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地方特色略论

2011-08-15戚志林李文华刘洪

关键词:产学研企业

戚志林,李文华,刘洪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地方特色略论

戚志林,李文华,刘洪

地方高校通过产学研合作是实现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有效形式,地方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应以当地中小企业为主。分析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进行产学合作的基础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搭建地方高校与中小企业合作洽谈长期性平台的可操作办法。从更新科研观念、调整评价体系、构建个性化运行模式、体现本校特色各个方面营造有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小企业;政府

产学研合作是国家的一项战略措施,地方高校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因此,在产学研合作中,地方高校要面向地方主战场,紧紧依托地方经济。“高校要在服务地方经济中求发展:要以产学研结合为战略抓手,把促进产学研结合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学校管理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使高等学校的发展更加贴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一线的要求;不同类型的高校要进一步科学定位,明确服务面向,坚持以学科建设作为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坚持立足本地、本区域,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作出当地人民看得到的实实在在的贡献”[1~3]。 因此,地方高校应将其在产学研合作中的角色主要定位于为当地中小型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创新。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将地方高校的办学目标与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发挥地方高校的独特优势。

一、中小企业和地方高校有着迫切的产学研合作现实需要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指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以此为突破口,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据报道,中国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已占全国GDP的55.5%,所解决的就业量占全国城镇总就业量的75%以上,所提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约占出口总量的60%,中小企业所完成的税收占全国全部税收收入的43.2%。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时也逐渐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生力军和重要源泉。然而,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成长型中小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费用仅占其销售收入的0.31%,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我国工业创新投入的平均水平。据国际经验,企业研发投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要达到3%以上,低于3%意味着这个企业没有竞争力。由于中小企业在人才、技术和实验设备等方面的原因不可能设立研发机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因此,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的前期研发优势上存在天然的不足,而往往他们对于解决生产工艺和流程,以及产品研发的愿望非常迫切。在内部缺乏研发资源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在新产品开发等创新活动方面,比大型企业更迫切需要与高校的合作。

对于高校而言,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将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育质量水平和特色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是高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高校要充分实现其三大职能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走产学研合作之路。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另一方面,我国政府的研发经费主要投向研究机构,在总的研发经费中,高校所占比例还未达到10%;其中对于地方高校而言,依靠当地的财政拨款远远不能满足从事应用研究的需要,照搬国内重点大学的办学模式,势必会走进死胡同。与企业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成为地方高校突破瓶颈的首选,走“依靠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校企合作的路子,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创新是切实可行和必要的。

因此,双方的困境迫使校企寻求更有效、更经济的研发模式,产学研模式是他们较好的选择。产学研合作是以认识趋同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以实力为支撑而建立的,由于校企双方都有迫切的现实需要,而学校和企业间能完全实现优势互补,这就为双方进行产学研合作打下了基础。

二、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

相对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对于科技创新的外部输入的需求水平越来越高。2000~2005年,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让方向以国有企业为主导,逐渐向民营企业并重的趋势转变,无论转让合同数还是合同额,民营企业都成为吸收高校科技成果的生力军。但以下几个方面仍然影响产学研合作向深层次发展。

(一)校企双方产学研合作思想认识不够开阔

对于企业而言,其目的就是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生产产品,其生产创新、技术开发、产品销售都是围绕着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而开展的,强调的是价值规律;而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长期以来科技成果的“价值”都是单纯以获得国家经费多少、发表论文数量、参与人学术地位高低、所获奖励级别和数量来确定。这种评价体系仅体现科技成果的“技术价值”,而忽略了“市场价值”,导致科研与市场脱节。一方面企业不屑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认为他们只是在实验室摇试管烧杯,研究取向脱离企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外汇购买机器设备和高新技术或以高能耗和低附加值为代价。

(二)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联系不紧密

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大多沿袭传统的学科分类和布局,或照搬名牌大学的做法,因而无法很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学校与企业的关系也常常是疏远的。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地方高校、企业各自重视的是与上级主管部门的纵向关系,横向联系则不够重视。由于沟通渠道还不很畅通,没有构建一个完善的推进产学研科学发展的运行机制,合作各方各自为政,每家都出台政策,彼此之间并不相互通行,从而造成实际产学研合作教育运行中的协调工作形式化。

不同于重点高校的产学研结合一般具有行业背景,并在一个甚至多个行业内具有相当的知名度,一般与其合作的大型企业比较了解其优势学科和科研实力较强的专业。而中小企业在参与的产学研合作中,要想使产学研合作达到理想的目的,关键是能否寻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而这又有赖于企业对从事该研究领域的高校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但事实上,企业由于地域和视域的限制,往往不具有这样的能力,以致于在合作伙伴选择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对本地高校中有哪些学校的哪些研究成果和哪些研发小组特别适合他们并不了解。大大降低了产学研合作的效率。

