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江苏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2011-08-15杜华章
杜华章
基于SWOT分析的江苏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杜华章
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别对江苏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优势、劣势和外在机遇、挑战进行分析,并结合江苏实际提出了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推进农业科技和经营主体创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建设、建立财政对农业投入的长效机制等方面的具体对策,以期更好地促进江苏现代农业发展,并为全国现代农业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现代农业;SWOT分析;对策;江苏省
当前江苏省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阶段,农业也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时期,现代农业已成为江苏省“十二五”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江苏发展现代农业进行综合分析,以充分发挥江苏的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抓住机遇,扬长避短,明确发展方向,找准目标定位,制定相应发展战略,促进江苏区域现代农业的稳定、协调、健康发展。“SWOT分析”是一种较客观的态势分析方法,通过调查的形式挖掘与研究对象发展相关的优势 (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与挑战 (Threats),从而根据找出的有利因素以及不利且需要回避的因素,发现问题,调整发展思路,制定发展策略[1]。
一、江苏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农业结构不断优化。进入21世纪以来,江苏省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3260万t,比上年增15万t,实现建国以来首次“七连增”,7年来累计增加粮食775万t。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2009年全省造林面积8.52万hm2,肉类总产量344.40万t,水产品总产量 443.22万 t[2]。目前,在江苏省设施园艺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先导产业,规模养殖在畜牧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已经确定。全省2010年高效农业面积累计达到177.33万hm2,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20个百分点;设施农业面积43.73万hm2,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9.3%;生猪、蛋禽、肉禽和奶牛的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65%、86%、92%和94%,比“十五”期末均增长35个百分点以上。全省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县域优势特色产业达到105个,1/3以上的村、1/2以上的乡镇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农业正在由偏重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
2.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江苏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09年达到8 004元,提前1年达到以省为单位全面小康指标值,预计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8 980元,增长12.2%,比城镇居民收入增幅高1.75全百分点。“十一五”期间江苏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年均增长10.6%,较“十五”期间年均增幅提高2.6个百分点。
3.农业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以来,江苏省共育成农作物新品种 (系)244个,4个畜禽新品种(配套系)通过国家级审定,集成创新农业新技术60项,重点开发新品种200项,建立新模式30项。稳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实施农民培训工程,累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 123.4万人,农民创业培训53.8万人。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9.9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
4.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江苏省农业耕地面积468.81万hm2,农机总动力达到3 180万kW,每hm2耕地拥有农机动力达到6.78kW,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0%;全省机耕面积达548.68万hm2,机械化收获面积458.54万hm2,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6%;农业水利化情况,2009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381.37万hm2,其中机电排灌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重达92.7%。“十一五”以来,江苏农业机械化以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技术创新为重点,加大设施农业装备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设施养殖、果蔬保鲜、粮食烘干、喷滴灌、茶叶加工、畜禽粪便处理及挤奶贮藏等30多种农机新机具全面发展,2009年新增设施农业机械装备6.51万台套,2010年新增各种特色农业机械装备7.2万台套,高效农业机械化率达35%;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连栋温室及中小拱棚为主的设施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09年达37.7万hm2。江苏的化肥、农药、农膜、电子信息网络、设施工程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占有量都居全国领先水平。可见,江苏的农业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及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已具备了在全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先条件。
5.农业经营机制不断创新。一方面,江苏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合作机制逐步规范、农户覆盖面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2010年全省农民合作组织总数达3.8万个,入社成员625万户,占全省总农户的42%,分别较2005年底增加3.1万个、388.4万;全省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86万个,出资额374.8亿元,成员168.2万户,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到2010年末全省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3家、省级龙头企业398家,拥有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17家,规模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到545个,年交易额1 398.5亿元。这些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与机制的不断创新,构筑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更有效率的现代农业组织形式与制度体系。
6.多功能农业逐步形成。江苏各地依托资源禀赋、生态优势和农耕文化,整合农业生产要素、田园景观和山水资源,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丰富、挖掘和扩展农业的功能内涵,实现农业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转变。据江苏省农委统计,到2010年8月底,全省已建成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景点2 503个。现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24家,居全国前列。观光农业已发展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的新型产业。
(二)劣势分析
