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文山市城市建设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2011-08-15李维亮高武静

文山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文山规划建设

李维亮,高武静

(1.中共文山市委督查室,云南文山 663000;中共文山市委政研室,云南文山 663000)

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是地方发展、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一个城市形象的好坏。因此,抓好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就成为推进城市建设发展的切入点。近年来,文山市城市建设在规模、功能、品位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如何进一步科学合理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助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九五”以来文山市城市建设发展概况

“九五”以来,文山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以城市经济为龙头,抓住两大机遇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依靠两大动力 (改革开放、科技进步),实施五大战略(城市经济战略、科教兴市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特色经济战略、对外开放战略)”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建设 “山水园林城市”和“扩大城市外延,提升城市内涵,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为目标,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把拓展城市规模作为城市开发建设的重点,科学、合理、高效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切实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和完善城市功能,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有效辐射和带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10年间,文山城区面积从 “八五”末期的 6平方公里增加到 “十五”末期的 1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从不足 6万人发展到 17万人。“十一五”以来至 2008年末,文山城区面积已达 2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 22.2万人,城镇化率达 48.5%。

(一)城市规划有新提高

一是城市总规相继修编。《文山城市总体规划》于 1985年编制完成,为适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等新形势,1994年和 2002年分别进行了 2次修编工作。2002版《文山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开化镇行政区域及文砚一级公路以西的东山乡小部分用地,面积 270.78平方公里;城市性质定为“文山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滇东南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中国三七绿色产业中心,云南省连接越南通道上的枢纽,壮、苗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园林城市”。在城市发展上,将城市结构布局定为“一个中心、两大片区、一圈、一带、两翼”。主城区规划面积:近期至 2005年人口 18.5万,用地 18.72平方公里;远期至 2020年人口 30万,用地 28.5平方公里。在发展方向上,以北部发展为主,同时向南部、东南部旱地适当发展,并在蚂蝗塘留有一处远景城市发展备用地。在城镇体系上,远期整个区域将形成一个以 “一个核心、一个副中心、两个次中心、四条城镇一级重点发展轴”为主要内容的城镇体系格局。比较来看,第二轮修编的《文山城市总体规划》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已比较完善,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比前几次规划有了大幅提高。至 2005年底,已提前完成第 2轮《文山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目标任务,于 2006年开始进行第 3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二是专业控规不断完善。在 2002年总体规划完成后,我市在专业规划方面又积极完善了相关的市域体系规划、用地布局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景观风貌规划、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给排水规划、电力电信规划、环境环卫规划、防灾规划、消防规划及人防规划等专业规划。在控制性详细规划方面,除了做好北面第一综合居住区、第二综合居住区和城区田坝心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外,还根据建设的轻重缓急编制了东风路南北片区、龙井路片区、红石岩片区、新平坝片区等控制性详细规划。至 “十五”末,控规的覆盖率已达 82%,为城市的规划管理、建设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三是规划机制不断健全。原文山县规划局上划到州规划局后,规划管理机制不畅,不利于工作有效开展,为进一步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于 2006年恢复成立了文山县城乡规划局,并成立了县规划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县城镇规划委员会议事规程》和《县城镇规划委员会审查及审批规划项目权限规定》,进一步规范了州、县审批、审核、备案等规划管理工作,切实加强了对规划编制、方案设计、选址定点的工作管理。

(二)城市建设有新变化

一是城市规模不断拓展。在老城区完成了梁子坡片区、文新街片区、民族体育馆片区、双桥花园片区等一批旧城拆迁改造项目后,文山城市面貌得到根本改变,城市承载能力、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市安居小区、下沙坝片区、泰康小区、旺角街片区、禾木坎片区、三鑫别墅苑等一批新区开发项目的相继建成,拓展了城市规模,为文山城市发展带来了现代化气息。二是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围绕市民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加大广场、学校、供排水管网、公共交通、公厕等设施的改造建设力度,新建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改造提升了东山公园、双桥花园、休闲广场、七花广场、琵琶岛植物园等一批休闲娱乐场所,全面组织实施了盘龙河综合治理、文山市第一中学新校区建设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优化完善城市交通路网,搬迁了影响城区空气质量的砖瓦厂、石材厂、石灰厂,扎实抓好城市绿化、美化工程,进一步改善了人居环境,城市聚集力、辐射力进一步增强。城市日供水能力从 2.7万吨发展到 6.7万吨;城市日处理垃圾 150吨、污水 2.3万吨;城市路灯从 178盏发展到 13180盏;城市公共绿化从 1000余平方米发展到 19.5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17.8%,绿化率达 12.5%;城市道路发展到 100余条,全长达 80余公里,建成规模型客运站 2个,公交站台 40余个,开通公交车线路 10条,建成城区公厕 67座。三是房地产市场稳步发展。以 2005年至 2008年为例,除私人自建房和单位自建房外,城区开发建设的房地产项目共 68个,住房总建筑面积241.3万平方米,建成商品住房 10127套、在建商品住房 5392套。房地产业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 50%以上,成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支柱。四是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基本建立了以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住房补贴为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2005~2008年共建成和在建 90平方米以下经济适用房 3460套,新建成 400套 2万平方米的廉租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 162万元。