(三)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与企业发展需求脱节

绝大部分大学科研人员在从事科学研究时不具备产研合作意识,导致科研人员普遍“重学术、轻技术,重成果、轻转化”。为研究而研究,多数停留在学术性、先进性层面,缺乏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和以转化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不能从企业的实际技术需要出发。目前一般地方高校从事的科学研究可分为两种,第一种,开发新技术或新设备,风险较大,一般只能停留在室内实验阶段,缺乏进行中试的资金支持,产业化的可能很小;第二种,为企业进行技术咨询服务,根据企业现有的设备或技术为其提供技术改造或技术升级服务,以提高产品的质量或技术含量,该方式只需要大学科研人员应用其理论知识储备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实现的可能性较大,但需要大学科研人员了解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才能切实的为其解决问题。而后一种方法非常适合中小企业的需要。

(四)当地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推动过程中引导和激励作用不突出

一方面,引导产学研结合的政策环境有待完善。《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提出了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方向,但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细则还有待制定。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公共技术平台和服务体系有待健全。服务于产学研结合的信息渠道分散,信息网络不畅通;促进产学研结合的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科技中介和风险投资促进产学研结合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政府资源配置对产学研结合的引导作用有待加强。在产学研合作发展初期,对企业与学校进行产学研结合的协调作用发挥不够。另一方面,政府对中小企业与高校进行的产学研合作能够带来的创新绩效重视不够,企业科技创新财政补贴往往过分强调大企业的作用,对于中小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提供的激励力度不强。另外,财政补贴政策的覆盖面较窄,补贴资助对象偏重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相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来说,现行财政补贴政策由于对单个项目资助的力度较大,他们具有明确的产业引导性质和大企业培育导向,因而并不是针对广大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的基础性措施。

三、构建地方高校与中小企业产学研良性合作的措施

(一)搭建地方高校与中小企业合作洽谈长期性平台,加大政府投入

由于企业和地方高校都处于同一区域,没有地域限制,缺少的是沟通机制。我们认为,以政府出面协调联合当地中小企业协会主办高校与企业定期洽谈会是初步增进了解的有效办法。进而以政府、中小企业协会、高校三方建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作用是随时联系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技术合作和人才培养。在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为推进双方产学研创造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通过制度创新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设立产学研结合研究开发专项计划或基金,支持大学的技术成果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转移。通过加大财政投入、税收优惠等途径增强政府的支持力度。增加政府投入是迅速提升科研实力的重要途径。中央财政投入集中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而地方财政投入的重点应重点集中在应用研究方面。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试点工作,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和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使产学研结合获得稳定的、系统的金融支持。产学研合作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完善,上述在产学研合作发展初期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二)更新科研观念,调整评价体系

高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机构,也是创造知识和新技术的机构,聚集大量人才、资源。高校和科研单位要发挥优势,更新科研观念,提高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以地方政府“十一五”发展规划及近期省市战略重点为主线,以服务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利用学校的区位优势和学科特点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了解企业的需求,使研究更有针对性,鼓励科研成果的转化。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科研选题,全方位的考核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方面,高校教师是学校实现产学结合的主体,因此必须最广泛的调动教师从事应用型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树立产学研结合意识。另一方面,通过调整现有的职称评审体系,将科研人员开展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情况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引导、支持科研人员积极投身于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活动。

(三)构建个性化运行模式,体现本校特色

由于每个学校的特点不同,其独特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方式与途径在普遍适用上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不提倡进行“样板式”的推广。同样,西方发达国家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均有其优劣以及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决不能生搬硬套。我们认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不宜盲目采用某种特定的模式,虽然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推广价值的成熟模式是我们探索追求的目标,但不可否认,各种模式均有其各自的支持系统,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比如,长江大学于1998年组建了34人的“工学交替”试验班,将合作教育模式变为“7+4工学交替”(即7个学习学期,4个工作学期),通过几年的探索后在全校范围内成功铺开,但这种模式对于其他地方高校就未必适用。此外,对同一所地方高校而言,由于专业情况不同,所采取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也应有所区别,应创生出符合本专业特色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的运行模式。因而,地方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开发创新方面,在积极借鉴国外和其他高校成功经验的同时,务必联系本校实际,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四)构建利益与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低,及时构建风险机制尤为必要。一是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要建立一套完整健全的投资机制来保证风险投资资金充足:寻求多元化的投资主体,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参与的投资体系;完善风险投资政策支持,调动投资者从事风险投资;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风险转化的评估体系。二是建立完善有利于产学研三方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产学研合作创新要进一步建立保护知识产权、规范合作的法规政策体系,消除合作障碍,建立规范的科技成果价格评估体系,保证各方的合理利益,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中的利益分配机制。

(五)营造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大力宣传产学研结合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加强与产学研结合有关的政策宣传;总结产学研结合的先进典型,介绍成功经验和有效模式;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契约意识,确保产学研合作契约得到忠实执行;弘扬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创新文化,鼓励不同价值取向的各方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

[1]孙福全.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J].中国发展观察,2008(10).

[2]王静.产学研深度结合背后的国家意志[N].科学时报,2007-01-21.[3]王树国.探索高校产学研联盟新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9-03-02(A5).

G642

A

1673-1999(2011)10-0153-03

戚志林(1969-),男,博士,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油气田开发及数值模拟研究。

2011-03-08

猜你喜欢

产学研企业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