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书法艺术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2011-08-15徐瀚
徐 瀚
“二王”书法艺术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徐 瀚
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是书法史上的“圣人”和“亚圣”,“羲献之风”占据书坛的重要位置,“二王笔法”构成了书法技法体系的核心,奠定了书法的基本法度,后世的书家无不取法“二王”。 指出要传承和创新“二王”书法艺术精神,树立正确的艺术观。
“二王”书法;艺术精神;艺术观
一、“二王”书法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魏晋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简称“二王”)的书法作为独特的中国文化,经过数千年时光锤炼,成为千年帖学遗留的血脉。书法最核心的问题是 “书写”和“法度”。对于经过系统学习书法的人来说,“二王”帖学一系的技法是他们汲取营养的源泉。“有时候很多书学者是否有好的社会名气,直接跟有没有正统的“二王”笔法有关。在这样一种书坛潮流形式下,书法家们在品评鉴赏书法的时候除了强调视觉风格的标新立异之外,更看重一个书家“二王”帖学一系的功夫。只有在这种功夫的基础之上再添加碑学的趣味效果,才可能得到广泛而普遍的承认。
现代的社会变得越来越高效率,电脑的大量普及和书写工具迅速改变的快捷,使得书法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人们对书法的认识变得越来越微不足道。我们的艺术在现实与理想出现了众多纷争。独宗“二王”的学习方法似乎也并不适合每一个书写者。人们对书法的理解越来越模糊,即使我们有勇气提起毛笔,可还是面临很多迷惑不解的问题,学习方向与目标也显得很盲目。碑学?帖学?如何去选择?怎样去深入理解“二王”?
二、“二王”书法艺术的精神实质
笔者所说的现代“二王”相比魏晋“二王”,他们的出发点和对艺术的追求是一致的:就是把艺术当做心灵的映像。没有任何现实的因素,完全是内心的流露和对生活的追求。学习艺术,就应该有着一份农民播种的心情。当他们播下种子的时候,没有人能够确切地告诉他农田的收入,也没有人能够百分之百预测以后的天气等外在因素。假设农民一直很悲观,他可能连一粒种子都不会播在土地上。可是,现实生活中他们还是一如既往地每天去浇水、除草、施肥,就像关爱孩子一样,用心地呵护农田。至于最后能不能有很大的收获,他们也不知道,唯一做的就是每天的起早贪黑,辛勤劳动,默默地等待。直到收获季节,才确定他的努力的价值,这就是所谓的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即使这一年很不幸,他还是在下一年一如既往,撒下来年的种子,继续憧憬。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情况放弃艺术,心中有无数说服的理由。归根结底是因为艺术之路是一场赌局,投入的很多,也许到最后什么都失去了。就像我们以前总是认为最穷的就是画家,生前一文不值,死后身价连城。因此,总是强调一定要物质满足了再去追去艺术。
其实“二王”书法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显赫的地位,是由它特定的历史原因和偶然因素形成的。“二王”生活的时期是一个各种矛盾激化的年代,政治极其混乱,但是任何时期都有其两方面,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思想却是非常自由的,境界很开放。书法审美观点不断变化,以追求新妍为时尚。
宗自华这样论述晋人书法:“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优美的自由心灵找到了一种最适宜于表现他们自己的艺术,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行草艺术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又如庖丁之中肯綮,盛行于虚.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学习书法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书写技法;二是书写者的学识修养。晋人的书法是这自由的精神人格最适当的艺术表现。”魏晋时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最高峰,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书法家,他们共同谱写了书法史上最恢弘的篇章。“魏晋古法”是后来书家取之不尽的源泉。作为书法艺术,它是精神的生命贯注到物质界中,使无生命的表现生命,无精神的表现精神。笔者理解这应该是现代“二王”的精神实质。艺术就应该是艺术,不应该和任何以外的东西混淆。
三、从书协的成立与繁盛看书法艺术的本质
