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于谦太行诗

2011-08-15李文胜

文山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台阁于谦太行山

李文胜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云南临沧 677000)

于谦 (1398—1475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 (今杭州)人,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人,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一生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以高尚的节操赢得了后人的尊重和爱戴。他的品格成为中华民族坚韧品格的光辉写照。于谦33岁时兼任河南、山西两省巡抚,为了兼顾两地政务,他必须来回奔波于两省之间,这样,他至少一年两度翻越太行山。18年间于谦写了许多有关太行山的诗歌,这些诗歌是其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一种对生命自我的尊重与热爱,展示了大济苍生的责任感和高远的胸襟气魄。

一、太行情结

对于于谦诗中的太行情结,学者多有论述。笔者认为太行情结是于谦对太行风物的独特的感受,是他人生品性和忧国忧民情怀的赞歌。这种情结是一种内心情感的流露,发乎情,成于歌咏,是一种忧国忧民、思念家乡亲人的特殊情感的外化,是一种复杂抽象的忧愁,展示了时代的感受,是于谦伟大人格和复杂情感的心路历程展示。其沉重的人生感叹浸染到太行的山水之中,形成了一种新的生命体验,可谓诗人独有的太行情结,一种审美解悟。

“行行度山岗,望望指城郭。云收雨意散,天晚日色薄。万籁鸣笙竽,清风满岩壑。虽云路途远,此景殊不恶。”——《日暮绛州道中》。

“此景殊不恶”是诗人太行情结的一种体现。太行山以艰险著称,曹操在《苦寒行》中慨叹:“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白居易《初入太行山》亦言:“天冷日不光,太行峰苍芒。尝闻此中险,今我方独往;马蹄冻且滑,羊肠不可上……”孟郊《齐源春》则有“太行横偃脊”的诗句。于谦的太行情结主要体现在其太行诗的思想内容方面,具体说可以分为三类。

(一)描写思乡思国之情

于谦 33岁时开始巡抚晋豫大地,一去就是 18年。在他离开京城之时,他的儿子年仅 8岁,女儿尚在襁褓之中,父母儿子住在杭州,夫人留在北京,这种骨肉分离的日子是多么痛苦,诗人的惦念与牵挂之情时时萦绕心头,久久挥之不去,成为难以忘却的思乡情结。

“马足车尘不暂闲,一年两度太行山。庭闱飘渺孤云下,游子思亲几日还。”——《登太行思亲》

一年两度太行山似是难得的闲暇时刻,然遥望京师,飘渺不得见,唯有孤云一片,诗人思还之情油然而生。可以说,这种思亲思国的情怀几乎占据了他的全部闲暇时光。另有《太行山中晓行》、《夏日行太行山中》等也是思念家乡的诗歌。

(二)描写太行风光

巍巍太行山,宛如一条长龙,雄踞于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之间,全长 550公里,群峰列嶂,绵延不绝。陈毅《过太行山书怀》云:“太行山似海,波澜壮天地。山峡十九转,奇峰当面立。”其雄奇磅礴之势迎面而来。所以对于古人来说翻越这样一座险峰,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然而于谦在太行诗中却没有流露出丝毫的畏惧与疲惫,有的只是对太行山秀丽风光的感慨与描绘。如这首《秋晚山行》:“日落千山暝,风高万木凋。深沟通曲径,独木架危桥。客路空迢递,离情转寂寥。驿楼看渐近,时听马萧萧。”落日、千山、花木、小路还有驿站,仿佛一幅美丽的深秋晚景图。全诗采用白描手法进行描绘:夕阳西下,万籁俱寂,秋风阵阵,落叶纷纷而下,太行山路曲径通幽,寂静悠长,独自走在独木桥上,内心寂寞孤独,在长途旅行的尽头终于见到了驿站,偶尔听到马的萧萧声,美丽的太行山风光尽收眼底。秋日羁旅,萧散自然,会心读来可谓韵味独具。此外,还有《春日吟》、《到泽州》、《日暮绛州道中》等诗都是描写太行风光的。

(三)叙述旅途轨迹

于谦“太行诗”的另一内容,便是对其行走太行踪迹的描述。他所经过的州府、城池及驿站等,都在他的诗中有所记载,像绛州、泽州、并州、怀庆郡、碗子城等等。一路行来,可写可忆的东西数不胜数,作者以大的城池或景点为诗之结点任由思维四下发散,这样思路明确,条分缕析,意境鲜明灵动。

“月落日未出,东方隐又明。云连怀庆郡,雾绕泽州城。道路淹归计,关河动客情。故乡不可见,搔首望神京。”(《太行山中晓行》)诗人由怀庆郡的云和泽州城的雾展开联想,云雾阻隔行路,引申到自己因政事不能回乡,借此抒发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四)自叹身世际遇

于谦往返于太行山之间,一年两次,走了 18年。在漫长的奔波岁月中,作者感到旅途劳累,人生短暂,世事难成,白发如丝之际,内心渴望归期,希望踏上归乡之路。诗人将这种复杂的情感融入到太行山水之中,形成一种难舍难分的太行情结,如《自叹》:“红尘踪迹厌驱驰,况复年来两鬓丝。扰扰太行南北路,不知何日是归期。”

于谦这种独特的太行情结是怎样形成的呢?