(三)城市管理有新举措

在管理体制上,2004年以前,文山市城市管理体制一直处于规划、建设、管理一手抓的状态,导致“建设指挥规划,重建设轻管理”等反常态城市管理现象的发生。2004年 12月,市委、市政府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围绕“规划是龙头,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的思路,进一步理顺文山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体制,将规划、管理职能从建设局分离出来,成立了规划局、城市公用事业管理局,规划、建设、管理三个部门形成既是相对独立,又是相互联系支持的“兄弟”关系,进一步理顺了城市管理体制。在管理模式上,“九五”以前基本处于“政府包干、部门包办”的状态。在资金投入上,全部由政府负责,职能部门从管理层到作业层全部包办。这种运行模式,既不利于部门管理职能的发挥,也给政府在城市管理投入上增加了负担。为改变这一局面,“十五”期间,我市对城市管理进行了管干分离、市场化运作的探索与尝试,先后将城市公共绿化、路灯进行承包管理,为 “十一五”城市管理模式改革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在管理成效上,2006年以来,文山市大力推进环卫体制改革,环卫清扫保洁工作实行承包管理,垃圾清运处理企业化运作,真正实现“政企分开、管干分离”的管理目标,城市管理从突击式管理步入规范化管理的阶段,城市脏、乱、差现象逐步得到整治,市容市貌明显改善。一是市政公用设施进一步完善。组织实施背街小巷道路提质改造 14条;实施社区环境综合整治 11个;新建公厕 2座,改建 16座,安装果皮箱 1003个;实施临街面楼宇亮化包装59栋,实施中心城区道路交通疏导工程和市容景观街建设,对市民集中休闲的七花广场、双桥花园、休闲广场进行改造,城市休闲娱乐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二是城市精细化管理全面推进。参照国内先进城市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研究制定了《文山城区市容管理标准》、《环境卫生量化考核标准》、《生活垃圾清运处理规范流程》等一系列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并认真实施,基本实现了“市容管理无缝隙,清扫保洁全覆盖,垃圾清运无死角,垃圾处理无害化”的管理目标。三是综合整治力度不断加大。对小广告、违章占道经营、车辆停放等城市管理难点热点问题,按照先疏后堵、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进行集中治理整顿。同时,专门安排固定场所用于满足街天周边农民农副产品交易需要,先后开辟设置了临时市场 10余个,有效地解决了 “脸皮”与 “肚皮”的问题,市容市貌得到明显改变。

二、文山市城市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文山市城市建设起步晚、底子薄,又受特殊地理条件的制约,且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理念作指导,城市建设有时还存在目标模糊、规划零散、保障软弱等困难和问题,城市发展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规划不够科学

一是规划审批机制不够完善。对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指导性及调控作用认识不足,规划审批缺乏专业性,参与审批的行政领导多,专业技术人员少且水平不高,规划的合理性、有效性、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很难得到科学论证,随意变更改动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干扰了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连续性。二是规划制度建设缓慢。目前,除了《城乡规划法》外,城市规划的许多配套制度和法规,远远满足不了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要求。由于现行的许多规章制度年代久远,且标准低、质量低,客观上给城市规划实施带来了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在具体操作中难以把握。三是规划经费投入不足。虽然财政已安排一定资金搞规划,但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编制规划的要求,不能真正做到高起点、高标准做规划,规划设计欠费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划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城市建设用地供求矛盾突出

