒发豪迈气魄。美的生活追求源于个人自我内心深处的精神积淀,体现独特的审美规律和视觉观察经验,具有明确的艺术创新思维能力及其追求方向,良好的艺术禀赋使领导者如鱼得水,日臻佳境。
[1]王娟娟,吕欣.美国艺术教育思想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7(11).
[2]滕守尧.美育:教育现代化的关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3]丰子恺.丰子恺论艺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4]李方琴.让戏曲走进中小学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 2007(19).
[5]张斌.丰子恺诗画[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G642.0
A
1673-1999(2011)18-0200-03
蒋艺(1965-),女,广西兴安县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541002)副教授。
2011-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