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事故轨迹交叉理论积极预防建筑生产安全事故
2011-08-15况星尧
况星尧
应用事故轨迹交叉理论积极预防建筑生产安全事故
况星尧
事故轨迹交叉理论认为生产安全事故之所以发生,除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外,还存在着某种不安全条件(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应用事故轨迹交叉理论,提出预防建筑生产安全事故“三控制三切断”的对策与措施,预防和减少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经济发展。
轨迹交叉论;建筑安全;管理;对策
建筑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按事故轨迹交叉理论,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二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建筑施工现场是人和物在动态状况下进行的生产作业场所,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随时可能产生和出现,若两种不安全因素的运动轨迹交叉,极易发生建筑施工现场常见的“五大伤害”,导致建筑生产安全事故居高不下,屡禁不止,对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造成极大危害。为此,各级政府监督部门、各工程建设项目参建单位,应科学地运用事故轨迹交叉理论,积极预防和控制建筑施工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其运动轨迹的时空交叉,有效防止和减少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一、轨迹交叉理论基本观点和事故模型
轨迹交叉论是人、物合一归因理论,着重强调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相互作用的事故致因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在一个系统中(如某个建筑施工现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形成过程中,一旦发生时间和空间的运动轨迹交叉,就会造成事故。即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失误)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或故障)两大不安全因素作用的结果。建筑施工现场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各方主体责任不落实,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等不良行为以及各类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周边环境等存在重大隐患,当人、物两大不安全因素运动轨迹时空交叉,必然会发生建筑生产安全事故。根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通报,2010年第一季度全国建筑生产安全事故中,施工现场发生的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和起重伤害、坍塌等“五大伤害”占到事故总起数的91.36%。其事故原因大都是由于建筑施工现场的人、物两大不安全因素的运动轨迹交叉引发的。可见,控制和消除建筑施工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防止人和物两大不安全因素的运动轨迹的时空交叉是避免建筑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途径。
二、预防和控制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的措施与对策
根据轨迹交叉理论基本观点及事故模型,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筑施工现场应积极采取“三控制三切断”的措施和对策。
(一)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切断人的不安全因素的形成
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预防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的第一要素。建筑施工现场绝大多数事故产生的原因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人的不安全行为在事故形成的过程中占有主导位置。控制建筑施工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坚持持证上岗制度,对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有着重要作用。工程项目的类型不同,对项目管理者和职工的要求亦不同,选择合格的从业人员以满足工程项目施工条件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公路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项目,就需要不同专业类别的注册建造师、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一线操作工人等。因此,在组织项目班子和聘用一线操作工人时应根据工程项目特点和岗位要求,选择适合和具备相应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杜绝无证上岗行为,遏制因“无知”产生的“无畏”而出现的野蛮施工行为。同时还应综合考虑从业人员其它方面的素质,特别是从事建筑起重机械作业、登高架设作业、电工、电焊工等特种作业人员的选择,更应慎重,要重视职工上岗前的体检环节,避免因职工生理、心理素质的“先天”不足而酿成工作失误。
二是强化安全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安全教育主要包括安全生产思想、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三个方面。针对不同教育对象进行安全教育内容设计,分层次做好企业全员(决策者、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一线操作工人)的安全教育(继续教育)工作。密切注视文化层次低、专业技能差的人群,尤其要高度重视占建筑施工现场一线人员90%以上的建筑业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培训以及新工人进入施工现场的“三级教育”培训工作。在建筑工地要积极创建农民工业余学校,大力开展学法规、学技能、学知识、学文化活动,把建筑施工现场变成培训农民工的大舞台。综合运用安全教育的手段和技术,如采取知识传授教育、现场操作实地培训、标准化现场观摩教学、电化教学、计算机多媒体培训等,不断提高安全培训质量和效果。着重教育职工遵守安全施工的强制性标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等,促使职工思维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由“他律”向“自律”转变。
三是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行为环境和工作环境。首先是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融洽和谐的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使企业具有凝聚力、战斗力,这样职工工作起来才能心情舒畅、积极主动的配合。其次是实行民主管理。职工参与管理,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性,提高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增强职工的责任感意识,促进良好的安全环境氛围。第三是深入开展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达标活动,狠抓“以人为本”的文明工地建设。积极宣传和推广重庆市城乡建委总结的“四好”(善待好、组织好、管理好、教育好建筑业农民工)经验,建立农民工公寓,设亲情房,改善建筑业农民工生活环境,从而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尽一切努力消除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使工作条件和环境达到安全、舒适、卫生的要求,降低人的因素失误的可能性。