1.农业自然资源日趋紧缺。2009年江苏省人均耕地面积0.061hm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5%,比1996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0.01hm2。随着“十二五”期间江苏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同时,江苏耕地质量处于不断的退化中,全省土地退化指数为7.40,仅次于上海,列全国第二。由于地貌形态复杂多样,局部地区仍存在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江苏省多年平均过境水量达9 490亿m3,是本地水资源量的30倍,人均占有本地水资源量432m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江苏人均林地面积仅0.01hm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森林覆盖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6%[3]。
2.农村劳动力制约日趋明显。一方面,劳动力成本高。根据农村调查结果,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农业劳动力的价格一般为每天15元,到2007年,苏南地区农业劳动力的价格已上升到每天70元,苏北地区也上升到每天50元。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很多年富力强、有文化、有见识的农村“精英”大量流失,农村“空巢”化趋势明显。据江苏省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4]:2006年末,全省农业从业人员1 250.7万人中,女性占61.7%;41岁以上的占71.0%,其中51岁以上的占46.1%;初中及以下的占95.4%,其中文盲和小学占55.7%。低素质人群传统观念和习惯根深蒂固,对现代农业技术和经营方式吸收转化能力差,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
3.农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农村生活污染严重,许多地方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放,秸秆焚烧(约占秸秆总量的10%),垃圾散放,脏乱差现象十分突出。农业面源污染加剧,江苏省耕地面积占全国的3.8%,但农药使用量占全国的6.5%,1hm2农田农药使用量为24.15kg,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7倍。1hm2农田化肥使用量(纯养分)达600kg,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不足5%,利用率不到60%。太湖流域来自农村面源污染的COD、氨态氮、总氮、总磷分别占 45.2%、43.4%、51.3%、67.5%,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污染源[5]。
4.区域差异不断增大。2009年,苏北人均CDP为23 835元,苏中为39 263元,而苏南达到69 278元,苏南人均GDP是分别苏北、苏中的2.91倍、1.76倍。苏南、苏中、苏北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2004年的1.68∶1.23∶1 扩大到 2009 年的 1.71∶1.25∶1[2]。 1978年以来,江苏省的区域经济无论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总体上都呈逐年扩大的趋势。这将会影响各地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水平,导致现代农业建设的复杂性。
5.农业公共投入相对不足。江苏农业财政投资总量自90年代初以来一直保持较为持续、快速的增长势头,但是相对量不足,表现为政府农业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例在不断下降,导致农业公益性服务水平仍难以有效支撑江苏现代农业的发展。表现为农技服务难以适应农民多样化需求,与市场农业对接不紧;信息服务覆盖不全,信息传播渠道不畅;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水平不高,动物疫病预防及应急处置能力不强;农业行政执法力量薄弱,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尚不健全等。
二、江苏发展现代农业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分析
1.日趋完善的农业政策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并制定了一系列反哺农业的惠农政策。十七大报告特别提出要把坚持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围绕这一目标,国家一系列的惠农政策还将出台,这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同时,江苏进一步贯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等一系列政策,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必将进一步完善。这些趋势性变化表明,江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在迎来一个新的上升期,并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2.雄厚的经济实力。江苏经济发展速度居于全国领先行列。强劲的经济发展态势,有利于不断拓展农业投资渠道,加大农业投入总量,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农业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将不断改善。雄厚的经济实力也为江苏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相对充裕的资金保障。未来5年内,江苏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国民经济实力继续增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3.农业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型。当前,江苏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江苏具有经济发达、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对推进江苏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型,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明显加快,微观层面的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不断推进;二是农业分工迅速深化,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农业发展、结构升级和农民增收的引领支撑作用迅速凸显;三是在区域层面,农业发展的集群化和连片化现象迅速推进,重大项目带动、农业项目区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等,越来越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式;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乃至组织成员的竞争、合作关系,越来越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
4.快速推进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江苏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将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必将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将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统筹考虑新城市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分割的发展格局向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转变,通过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让广大农民分享现代化成果;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有步骤地将当地农村大多数人口吸纳到小城镇安居乐业。这些措施的落实,将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农业资源占有量、农业规模化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扩大对优质化、多样化农产品的需求,为现代农业发展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5.经济全球化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现代农业的市场化、规模化与产业化发展是沟通农户生产与大市场之间联系的纽带。经济全球化为江苏优质农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在WTO贸易框架下,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国际资本与技术的传递与延伸,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等也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并影响江苏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使其产业链延长,附加值提升,产品更富有竞争力。