其一,于谦一生忠义,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于谦有 “于青天”、“于龙图”等称号,处处以民为重。他坚韧的品格、为民牺牲的精神、高尚的情操堪称儒家之楷模。儒家兼济天下的胸怀在他的太行诗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儒家 “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报负寄托在太行诗里,形成一种挥之不去的太行情结;纯洁正直、刚正不阿,甘愿为民牺牲的精神凝聚在太行诗里,形成于谦诗特有的 “太行风景”。晋豫两地灾害犹多,他奔波于两地,正是为了缓解两地的灾患,抚慰百姓。所以,他翻越太行山不是赏景游山,政治家的坦荡胸怀,对民灾之忧虑,加上羁旅在外的思亲之情,这一切都熔注到了他的太行诗中。他甚至忘记了面前的艰险,“孤云在天际,回首若为情。”(《到泽州》)这种情结显然迥异于前人。诗人曾经自叹“诗思多从鞍马得”[1],他的这种太行情结来自于其丰富的生活体验,诗人带着一腔热血,带着离家的沉重和思亲之情登上太行山,自叹身世的同时渴望百姓安康。带着这些复杂的情感,诗人走进山水,亲近自然,将自己的精神世界融合到太行山水之中。可以说,这种情结是诗人多年人生经历后情感的深化之物,是心灵的诉说,朴素自然的语言里跃动着醇厚甘甜的情感。诗人正是带着独特的人生感受去拥抱太行山水,故而产生了一种意味隽永的太行情结。这种太行情结记录着他不凡的人生经历,体现了诗人的英雄之气和不平之气,展示了诗人的一种报负,一种气节。如《暑月将自太行巡汴》:“三晋冲寒到,中州冒暑回。山川元不改,节候自相催。绿树连天暗,红葵向日开。太行云缥渺,搔首意徘徊。”这首诗体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此情怀源于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和“丹葵向阳开”的忠心。诗风与人格交相辉映,并垂不朽。

其二,诗的庄雅是形成这种情结的一个重要因素。诗人将时代的感受和复杂抽象的情感寄寓在诗歌的庄重和凝练之中,通过诗歌的韵律更好地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痛苦,真实地再现了时代的特殊心理,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于谦曾说过:“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这么严肃的名节之气,最适合用诗歌表达。自古以来诗歌就是表现严肃高雅的艺术。于谦“太行诗”就只有那 20首,18年的太行奔波经历,是这 20首诗所能概括的吗?太行情结是诗的情结,是艺术提炼后的独特感受,也就是其诗歌艺术的独特表现。

二、太行诗的艺术价值

(一)艺术特色

从艺术特色方面看,于谦的太行诗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情景交融。

于谦“太行诗”中时而写景,时而抒情,借景以抒情,抒情以衬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其笔下的太行风物灌注着诗人深沉的思念与感慨:思念家乡与亲人,感慨秀丽的风光与人生的短暂。诗人抓住太行山风光的美丽之处,寄托了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情在景中,景中含情,将自己的主体感情辐射到客观的太行山水之中,意趣清新。

“东风浩荡吹花柳,春风熏人如醉酒。草生满地绿敷茵。桃李无言也笑人。笑人年年常是客。底事欲归归未得。归未得,可奈何?太行南北千条路,不似离肠婉转多。”——《春日吟》。诗篇开始先写东风、花柳、春风、绿草、桃李,抓住这些美好的事物,突出春天的美丽生机,写得生机盎然,后面转折,突变悲凉。大好风光也会笑弄于人,自然而然地写到了人的羁旅之思,“归未得,可奈何”,诗人借景写情,更增加了念想之心,“太行南北千条路,不似离肠婉转多”。这样的情景交融,使人读罢回味无穷。

二是率直自然,清新秀丽。

这是于谦 “太行诗”的另一特色。这 20首“太行诗”几乎每首都是如此,诗歌内容充实,情感真切,语言自然清新,呈现出一种清新朴素的天然本色。

“信马天将暮,离山路转平。穿萦太行驿,树绕泽州城。落日翻其影,长风送鼓声。孤云在天际,回首若为情。”——《到泽州》

诗人信笔写来,娓娓而谈,绿树、日影、长风与鼓声,多么自然朴素的景物描写,“孤云在天际,回首若为情”,完全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的表达,给人一种“一语天然万古新”的感觉。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将太行山的风光描写得那么率真秀丽,一幅美好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诗歌意态自然,没有雕琢的痕迹,诗风朴素淡雅,情真意切,纯属自然本色,有意趣。

