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维对张九龄山水诗的接受

2011-08-15王新立

文山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张九龄山水诗王维

王新立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王维对张九龄山水诗的接受

王新立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一代名相张九龄,被王维视为知己,二人关系密切。张九龄的山水诗可说是盛唐山水诗繁荣的前奏,对盛唐山水诗的发展和繁荣具有直接推动力,深深影响了王维等盛唐一代诗人。王维对张九龄山水诗的艺术手法、思想内容和诗歌意境等方面都有所接受和继承。

张九龄;王维;山水诗;接受

提到王维和张九龄,学界侧重于张九龄罢相与王维思想转折的关系研究,而关于王维在文学上对张九龄诗歌——特别是对张九龄山水诗的接受的研究则相对少一些。事实上由于张九龄在当时政治和文坛上的领袖地位以及两人之间的密切关系等诸多因素,张九龄山水诗对王维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笔者试就王维对张九龄山水诗的接受状况略作一番探讨。

一、王维接受张九龄山水诗的具体表现

王维对张九龄山水诗的接受首先体现在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张九龄把追求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和对人生的种种感怀等融入到大量的山水诗中,“其山水诗创作的最大特点,却并非在山水风景写照之出神入化,而是在于以感遇咏怀之笔吟写山水”[1](P201),从而大大“充实并深化了山水诗的思想感情”[2](P89)。如“片云自孤远,丛筱亦清深”[3](P877)(《晨出郡舍林下》),远远的孤独片云和清深的丛筱似乎有意无意地与诗人的处境进行了对比;“避世辞轩冕,逢时解辟罗”[3](P610)(《商洛山行怀古》),这显然是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一种诗意的表达。王维在《不遇咏》中则表现为:

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

百人会中身不预,五侯门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4](P125)该诗描写了诗人在失意漂泊、困窘潦倒的情况下,仍然有着奋发昂扬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表现出诗人希望能够济世致用、功成身退的人生追求。这与张九龄所遵循的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此外,盛唐诗人在山水诗里表达的人格精神、世事哲理、人生悲感等,在张九龄的山水诗里,几乎都能够看到。如其代表作《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3](P594)诗人望见明月,想到远方的亲人,难免终夜相思不眠,灭掉灯烛,清光满屋,披上衣服走出去,露水沾湿了衣服,显得愈发令人陶醉。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还不如回屋圆梦。这首诗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包蕴着诗人怀亲念远、羁旅愁绪等深切的人生感触。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人正是在张九龄这类感怀式山水诗的影响和启发下,并在接受和继承的基础上写出了意蕴丰富的盛唐山水诗。

其次,王维对张九龄山水诗中清丽典雅、平和淡泊、闲静幽远的艺术表达方式的接受更为直接。一方面,张九龄为了达到诗歌淡雅的风格,尽量不使用明艳的色彩词语,而是用白描的手法概括多姿多彩的景物。如“闪闪青崖落,鲜鲜白日皎”[3](P577)(《入庐山仰望瀑布水》),用“白日”代替“红日”,既表现出了阳光的明朗,又不破坏全诗清雅的格调,给人清新雅淡的视觉感受。这在王维的诗中也尤其明显,身为画家的王维在写景时也多用白描手法,对表现色彩的语词的运用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刑桂州》),“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4](P199)(《山中》),“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4](P193)(《终南山》) 等诗中“青”、“白”的搭配,都是“用接近素描的手法勾画出来。不假雕绘,不加藻饰”[5](P178)。王维用朴实,简单又富有概括性的语言,描绘出清新、脱俗、生动的画面,在“表现了诗人隐逸恬退的思想和闲适自足的情怀”[6](P88)的同时,又通过这种巧妙的构思, “做到色彩清淡”[6](P88)。此外,王维的 《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等诗也和张九龄崇尚清雅闲淡的艺术表达方式一脉相承。

另一方面,张九龄还常常用反衬的手法,描写景物常化静为动,用动词点缀静态的景物,“山从函谷断,川向斗城回”[3](P886)(《登总持寺阁》),“断”、 “回”两个动词,形象地再现了山的陡峭、川的曲折,使原本静止的山川富有了活泼的灵性;“檐际千峰出,云中一鸟闲”[3](P607)(《登楼望西山》),山为静态,鸟为动态,诗人却故意让“千峰”显得雄奇,把“一鸟”说得闲逸,化静为动,化动为静,意境甚妙。张九龄的这种反衬的艺术表达方式也被王维接受,并巧妙运用,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4](P417)明显是以有声写无声,用 “不见人”,却“闻人语响”, “呈现的只是一个玲珑凑泊的境界,一片无迹可寻的氛围”[7](P61),反衬出空山的幽寂和静谧。“只写了林间苍苔和苍苔上的斑驳夕照,一种宁静平和的情感却浓烈到仿佛扑面而来。”[7](P61)