近年来,文山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用地需求量大,如 2003年至今,年均用地量 3500余亩,是原规划年均用地指标 957亩的3.7倍,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一方面,很多建设项目用地涉及土地总规修编,而修编程序繁琐,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土地报批进度及“新增建设用地不得用于土地收储”、在批次用地报批时需带项目报批、涉及开发用地、房地产开发等商业性质及限制性项目 (如办公楼)的用地省上不予受理等因素制约,导致城市建设用地难以安排,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另一方面,城市拆迁工作任务繁重。目前,我市城市建设全面进入提升内涵和品味、完善功能和改善环境、打造城市品牌形象的关键时期,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并重推进,项目启动较多,涉及的拆迁量非常大,拆迁工作形势非常严峻。据初步统计,当前急需进行拆迁的有环西路三期 65户、卧龙村二期 466户,攀枝花上下寨 1440户、普阳路延长线 38户、阳光外滩至金色水车道路 29户,另外,东风路北片区、大兴街片区、学海片区、南桥头片区等拆迁工作也将逐步启动,任务非常艰巨繁重。但同时,随着《物权法》的颁布实施,部分群众片面地把《物权法》当成“尚方宝剑”,不支持理解,漫天要价,无法顺利实施协议拆迁,而《物权法》的实施细则未出台,对“公共利益”没有明确的界定,新的《城市拆迁条例》也未出台,政府处于两难境地,增加了拆迁工作难度。

(三)城市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从管理体制看,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致使部分领域出现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现象,少数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各自为政,涉及多个部门综合执法工作相互协调困难,形成“都管都不管”局面,甚至存在有利可图的工作多个部门重复执法、无利可图的工作多家单位相互扯皮现象,影响了城市管理效能发挥。从管理方式看,方法简单、手段单一依然是影响管理成效的重要因素。多年来,文山市城市管理部门一直在不断探索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措施,但由于受体制及管理经费投入有限等因素的制约,管理手段简单,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忽视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的综合运用;管理方式仍然存在经验式管理、问题式管理、运动式管理、突击式管理、粗放式管理等状况,精细化、科学化管理还没有真正走上轨道,缺乏系统管理、目标管理、网络管理、标准管理、前置管理等现代管理手段,城市管理的指挥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控制系统、保障系统、监督系统、评价系统不健全或功能难以发挥,影响了城市管理成效。

(四)建设资金较为紧缺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推出了 4万亿的经济发展刺激计划,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文山经济的冲击,但一方面,文山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多、工程量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文山市财力困难,投入的资金有限,导致拖欠工程款数额大、时间长,政府和建设职能部门为此而坐上被告席,个别企业因垫资数额大、时间长,不堪重负,濒临倒闭。另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发商投资信心不足、筹资困难、资金回笼慢,导致部分房地产市场发生急剧变化,主要指标增幅明显下滑,市场低迷状况逐渐加剧,商品房销售量大幅下滑,一些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条岌岌可危,有的片区招商开发受阻,项目不能按时启动或保证实施进度,使文山房地产的发展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困难局面,影响了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任务的完成。

三、加快文山市城市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新形势下,城市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城市建设工作的内涵更加丰富,任务更加艰巨。挑战方面:一是重点项目建设任务繁重。已引资和启动建设的项目,受资金的影响,部分迟迟未动工建设,部分处于半停工状态,项目推进缓慢,按时限完成建设任务时间非常紧;新建项目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吸引外资难度加大,融资压力增加,上马启动困难。二是市级财力难于兼顾建设投资。当前城市土地收益减少,市级财政用于民生保障支出大幅增加,城市建设资金筹措难度不断加大,项目资金难以落实。三是我市大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导致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已售期房不能按期交付、拆迁居民无法安置等社会问题,社会稳定压力较大。机遇方面:一是国家和省宏观调控政策带来的机遇。当前,国家和省州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等建设,为文山市推进住房保障、房地产业、建筑业、城乡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项目建设带来了大好的历史机遇。二是自身发展带来的机遇。文山市经济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外部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增强,特别是市委加快城市开发建设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深入实施以及 2010年全省第十三届运动会的召开,对推进和加快城市化进程将产生积极影响。三是产业调整带来的机遇。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发达地区影响较大,企业为避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将把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西部地区作为新的目标市场,为文山市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对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当前形势,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拓宽思路,明确定位,突出重点,加快建设,做大做强中心城市。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研究,做好规划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础依据,推进城市化必须高度重视规划。要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化型的要求,高质量高水平地编制文山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小区规划。一要强化战略研究,切实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要确立科学的发展理念,城市规划必须从偏重于经济发展向关注民生和生态环境转变,加强规划对住房保障、生活空间、公共交通和绿色廊道建设的统筹;要强化规划的综合协调性,协调城市与乡村、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生产与生活、地上与地下、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关系,对各行业的建设用地、空间环境和各项设施进行统筹安排、合理部署。要高起点地确立综合发展战略,既要加快城市规划覆盖速度,更要吸纳新技术,加强规划研究,提出有效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思路,超前谋划重大基础设施的空间发展需求。二要大力推进规划制度创新,推进城市规划法制化、规范化进程。在健全城市法规制度方面,努力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崭新的城市规划制度;在完善城市规划行政制度方面,加快城市规划行政制度的改革,使城市规划的行政行为逐步法治化、规范化、透明化、公开化、科学化和民主化,特别要加快城市规划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城市规划的审批制度,如市规委会制度、专家制度、听证制度、领导责任追究制度、调控制度、法定程序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等,用制度规范行政审批行为,防止和减少由于行政领导对城市规划的直接干预而造成的失误。三要加强文山城市规划的特色研究。把文山城依河而建的特点及特有的自然资源和民风民俗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走城市规划的文山特色之路,在思路上创新,在风格上突破,大胆打造具有文山特色的城市规划新蓝图。

