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扩展型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011-08-15钟丽萍李舒怡邓艳桃

关键词:校区校园文化校园

钟丽萍,李舒怡,邓艳桃

扩展型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钟丽萍,李舒怡,邓艳桃

随着高校规模逐渐扩大,原主校区发展空间有限,不少高校已经形成了一校多区的格局,建设高品味的校园文化是当务之急。阐述了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结构,分析了扩展型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高等学校;多校区;校园文化

“扩展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是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而生的。扩展型多校区有别于合并型多校区,指的是由于主校区发展空间有限,向外扩展新建校区而形成的多校区高校[1]。它只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校园的高校。扩展型高校在建设我国高等教育强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担当重要的任务。高校扩招后,许多高校基本形成了多校区办学格局,但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只注重规模扩张和校园硬件建设,却忽视了学校的软件建设,特别是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指导一切工作的方针,没有好的校园文化会使高校的发展迷失方向,因此,加强扩展型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尤为重要。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结构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校师生员工)在较长时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有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它是师生员工内在的思想观念与外在的行为方式和物质表现的统一。从文化的三层结构来看,校园文化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文化层。主要包括实体性的文化设施和环境,如带有校园文化色彩的校园环境、办学硬件设施(教学楼、行政楼、图书馆、实验室、学术报告厅)等,它是校园文化中最表层的部分,是从直观上把握不同校园文化的主要依据。二是制度文化层。制度文化是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师生员工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包括校纪、校规,以及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办事方式、行为准则等,它是校园文化的中介层,它构成了校园文化的个性特征。三是精神文化层。精神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的意识形态,包括学校精神、教育哲学、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校风校训等,它是校园文化的源泉,是校园文化的最深层结构,是校园文化最为稳定的内核。三层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和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学校的精神文化层是最根本的,它决定着校园文化的其他两个方面,有什么样的精神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同时,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也反映着精神文化[2]。

二、扩展型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精神文化建设缺乏核心价值

扩展型高校在如何将传统、优秀的校园精神文化与新世纪高等教育目标相结合建设新校区的问题上,各高校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多,大多停留在旧的模式上,这与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不相符。扩展型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由于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学生规模迅速扩大,新教师逐年增多,扩展型高校对精神文化在其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偏差和价值取向的不同等,导致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滞后于新校区规模的扩大和发展的速度。扩展型高校多校区选址都在郊区,长驻教师少,一般是上完课就走,缺少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加上校园精神文化不能简单移植和自然生长,校园精神文化并不必然随着学校资产和师生队伍的转移而转入新校区。扩展型高校对校园精神文化重要性认识不够,加上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投入时间和精力都不足,导致新校区承载校园精神的氛围和环境相对缺乏;对校史、校训等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有的本校师生根本不清楚学校的校史和校训,更不用说社会上的人了解并受之影响,校园精神文化的辐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

(二)制度文化建设可操作性不强

高校多校区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扩展型高校在多校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领导、师生和员工对多校区校园制度文化重要性存在认识不足,导致绝大多数制度的制订是管理者出于管理的需要,自上而下制订的,没有广泛征求意见,教师和学生对制度缺乏认同感与信任感。制度的制定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出谋划策才能产生合力,否则,制定的制度会导致系统性、权威性、可操作性不强。部分扩展型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时效性不强,没有全面重新修订制度,导致有些旧的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多校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没有可操作性。扩展型高校由于多校区中不同校区的学生构成不同,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内容、形式也会有所不同,但目前部分扩展型高校还没有建立一套能够兼顾各校区的生源素质、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实施方案。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扩展型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不到位,既影响其执行力,又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

(三)物质文化建设缺乏历史文化底蕴

扩展型多校区高校一般新校区位置相对偏僻,地处郊区,部分高校领导只重视自然环境,而轻视文化氛围,且周边社会治安也比较差。新校区建设规划不到位,没有严格按照老校区的校园文化精神来统筹规划新校区建设,对教学楼、实验楼、科学楼等的建设只注重时尚,严重脱离老校区传统的校园文化精神韵味和历史底蕴,虽然现代氛围较浓,但历史性建筑、标志性建筑等有形物质文化缺乏,没有像牛津、剑桥、清华、北大的建筑,让人一走进这所学校就会被其中的历史性建筑、雕塑等吸引,被她厚重的文化风格和精神风貌所感染。新校区的建设多是通过招标来决定开发商,一般开发商只注重经济利益,与高校的育人目的有很大的差异,对于校园建筑所要表现的文化底蕴从不关注,只注重经济效益。新校区一般是边建设、边使用,体育场所和娱乐设施均在后期兴建,如果老校区的文化积淀不能很好地移植到新校区,周边城郊配套设施又难以跟上,应有的文化氛围一时也无法形成,那么,学生的精神生活就处于真空状态,就极易受到周边不良风气的影响。