再次,张九龄还善于总体把握山水景物的特征,营造情景交融、情景相生的诗歌意境。如“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猿声知此夜,不是别家愁”[3](P592)(《耒阳溪夜行》),该诗几乎句句写景,笔致疏淡,意境清幽。在初盛唐之交,这类意境清淡蕴藉的山水诗,使人耳目一新。王维的“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4](P90)(《青溪》)等,就是对张九龄这种清淡的诗歌艺术境界的接受和继承。诗人在景物的感发下抒写内心思绪,山水不仅具有自身的特征,还常常成为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往往能够由景生情。如《登荆州城望江二首》:

其一:

滔滔大江水,天地相终始。

经阅几世人,复叹谁家子。

其二:

东望何悠悠,西来昼夜流。

岁月既如此,为心那不愁。[3](P611)此诗写于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被贬于荆州期间。他由宰相降为一个远郡长史,失落、惆怅郁积胸中,登楼而眺,长江之水滚滚奔流,诗人不禁产生了“逝者如斯夫”般的感慨。时间飞逝,正如这西来东去的江流一去不复返。岁月将尽,人生易老,怎能不让人愁苦呢?全诗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浑然一体,作者的抒情又没有流于肤浅,在短暂的人生和永恒的江流的对比中,有一种迥绝深邃的宇宙意识。全诗情景交融,灵动的自然景物与恬淡的抒情浑然一体,语言自然流畅,似乎完全出于无意之笔,富有韵味。再如《西江夜行》: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3](P508)浓浓的乡情弥漫在寂寥的苍穹和朦胧月色之中,看到白露渐渐滋生出来,诗人生发了淡淡的归乡思愁,汀州夜间的一声鹤鸣打破了诗人的静夜之思。 “清景、深情与禅悟的交合,以浑融自然的意境相表现。”[1](P203)这种哲思、理趣、情、韵和自然美融为一体的境界,在初盛唐之交的山水诗中无疑是非常具有开创意义的。

王维深受张九龄这种抒情主体的个性与自然巧妙契合,景与情巧妙融合为一体的诗歌意境的影响和启发,如《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4](P607)这首写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深林中、明月下,人弹琴、长啸,都平淡无奇,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是随意地信手拈来,其实却是独运匠心,其妙处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蕴含着一种幽静空灵的魅力。“所写的完全是一种空寂的境界。”[5](P171)再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4](P637)桂花花瓣细小,在夜间落花,并不容易觉察。 “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诗人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就能发现这种“落”,则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在这春山之中,万物都浸入在夜的安谧静默里去了。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月色时,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竟能使山鸟惊觉起来。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相互契合而又相互作用的。“以动态衬托静态,仍然是一片空寂”[5](P172),通过景物描写,使感情似乎要显现出来又隐隐潜藏其中,完全是寓情于景,营造出一种朦胧且静谧的氛围。全诗情景相生,思绪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显示出一种淡中有味、含而不露和风韵天成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山水诗的创作在盛唐达到了高峰,优秀的山水诗人辈出,作品数量众多,艺术成就斐然,这与诗人们积极借鉴前人的创作经验,吸收诸多艺术大师成果是分不开的。譬如王维这样的大家,由于他和张九龄有着密切联系,以及张九龄在当时政治和诗坛上的双重领袖地位和影响,王维从张九龄山水诗中汲取接受的艺术成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说是最直接的,也是必然的。

二、王维接受张九龄山水诗的成因

张九龄的山水诗为什么能够对王维产生直接影响?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与唐代的科举制度和张九龄的政治地位有关。唐代实行科举制,主考官不但参阅试卷,还要参考考生们平时的声誉和诗文来决定弃取。因此在唐代,士子们为了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而广泛结交、干谒朝中权贵名人已成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

开元二十二年 (734)张九龄为中书令,是继张说之后又一位直臣贤相和政治领袖。同时,张九龄在拔擢人才方面任人唯贤,正直无私,尤为时人所称道,“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羲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8](P3049)。这些使得张九龄深受当时的文人士子的仰慕, “九龄风度”成为士子们心中美的风范,这在王维的《献始兴公》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