(二)夯实基础,强化功能

文山市城市化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根本原因就是城镇配套设施不完善。因此,必须抓紧实施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高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城市化建设才能加快发展。一是强化路网改造和停车场点等配套设施建设。抓紧卧龙大桥、环南路、环西路、普阳路延长线道路、卧龙路与文新街搭接口道路、人工湖及市民广场、阳光外滩至金色水车道路桥梁、卧龙村拆迁安置地、盘龙体育场片区拆迁安置地等工程建设,加快盘龙河综合治理、东过境线、东绕城线、体育城至花桥道路等项目的招商引资和启动实施进度。进一步优化城市供排水管网工程,做深做透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二期建设的各项前期工作,争取纳入省治污建设的盘子。二是加快现代商贸物流集散地建设。加快恒丰物流中心、文新商贸街、汽车交易中心及金华商贸批发城等商贸物流集散地建设,构建合理的现代商贸物流集散体系,进一步发挥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广泛开辟投融资渠道,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以市场机制建设的路子,加快乡镇企业建设,加大德厚、马塘、古木、平坝等小集镇建设力度,使其成为城市市场的流转中介,形成城乡一体化网格,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各具风格,与文山城协调配套的小城镇群体。

(三)健全机制,加强管理

城市管理应贯穿于城市化发展的全过程,规范而高效的城市管理,是确保城市规划全面实施,城市建设有序推进的关键。要树立民建、民营、民管的大建设理念,不断创新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真正形成人人都服务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良好氛围。一是建立科学的城市管理机制。按照“务实、统一、效能”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优化城市管理内部结构,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建立职责明确、有统有分、相互协调的管理模式,提升城市主管职能部门的地位,突出城市管理协调作用,力求形成政府主导、主管职能部门统领、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无缝隙化管理新格局,改变“有利争着管,没利无人管”的状况,切实解决目前存在的部门间职能交叉、条块分割、职责不清、协调不力的问题,把城市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二是进一步增强城管综合执法功能。将市城管局职责及规划、工商、交通等部门部分职责职能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实行执法委托,稳步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执法体系,清除因管理部门多元化等因素而产生的各种弊端,从而消除多头管理和管理中的真空地带,加大城市管理执法力度,着力整治以街为市,占道经营,店铺外溢,市场外溢,乱堆乱放乱倒弃土垃圾、乱排油烟、乱倒污水、噪音扰民、乱搭乱建、乱停放车辆等现象。三是不断创新管理方法。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行数字化城市管理,建立城区公用设施、道路交通、园林绿化、市容环境、市政工程专用数据库,推进市、社区、街道三级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为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及管理流程再造提供技术支撑,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理念创新融为一体,实现城市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精细化和长效化。