(二)风险分析
1.潜在风险。江苏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面对工业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所带来的问题。一方面面临多种污染物的危害,有的源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有的源于农业投入品使用不规范,有的人为非法添加。另一方面,江苏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干旱、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各种灾害将呈逐步增加的趋势,加之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落后、机械装备相对缺乏、保险机制尚不健全等,现代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将越来越大。
2.市场风险。江苏农业发展的产业性问题仍未解决,如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企业和农民联动不足,加上农业外向度与品牌知名度不够等,带来了产业链的脱节、产供销的脱离及生产与市场的断层。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出口在江苏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中也包括农产品的出口。然而当今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越筑越高,各国对进口产品竞相制定越来越复杂而又严格的环保标准,其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食品环境标准是最高的。特别是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它们对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和有害物质含量标准的规定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6]。这些都使江苏在发展现代农业所必须面临的市场风险。
3.农产品质量风险。部分地区,特别是苏中、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建设基础薄弱,行政监管力量、执法力量严重不足,普遍存在缺人员、缺手段、缺经费等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基础差,工作水平低,尤其是基层检测机构表现更为突出,常常出现“检不了、检不出、检不准”等问题。农产品优质不优价的情况屡见不鲜,缺乏市场动力机制。农业标准体系不健全,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力度不快,普遍存在着重标准制订,轻标准实施,农民对标准化的理解程度和接受能力有限,致使推广实施的范围不广、建设速度不快。即使获得认证的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包装、流通等环节中,有的仍是常规生产、传统做法,科技含量低,标准化程度差,极易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加快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江苏省拥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较发达的经济、技术基础,但是必须看到其在发展现代农业上还存在诸多约束条件,所以要采取相应措施,变劣势为优势,化威胁为发展机遇,促进江苏现代农业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提升适度规模经营水平
农业经营规模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加快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增强农业经营主体的投入能力和投入积极性,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素质,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装备改造农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经营农业。因此江苏要在稳定发展优质粮油产业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在特色、规模、效益上求突破,加快培育一批高效规模特色产业,发展一乡(村)一品、一县一业,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关键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要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加大对土地流转的政策扶持力度,对具有一定规模的集中连片流转土地,采取各级财政按比例补贴的办法,鼓励和促进农民流转土地;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开展土地股份合作试点;制定政策鼓励农民用土地使用权换取市民的各项权益,用农村宅基地换取购买城市住房的一部分土地使用权;建立“土地换社保”机制,允许转出农地经营权的农民进入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解决农民流出土地经营权的后顾之忧;建立土地储备机制,把农民自愿放弃承包经营权的土地集中起来,建立土地储备库或土地银行,用于高效规模农业项目的开发。同时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体系,从制度上规范土地流转双方的行为,维护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使土地流转从自发、无序走向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轨道上来。
(二)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紧缺、农业劳动力成本高的特殊省情,决定了江苏应摒弃传统的资源消耗大、环境代价大、生产效率低的农业作业方式。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是突破江苏耕地资源制约、实现增产增收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有江苏特色的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在种植业上,以高效蔬菜、花卉苗木、应时鲜果、高档茶叶、食用菌等设施化生产为重点,发展钢架大棚、日光温室、智能温室及遮阳网、防虫网、避雨栽培、微滴灌节水栽培等,推广应用水、肥、气、温控制与发生设备以及耕作、播种、采收、清洗、分拣等小型农机具。养殖业上重点在饲料兽药供应、养殖环境控制、清洁消毒、产品收集等主要环节推广应用节能化、智能化、自动化设施设备。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按照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高的要求,加快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推进丘陵山区、高沙土地区、沿海滩涂、黄河故道等区域农业综合开发。在农业机械化方面,要加大新型适用农业机械的研发力度,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三)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和培育多元化农业科技开发和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现代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力。科技创新要全面体现高产高效技术与绿色安全技术的有机结合,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以农业生物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业新品种选育技术、农业循环利用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开发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专项。鼓励和支持有江苏区域特色的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全面应用生物技术提升种子种苗工程的源头创新能力,继续加大力度实施优良种子种苗的产业化示范工程。积极筛选和组装配套推广各类高效生态安全种养技术和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技术,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加强动植物病害和防疫检疫体系建设。依托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围绕加快现有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适应现代农业区域化布局的要求,加快推进区域性农技推广组织建设。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加快各级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步伐,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分专业、按需求开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围绕生产、加工、流通等项目,开展创业技能培训。