不用食粱肉,崎岖见王侯。

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

任智诚则短,守仁固其优。

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

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

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

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4](P114)

王维在诗中把自己渴望能为贤相圣主所用的愿望与不愿“曲私”的人生操守向张九龄和盘托出,“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自然“是出自肺腑、合乎事实的颂词”,表现了他对张九龄衷心的钦佩和仰慕,也是王维献诗张九龄的原因。“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毫不掩饰想投其帐下的愿望,希望获得张九龄的拔擢。王维由衷的心迹表露,既反映了他对张九龄的完全信任,也体现出他要求有所作为的愿望。据《旧唐书·王维传》的记载,王维这次献诗张九龄求其引荐,颇为成功, “张九龄执政,擢右拾遗,历监察御史”[8](P5051),即王维因献诗张九龄,而被“擢右拾遗”之职,由此再次进入盛唐仕途。

王维此次献诗张九龄后,对张的知遇之恩铭记在心。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遭贬荆州长史,王维对此非常沮丧,深感“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并产生了“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4](P132)(《寄荆州张丞相》)的想法,可见视张九龄如知己的王维把自己的命运和张九龄的仕途进退联系在了一起,自然会受到张九龄的影响。

另一方面,张九龄是初盛唐之交不容忽视的重要诗人,他的山水诗创作是从以谢灵运、谢眺为代表的汉魏六朝山水诗到盛唐山水诗之间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这个过渡中的关键人物。张九龄继承并发展了二谢山水诗的诗歌艺术,其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的运用上,都显示了初唐诗歌革新的显著成效,为盛唐山水诗应有的理想风貌做出了积极贡献,可以说是盛唐山水诗的创作先导,特别是其山水诗中的一些优秀诗作,已初步展现出了盛唐山水诗的内容和风格。如《登荆州城望江二首》其二,全诗意境浑融,写景与抒情浑然天成,在江流永恒和人生短暂的对比中,蕴含着一种深邃的生命意识,在诗歌艺术上已非常成熟。

更重要的是,由于其文坛领袖的地位,张九龄以“一代文宗”的身份引领着山水诗的发展方向,对当时文人们的文学理想有指导作用。他用合乎当时文学发展潮流的思想纠正了初唐以来的一些理论偏颇,在一定程度上对盛唐山水诗的繁荣有着直接影响力和推动力。张九龄拜相之后提携过王维,且二人联系密切,由此看来,张九龄对王维的影响最为直接,作为山水诗人的王维对张九龄山水诗的接受也就有了一定的必然性。正如胡应麟在《诗薮·内篇》卷二所说: “张子寿首创清澹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9](P36)

三、小 结

张九龄生逢初盛唐之交,作为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一代名相,他在位时惜贤聚能,直接提携了王维等众多杰出的后辈才俊,与王维等诸多文人士子联系密切。他通过以山水诗为代表的诗歌创作实践,以合乎潮流的诗歌思想和耳目一新的风格、清雅淡远的艺术意境为王维等山水诗人提供了借鉴方式,使其能够从较高的起点进行创作。也正是随着开元十五年前后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的山水诗人相继登上唐代主流诗坛,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重要主流之一——山水诗派开始在盛唐前所未有地发展繁荣起来,王维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

[1]陶文鹏,韦凤娟.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M].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

[2]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彭定求.撰.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王维.撰.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5]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陈伯海.唐诗学引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7]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3.

[8]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Abstracts:Zhang Jiuling,a famous minister,was regarded as a close friend by Wang Wei.Zhang Jiuling's landscape poetrymay regarded as prelude of the glorious age of Tang poetry,and had the direct propelling force to the glory and prosperity of Tang Dynasty's landscape poetry development,deeply affected a generation of Tang Dynasty poets,such asWangWei and others.Wang Wei accepted and inherited Zhang Jiuling's landscape poem artistic technique,ideological content and poetry ideal.

Key words:Zhang Jiuling;Wang Wei;landscape poetry;acceptance

(责任编辑 田景春)

On W ang W ei's Acceptance of Zhang Jiuling's Landscape Poetry

WANG Xin-li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ollege,Shan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nzhong 723000,China)

I207.227

A

1674-9200(2011)01-0055-04

2010-07-14

王新立(1980-),男,河南南阳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2009级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张九龄山水诗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张九龄借棋劝谏
张九龄智谏唐明皇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张九龄:成也细节败也细节
楠溪江:永远的山水诗
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山意象探微
论王维山水诗的“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