(四)“扶”“管”并进,稳定市场

保持房地产健康稳定发展,是我市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级各部门既要扶持好又要管理好。一要切实做好建设服务。有关部门要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积极主动为房地产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依法减免相关税费,凡是市里给予企业和项目的优惠政策以及各部门作出的承诺,及时兑现到位,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对中央及省、州各项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正面宣传我市房地产市场发展潜力,增强投资和消费信心。二要提高开发质量。规划、建设部门要摸清已建、空置和在建房屋家底,预测近期房屋消费需求,科学编制住房建设规划,引导房地产企业进行住房供应结构调整,实现房地产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商品房结构基本合理;房地产企业要更新经营理念,准确定位市场需求,强化建筑风貌和户型设计,注重小区的园林景观、服务功能,打造一批设计新颖、风格独特、品质优良的楼盘,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三要规范物业管理。针对当前物业管理主体不同程度存在服务内容单一,质量不高,消费者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等问题,有关主管部门应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出台相关措施和办法,对物业管理市场进行规范和整顿。

(五)严格用地,缓解矛盾

经营城市的核心是土地,要把土地作为最大的资产来经营,积极盘活城市土地这块最大的资产,合理规划,科学利用,统筹安排,实行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统一收储土地,分期分批限量出让,采取公开招拍卖、挂牌方式提供土地,实现土地保值增值,走以地生财、以地养城、聚财建城的路子。一是规范土地市场管理。紧紧围绕加强土地调控和坚守全市 8.03万公顷耕地红线,全面加强土地管理,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清理闲置土地,巩固和完善经营性土地和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土地市场,加大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力度,加强土地市场动态监督,努力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力保重点工程项目、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产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二是做好土地报批、征收。在当前土地政策越来越紧,土地报批和征收越来越难的情况下,积极加强与省、州国土资源部门协调,争取用地指标,想方设法做好被征地群众的思想工作,抓紧用地报批和征收工作。用好年度用地计划,优先保证省、州、市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建设项目,在项目论证、用地预审、用地报批、征地供地等各个环节,规范程序,明确责任,提高效率。三是切实做好耕地保护。认真贯彻落实耕地保护目标,在确保耕地占补动态平衡的情况下,加强对具体建设项目的占补平衡,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搞好补充耕地储备,加强对土地整理项目施工的监督和管理,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四是严肃查处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建立部门协作配合工作制度,完善重大案件联动查处机制,继续深入开展土地违法治理整顿专项行动,特别是加大对乱占乱建和土地违法行为的清理整治力度,切实加强违法案件的查处,保证国有土地收益的不流失。五是进一步加大拆迁工作力度。加大法律宣传力度和违法占地的查处力度,积极筹措资金,确保拆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用地项目建设,尽可能通过拆迁改善被拆迁人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既对在城市规划区内多年未批的无房户、拥挤户进行申报审批,纳入安置地建户,减少违法占地建房,又进一步让被拆迁人享受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的成果,使被拆迁人由被动接受拆迁到主动希望拆迁、支持政府拆迁。

(六)多方融资,加大投入

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集体、个人、外资投入等社会资金为主体的多元化城市投融资体制,使城市建设步入自我建设、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一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各级各部门要抓住中央、省扩大内需和 2010年省运会及开化镇被列入国家“1887”重点镇的机遇,千方百计争取国家和省级各种政策性资金支持,保证项目正常推进。二是扩大招商引资。对经营性城建基础设施项目,采取“借鸡生蛋”、“借船渡河”办法,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收益”的原则,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鼓励和支持集体、个人外资参与城市和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开辟新的筹资渠道;认真抓好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实,对有合作意向的项目要紧盯不放,对有合作希望的项目要紧追不舍,对已经签约的项目要跟踪落实,对落地项目要搞好服务,全面提高项目的签约率、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三是创新投资体制。按照“人民城市人民共享,人民城市人民共建”的思路,动员城镇群众支持、参与城市建设,积极探索完善吸纳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建设的有效措施,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适当、合法的途径,向群众筹集部分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充分吸收民营资本的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力量参与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筹集更多的闲散资金为我所用;积极探索将垃圾清运权、环卫保洁经营权、公共绿地养护权、公园设施经营权、垃圾污水处理等投入市场营运,推进市政、绿化、环卫等公用事业经营管理的市场化,逐步把公用事业从政府的行政管理转变为产业经营,从无偿投入转变为有偿投入,逐步实现市政、公用设施的有偿使用,缓解文山市项目建设资金紧缺的突出矛盾。

致谢:本文在撰定过程中得到了文山市建设局、文山市规划局、文山市城管局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猜你喜欢

文山规划建设
Modulational instability of the coupled waves between fast magnetosonic wave and slow Alfvén wave in the laser-plasma interaction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文山肉丁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文天祥与文山肉丁
山歌唱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