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案例教学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的运用

2011-08-15宋清波

关键词: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案例

宋清波

案例教学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的运用

宋清波

阐述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介绍了实施案例教学的步骤,并结合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分析了运用案例教学法必须注意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案例教学法;案例选择;教师角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理论性较强,如果仅仅重视知识的讲授,不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就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原理理论的理解不深,不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尤其是缺乏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思潮的辨别能力。就此而言,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本课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实施案例教学的意义

第一,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案例教学法在具体的实施中往往是从具体上升到抽象,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与研究来探寻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在规律,从中引导出一般的原理和理论。在教学过程中从案例出发,教师和学生就案例共同进行讨论,通过引导与激励,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对问题的回答成为一种自愿、自发和自觉的事情。这种互动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同时,通过选取合适的案例应用于教学,拓展教学内容,弥补教材的不足,直观地展现抽象原理所蕴涵的丰富的意蕴,使抽象、生涩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变得形象、生动和有趣,有助于提高本门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教学中,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件,通过对事件的评析和讨论,可以使学生在研究典型案例的过程中加深对哲学方法论和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思考,然后主动查阅各种相关资料,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第三,有利于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原理课具有较强的学理性、抽象性,而且因为教学内容多但教学时间少,很多内容教师讲的刻板,学生听得枯燥,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通过典型的实例进行分析、研究,使学生的认识跨越抽象,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指引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原理、方法,运用所学理论思考和分析现实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认识事件的本质,可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中的启发教学使学生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而理性的分析基础之上,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能够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增强本课的感召力和说服力。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

在教学中,要想保证案例教学取得应有的效果,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来进行。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选择典型案例。案例教学法以具体事例为出发点,因而对事例的搜索和选择就成为案例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第一步。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为了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意义,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和针对性,富有吸引力、感染力。为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紧扣时代主题,针对学生所面对的新形势、所处的新环境和所关注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来选择,把当代科技的发展情况、世界政治、经济的变化形势、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纳入课堂之中,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联系时代发展实际、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学生思想实际。

第二,做好课前准备。无准备或准备不充分的课堂讨论是不会成功的,教师要充分做好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一般来说,教师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掌握案例的详细背景知识,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其目的是为了在了解和懂得案例内容和所提供情况的基础上研究和分析好案例。这需要阅读案例和分析案例,从而了解背景情况及主要人物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为案例讨论做准备。二是至少要在课堂讨论前一周把要讨论的案例分发给学生,要求他们利用课外时间阅读案例,查阅相关资料,互相交流。并要求学生在阅读案例的过程中,结合相关原理知识,深刻分析案例,写出发言稿,为课堂发言做好准备。

第三,围绕案例组织课堂讨论,撰写分析报告。在课堂上对所选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一环。学生是课堂讨论的主体,教师要在整个过程中发挥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对学生在讨论中通过案例分析提出的正确观点和想法,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适当补充,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要求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从理论上进行阐述和论证。对于讨论中出现的模糊的、错误的认识以及偏颇的思想倾向,教师切不可急于批评,而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把讨论引导到正确的认识轨道上来,做到以理服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允许发表不同看法。另外,要引导学生围绕题目,抓住中心展开讨论,不要离题漫谈,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案例分析的既定目标。在讨论之后,让学生认真总结,一方面,完善小组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观点和方案;另一方面,对小组在案例阅读、讨论、课堂发言等方面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待解决做出归纳。

第四,教师对案例进行总结。教师的总结不是对学生的讨论做简单的综合,而应当在对学生的讨论、分析做中肯、简练的评价的基础上有所升华。画龙点睛、切中要害的总结分析,不仅要使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得到及时修正,而且能够通过案例提升理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观察世界、分析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正确方法。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原理,解决自身思想中存在的模糊认识,也可以自觉地用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案例教学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精心选择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提高原理课教学质量应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教师能否选取恰当的案例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而且还影响学生对原理的理解。案例选择要紧紧围绕大学生成才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样才能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恰当地选择案例是案例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第一步。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是典型性。要以讲授的知识为中心来选择案例,使案例服务于讲授的知识,而且被选案例要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如果案例不具有典型性,就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案例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才能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原理、处理事件的方法和原则等。

二是时代性。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要“在有针对性地回答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学生所关注的重大问题的过程中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3]。当今世界,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有很大不同。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的案例,一方面要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挑选他们关心的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他们思想困惑的难点问题,另一方面又要选择那些紧扣时代主题,关注人民群众命运的案例进行深刻分析。

三是简短清楚。教学案例的选择要精当,教师事先要做精心安排。用于重要原理或者概念的教学案例尤其要精选,这样才能深刻阐释教材的内涵。案例要简短、清楚、直白,内容一目了然,不会产生歧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新教材编排相当紧凑,课时却相对缩短,因此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案例篇幅不宜过长,要体现“深入浅出”的精神。最好选择那些用三五句话就可以表达完整意思的短小清楚型教学案例,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佳的效果。

(二)正确把握课程导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有思想性、理论性,又有鲜明的政治性。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牢牢把握这门课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原则和导向,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讲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和理论特征,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

(三)注意认识的理论升华

案例教学法之所以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较为有效的方法,在于它能将具有抽象性的理论转化为具体而生动的事例,使理论以亲切的面孔面对学生。但案例教学法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我们的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准确而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要求他们努力将这种理论转化为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所有的案例教学最终必须升华为对理论的认知。案例是为理论服务的,理论的生成才是课堂教学的直接目的。因此,在开展案例教学时,教师要清醒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相应的理性认识的获得上。

(四)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文字、声音、影像等有机地整合于一体,给予学生视觉上的震撼,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可以大大提高教学实效。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案例,可以营造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多感官的共同作用来接受信息,使学生同时获得形象、直观的有效刺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多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的认识,找到事物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突出概念的本质,完善和发展认知结构,进而提高学习和记忆效果。

(五)正确处理师生角色和案例与理论的关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和服从地位,个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发起者和组织者、指挥者,主要起组织和引导作用。教师在课前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分析、讨论案例。要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案例教学过程,譬如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积极引导学生紧紧围绕中心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在讨论中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避免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如果学生分析判断有错误,教师也不必立即纠正,而应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使学生自觉地加以修正。案例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对课堂讨论做一个简短的总结。

案例分析与讨论固然很重要,但并不能完全取代理论教学。教师适当讲授相关原理是教学中不能缺少的,切不可因为案例而丢弃了理论教学。学生如果没有必要的理论基础作为铺垫,案例讨论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一句空话。在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中,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运用。教师既要把理论知识讲透,又要指导学生运用理论去分析实际。教师应根据理论教学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使二者相辅相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慧琴.哲学案例教程[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

[3]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体会和讲授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

(编辑:米盛)

G642.0

A

1673-1999(2011)07-0168-03

宋清波(1971-),男,河南南阳人,博士,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453007)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学。

2011-01-19

猜你喜欢

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案例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发展经济学基本原理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UPS电源的基本原理与维护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