三是风格遒上,格调高远。

文渊阁四库全书评价于谦诗歌:“谦遭时艰屯,忧国忘家,计安宗社,………而所作诗篇,类多风格遒上,兴象深远……”[2]忧民济世的情怀使得他的诗歌兴象深远,如《上太行》:“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容草独还。两鬓双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第三句是诗人忧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为了老百姓,诗人可以付出一切代价。这种诗风的形成与他伟大的爱民之心、高尚的人格是分不开的。整体来说太行诗风骨健朗,境界高远,诗中自有一股不平之气。这种不平之气正是诗人前进的动力。

(二)与台阁体比较,有充实的情感

于谦经历了台阁体统治整个文坛的主要时期。然而他的诗歌却迥异于台阁体,并体现出对这种萎靡文风的有力的反拨。他在《玉芩诗集序》中说:“诗岂易言哉?发于心,形于歌咏。尽乎人情物变,非深于理,而适于趣,则未易工也。”在这里,于谦注意到了诗歌的本质,追求的是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真实性,而不是单纯的明道与说教。在内容上也就自然地做到了言之有物,在艺术上也做到自然朴素。如《自叹》:“我生四十余,已作十年客。百岁能几何;少壮难再得。今朝太行南,明朝太行北。风雪敝貂裘;尘沙暗金勒。寒暑互侵凌,凋我好颜色。齿牙渐摇脱,须发日已白。位重才不允,况此迟暮迫。为上乏勋劳,为下无德泽。揣分宜退休,非惟慕奇特。早赋归去来,庶免清议责。”诗人站在人生的高度,从自己异地做官 10年的经历说起,慨叹岁月的流逝。虽然行走太行非常的艰苦劳累,但诗人还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并时时以皇恩砥砺自己。全诗简洁自然,抒情言志,不事渲染。一代民族英雄的克尽之心与谦卑之情真实可感。这显然是对缺乏个性与创作激情的台阁体的一种有力的反拨,这就是于谦诗歌的闪光之处。他虽然历经台阁体时期,却没有一丝的台阁体腐朽气,可谓出淤泥而不染。于谦的诗歌完全没有台阁体的雍正平和之气,这说明于谦已经开始了对台阁体的矫正,他的诗歌正是那漫漫黑夜里的星星之火。

于谦诗歌卓尔不群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于谦的经历决定了其诗风的独特。于谦一生在外做官,特别是这些 “太行诗”是他在 18年的巡抚晋豫期间所写。于谦深入社会的下层,感同身受于民生的疾苦,零距离地接触山水,熏陶于壮丽的山川风物,其诗歌内容与风格自然不同于那些长期官居要职、深居京师的馆阁重臣。于谦有宝贵的实践经历,在晋豫 18载与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刚正不阿,体恤百姓,在位期间缓和了阶级矛盾,发展了生产,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深受百姓爱戴。高尚的品格,丰富的阅历,使他的诗没有追求华丽,粉饰太平,没有走上台阁体的路子,而是以率真自然的诗风,一反台阁体之习气,为明代诗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可谓独树一帜。而台阁体作家,生活在宫中,远离现实生活,因此他们的作品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脱离生活,内容空洞,形式主义泛滥。特殊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于谦的创作道路。

其次,于谦独特的个性是形成其独特诗风的重要原因。于谦为人坦荡刚毅,敢作敢为,其诗自然个性鲜明,言之有物,这也有别于那些竭力掩藏个人思想,力求四平八稳的台阁体作品。于谦人品高尚,刚正不阿,忧国忧民,使他走上了面对现实的道路,骨子里的正气使得他不会去阿谀奉承、歌功颂德,故其诗形成与台阁体迥异的诗风。

再次,于谦的创作态度也是其独特诗风形成的重要原因。于谦从不刻意为诗,而只是把诗当作政事之余遣兴抒怀的工具。因此他不刻意去追求诗歌的技巧与词藻,其诗自然感人,意味深长;而台阁体则力求雅正平和,循规蹈矩,作品大多为应制与唱和,当然也就僵直板滞,了无生趣了。

总之,于谦以自己的实践经历和伟大的人格与太行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意味隽永的太行情结。这些太行诗记录着诗人独特的时代印记和复杂的心理感受。诗人把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寄寓在太行山水中,体现出一种志向、一种气节,风格遒上,格调高远,真切自然,在与太行山水的相拥之中展示了一种气骨,一种说不尽的特殊情缘。

[1] 于谦.忠肃集 [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十一.

[2] 于谦.忠肃集 [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首.

猜你喜欢

台阁于谦太行山
成鹰之路
果子单
《太行山写生》
《于谦小酒馆》 “相声皇后”为美食捧哏
年 味
美丽的鹿台阁
虞美人·看雨
太行山(外二首)
太行山上忆当年
晚节忠风愧几人——杭州于谦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