(四)推进经营主体创新,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以区域化布局为基础,以推进农户的生产专业化、企业化经营为重点,以市场经济理念和现代管理方式经营农业,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强化农业专业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农场)建设,着力培养一大批农业专业大户和产业化经营组织,抓好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加工型、外向型龙头企业发展,提升“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的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组织水平。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各地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推动各专业社之间的联合,并以专业社为主要成员,联合科技、供销、农村合作银行等部门组建联合社,构建“多位一体”的服务平台,着力解决单一专业社解决不了的问题。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的物流体系建设,改造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培育一批现代农业物流中心,积极引导多种经济组织与专业大户参与农产品流通,大力培育农民产销合作组织和纪经人队伍,完善农产品 “绿色通道”制度。不断规范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功能,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行业振兴、行业服务、行业调控中的作用。
(五)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
食品安全己经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首要考虑的因素,大力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树立安全食品品牌,全面推进品牌农业建设,已成为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按照确保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工程,不断提高绿色和有机农产品比重,使江苏率先成为无公害农产品省份之一。加快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品种、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规范、产品质量与安全、包装标识与贮运、检测检疫等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充分考虑各类农产品的生产特点、贸易需要等,积极采用最新科技成果,引进实用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实现各类标准的配套和有机衔接,确保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标准作为技术依据。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重点扶持”的原则,全面推进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检验范围覆盖农、林、畜、渔各类产品及其投入品、农业生态环境等主要安全项目。加快认证企业、认证产品和基地的可追溯查询网络体系建设,全面开展农产品无公害产地认证,积极鼓励推荐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质量认证体系,建立获证企业和产品的质量信用体系和档案管理制度。
(六)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发展低碳循环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针对目前江苏省农业生产环境恶化、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和废弃物环境承载容量较小的现状,进一步确立起生态环境优先理念,着眼于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资源,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并重,根据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开发推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一是以测土配方施肥为重点,推广减量化、精准化的施肥用药技术,避免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二是以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为重点,推广资源化利用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因地制宜推行以沼气工程为主体的能源生态型、能源环保型、综合利用型的工程模式,既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又为其他种养业提供有机肥源,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三是以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为载体,从整体区域范围,探索发展生态经济的路子,建立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安全评价、预警、监测和保障体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坚持多管齐下,从控制、监测、治理、保护、合理利用和改善等多层次建设农业生态体系。
(七)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加大现代农业投入力度
建设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投入。没有长效的投入保障机制,现代农业将沦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建立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在各级财政投入方面,应加快形成增加农业投入的制度性安排,对现有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要加大落实力度,加强对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占用税、城市维护建设说用于“三农”等政策落实的监督考核,确保各项支农惠农资金征足收刘、管严用好,并随财力的增长扩大范围、提高标准。要按照“积极引导、民主协商、自愿参与”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投资、投劳,开展农业、农村、农民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和生产设施建设,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群众的创业潜能;要创新投入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发展现代农业。江苏有着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条件,政府部门应尽快出台切实的扶持政策,利用信贷、税收等政策杠杆,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个人、民间资本、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解决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融资问题。并尽可能利用市场机制,建立起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投入保障机制。
[1]甄若宏,周建涛,刘华周,等.江苏发展高效农业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8(6).
[2]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3]徐琪.江苏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与创新[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
[4]江苏省第二次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告(第2号)[EB/OL].江苏省统计局网站2008-04-22.
[5]郑建初,刘华周,周建涛,等.江苏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目标与模式研究[J].江苏农业学报,2009,25(1).
[6]石岩.论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法学与实践,2007(4).
F303.3
A
1673-1999(2011)10-0134-05
杜华章(1963-),男,江苏兴化人,江苏省姜堰市农业委员会(江苏姜堰 225500)副主任,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科技管理与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农村经济等。
2011-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