三、扩展型高校加强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塑造精神文化建设的大学灵魂

扩展型高校要深刻认识到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学校的灵魄,所以首先应从精神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入手,这比仅仅注重物质文化的建设或者从物质文化角度切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做法要有效得多。扩展型高校要对校园文化进行定位,根据校园文化定位提炼出准确、简练、科学的核心价值观,完成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所有政策和行动的前提,师生员工一旦认同了核心价值观,就会忠实地按照核心价值观的指引去行动。核心价值观的陈述必须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反复沟通,最后进行高度概括。如北京大学的核心价值观:“爱国、民主、进步、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 ”[3]

扩展型高校在建设多校区校园文化时,可以通过宣传、引导和教育,使老校区的办学理念、校园精神、文化底蕴、校训和校风能够在新校区得以传播,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与时俱进,形成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校园精神文化;通过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文艺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发挥这些校园活动的高雅文化艺术熏陶作用,引导学生崇尚科学、培养创新精神,塑造真善美的心灵,营造良好的多校区校园文化氛围,既使师生员工在良好的校园氛围里潜移默化、陶冶心灵,又能让社会上的人一提到这所大学便能马上想到其大学精神。如:北大的科学民主,南大的诚朴坚毅,这种学校精神能产生一股巨大的社会推动力。

(二)重构制度文化建设的制度体系

扩展型高校通过打造以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对相应的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进行宣传,并且构造一种能复制与放大学校核心价值观的机制与策略,同时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策略(任用、绩效与激励、沟通等),并结合学校发展战略与目标,形成学校的管理制度体系。对于一些不合时宜的制度应及时废止、修改,对新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应及时制订合理的制度予以管理、规范,切实加强扩展型高校多校区校园制度文化的时效性建设。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面,要强化依法治校、规范办事程序,修订和完善校园管理制度和校园文化实施方案。对校园文化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工作任务、主要措施进行认真探索,建立一套能够兼顾新老校区的生源素质、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实施方案。通过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检查评估制度,从而使校园文化管理工作走上科学、规范的轨道,促进育人工作的健康发展。良好的高校制度能为大学生提供合理、有序、公平的教育环境,给大学生的行为提供规范的要求。由于制度文化自身具有隐性教育的功能,因而,扩展型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要紧贴时代和关注实际,将新老校区所倡导的校园文化的观念通过制度表达出来,从不同的制度设计凸显出新老校区的文化特色[4]。

(三)沉淀物质文化建设的历史底蕴

物质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的载体,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扩展型高校可以通过以“传承文明,塑造灵魂”为精神,以“追求和谐”为宗旨来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在新校区建设时,一定要对招标的投资商进行甄别,选择有信誉保证的投资商,并在建筑过程中加以监督规范,使其按照原来的校园建设规划开展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建设任务;在新校区建筑规划和布局中,可将类似于老校区的一些标志性和特色性建筑物“克隆”到新校区,或沿袭老校区的建筑风格,做到虽有空间之别却能心心相印,使新校区的部分建筑散发出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校园景点,无论是标志性建筑、主体雕塑、文物古迹,还是池水湖泊、树木花草等,都要规划科学、布局合理、主体明显、美观大方、独具特色、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并深刻反映出学校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体现出学校的校园精神,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的文化教育效果。在新校区物质文化建设方面,不但要符合建筑学、教育学的要求,还要符合学校长远发展的要求,做到具有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使人一谈到这所学校就能想到它的标志性建筑并为其所深深感染。如:北京大学的“一塌糊涂”(博雅塔、未名湖、图书馆)、清华大学的“荷塘月色”、武汉大学的山水相宜、厦门大学的滨海风光等,早已超越了物质存在的功利,而成为学子们精神的依归、灵魂的栖息地[5]。

[1]周丹妮.扩展型多校区大学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消费导刊,2009(9).

[2]郭睿,等.试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方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3).

[3]鲍永华.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与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6(9).

[4]袁毓玲.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缺损与构建[J].医学教育探索,2009(6).

[5]仇必鳌,等.对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思考: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08(1).

(编辑:文汝)

G641

A

1673-1999(2011)07-0180-02

钟丽萍(1979-),女,硕士,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25)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2011-01-20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科研基金项目(G3092639)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校区校园文化校园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