四是科学管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管理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和技能。建筑安全生产管理的方法得当是保证安全生产管理效能的重要前提。从管理的目的和作用出发,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应要强化隐患管理,由事故后管理变为超前和预防型管理。各级政府监督部门,应切实转变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监督检查等基本方式,科学地运用现代的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工程建设项目各参建单位,要切实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责任制度和群防群治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做到专管成线,群管成网,并以制度管人管事,以建筑施工现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方式强化以理说服人、教育人、规范人的行为为基准点和出发点,从而削减管理上的失误,杜绝“三违”现象的发生,做到“三不伤害”,以真正达到减少人为事故的效果。
(二)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切断物的不安全因素的形成
控制建筑施工过程中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预防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创造物的安全条件。一是抓源头管理。注重施工现场安全设施、设备采购阶段的选型和安装,杜绝不合格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以及劳动保护用品等流入施工现场。如采购合格的漏电保护器、手持式电动工具选用双层绝缘和安全电压的Ⅲ类工具,可以防止漏电引发的触电事故。二是抓技术监控。施工现场要详细、认真、及时建立技术档案和积累技术资料,对施工全过程的设施、设备技术状况进行控制,注重使用过程中的技术改造及维护,确保问题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理。三是抓动态监管。随时掌握设备运行状况,如施工现场塔吊“四限位”原器件的机器联锁或电气互锁是否灵敏、物料提升机的限位保险装置以及施工升降机(人货两用电梯)安全防护装置是否齐备,防止可能引发的机械和起重伤害事故。四是抓专项治理。对施工现场的“危险点、危害点、事故多发点”实施“三点控制”,一旦发现建筑起重机械、模板工程、脚手架工程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隐患,应及时采用技术手段予以消除,使物的不安全状态被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防止较大及以上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五是抓技术创新。高度重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四新”的推广与应用,严格执行国家和地区对严重危及施工安全或落后的工艺、设备、材料等实行的淘汰制度,保障施工现场各类机械设备、防护设施和劳动保护用品的安全可靠,实现物的本质安全化。
(三)控制人和物的运动轨迹,切断人、物的不安全因素的时空交叉
人和物都在同一个建筑施工现场范围内,但占用空间的时间不同。控制人和物的运动轨迹,切断建筑施工过程中人和物的不安全因素的时空交叉,是控制和预防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的关键。一是要认真识别施工现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表现形式,这是避免人与物的不安全因素时空交叉的基础。比如:职工不熟悉或不按操作规程作业;不安全的使用工具或使用运转中的危险装置;人为地拆除安全装置或安全设施;不按规定使用安全保护或劳动保护用品;不遵守安全生产纪律(酒后上班、穿拖鞋上班、作业场所说笑、打闹)等,这些都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主要表现。而施工现场物的不安全状态主要表现为:安全防护或劳动保护用品有缺陷;设备(设施)无安全防护装置或失灵;使用被淘汰或落后的机械设备或施工机具;施工现场照明不良或耀眼、通风不畅等。二是要防止人、物两种不安全因素的运动轨迹空间交叉。进入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独立悬空作业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高处作业点的下方必设安全网。在建工程外侧要用密目式安全网封闭,脚手架外侧边缘与外电架空线路的边线间小于安全操作距离时,要设置外电防护措施;施工现场的每一处洞口、临边都要有严密的防护措施,通道口防护棚的宽度、长度、材质要满足要求等。三是要防止人、物两种或多种不安全因素的运动轨迹时空交叉。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科学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严格执行专家论证、审查制度;制定合理的施工进度和工期,尽量避免没有安全防护下的“十字”交叉作业或不满足安全条件下的流水作业;教育施工现场作业人员不要在起吊物、通风不良等不安全处停留或玩耍等。我们只有精心组织,严格管理,保障到位,才能消除建筑施工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其时空交叉,确保施工现场人与物的和谐共生,建筑生产安全无事故。
三、结语
建筑生产安全事故从表象看是“突发”或“偶然”事件,实际上在事故发生前,建筑施工现场的人、机、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是不稳定的,人和物存在着不安全因素,具有危险性。但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情况下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又互为因果。有时物的不安全状态诱发了人的不安全行为,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又促使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发展,导致新的不安全状态出现。因此,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并非简单地按照上述的人、物两条轨迹进行,而是呈现非常复杂的因果关系,是许多相互关联的事件按一定顺序发展的结果。我们在强调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到其他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不过,轨迹交叉理论作为一种事故致因理论,强调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较为准确地反映了绝大多数事故背后的“真实”。这对于我们在指导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的预防与控制、进行事故原因的调查与分析等工作上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和较好的工作思路。总之,在建筑施工现场采取“三控制三切断”的对策措施,控制施工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避免二者在某个时间、空间上的交叉或者“巧合”,我们就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控制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施工安全,促进经济发展。
[1]淳昌,卢齐忠,罗云.现代安全管理原理[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
X928.03
A
1673-1999(2011)10-0060-03
况星尧(1972-),男,重庆人,重庆市涪陵区建管处(重庆涪陵408000)高级工程师,从事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
2011-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