张道一先生在开座谈会时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成立书法协会是艺术的进步还是艺术的退步?很多同学都异口同声地说:是艺术界的进步,因为书协成立代表这门艺术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继承。有了更好的大环境,更浓的学习氛围!其实不然,张先生告诉我们,成立书协是艺术的退步,因为书法是中国最传统的东西,笔墨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灵魂。身为中国人就应该去传承,去为这份文化而骄傲,它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而不是归结一些人的艺术。正如我们的艺术生涯,应该把它当做我们小时候画的涂鸦,它不是我们生存的手段,也不是我们想辉煌的光环,它只是属于我们心底的东西,那份最原始的本性,不管我们快乐还是忧伤,它只是我们心灵的图案,它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觉得生存的希望,梦想的追求。我们的艺术没有丑与美,就像我们通常说喜鹊是吉祥的,在国外它确是不祥之物,而喜鹊本身还不知道这件事情,它还是一如既往的叽叽喳喳。同样,我们的艺术只是属于我们内心的东西,别人说的美与丑的标准只是随着时代变迁的东西,它不是标准,它只是艺术的外在框架,没有必要去给它一个华丽的边框。我们只画心里喜欢的东西,不需要现实的条条框框。只做自己最好的,这也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自然纯朴!
四、传承和创新“二王”书法艺术精神
学习书法有两个重要切入点:一是书写技巧;二是书写者自身的修养。在书法学习过程中,如果觉得技法上已经无法再突破,或者说书写陷入泥潭,无法再提高,这个时候需要静下心来看书,特别是古文、古诗,慢慢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当然,这个阶段不是几天就可以速成,这门艺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足以证明其艺术之难。很多时候我们所熟悉的大师,都是到了不惑之年,才得到书写秘诀,了解其艺术的真谛。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戒躁,静心去钻研,把它只当作心情的真实写照。就像我们在欣赏音乐时,并不是为了想成为伟大的音乐家,它只是我们心情的选择,纯粹的乐趣。随着心情的起伏,聆听音乐的欢乐与悲伤。书法在古代就很重视对人的思想品德及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古人以德为本,不论何种教育,总是把德放在首位。清代朱和羹说:“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张旭在传授颜真卿书法时明确讲道:“非志高之人,讵可与言要妙?”学书先学做人、“立品”首先是做人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书法水平的需要。古人清楚地认识到,书法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是与人的内心相联系的,发乎心,而见诸纸墨。扬雄说:“书,心画也。”项穆说:“人心不同,诚如其面,由中发外,书亦云然。”心,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体现,它影响着一个人书法的学习和水平的发挥,这里谈到的心也就是所谓的字外功夫。这种功夫不是短期能够练就的,要靠长期的培养教育,所以古代又有“人书俱老”之说。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书法家,如颜真卿不仅书艺高超,更有高尚的人品,深厚的综合文化素养,是后人学习的道德典范。由此可见,培养内在因素对发展艺术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书法艺术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面临诸多问题,对我们正确艺术观的建立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任何事物的发展,在它最完美鼎盛时期都会遇到新的思想冲击,是一味的抛弃还是一成不变,都给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尖锐矛盾。继承与创新尤为重要,如何找到新的突破点成为艺术的生命线。对于“二王”,我们应该抓住它的艺术本质和它带给我们的生灵感触,也许我们永远达不到“二王”时代的境界,可是我们可以去创造属于我们的“二王”精神。不同的艺术,不同的艺术形式,不同的艺术冲击,诠释的都是生活的真谛,心灵的返璞归真。
[1]潘运告.中国历代书论选[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2]宗白华.论世说和晋人的美[M]//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杜,1981:180.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继凯.墨舞之中见精神:从中国书法艺术谈文人墨客情感的抒发和性情的陶冶[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5]朱存明.情感与启蒙[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
[6]沃兴华.中国书法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7]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8]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9]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G122
A
1673-1999(2011)17-0135-02
徐瀚(1987-),女,湖北荆门人,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美术学、书画研究与市场。
2011-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