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中的武汉城市圈图书馆联盟建设探讨※
2011-08-15张兵
张兵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新发展中的武汉城市圈图书馆联盟建设探讨※
张兵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文章阐述了武汉城市圈图书馆联盟的成立背景,并分析其建设特点,对联盟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武汉城市圈;图书馆联盟;共建共享
一、武汉城市圈图书馆联盟成立背景
(一)行业内部落差呼唤图书馆共建共享资源
通过分析2008年武汉市14所区级图书馆和武汉市城市圈22所高校图书馆统计资料,将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进行初步比较,两者在人才队伍、经费投入、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自动化建设等方面显现出明显的差距。
1、人才队伍结构存在差距。公共图书馆学历统计一般以大专为基础,高校图书馆统计口径为硕士学历。武汉市14所区级图书馆196人中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占88%;武汉城市圈22所高校图书馆1835人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职工人数占14%,8所高校图书馆具有博士学位的职工为13人。
2、购书经费存在悬殊。14所区级图书馆年购书总经费为179.2万元,平均购书经费12.8万元,有5所图书馆购书经费在10万元以下。仅以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图书馆为例,2008年购买纸质图书经费为171.9万元,年购书经费接近14所区级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的总和。
3、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水平与服务效益之间存在不平衡。14所公共图书馆2008年图书年入藏总量为63116种,馆均年入藏总量为4508种,有11所图书馆在平均值以下。读者借书证总数59175个,有9所图书馆在平均值4227个以下。颇有意味的是,图书年入藏总量居首位的武昌区图书馆为11691种,读者借书证总数930个,居末位。图书年入藏总量为5009种的东西湖区图书馆,读者借书证总数为12052个,居首位。2008年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图书馆当年采购图书量为6.4万册,超出14所公共图书馆年入藏总量,服务覆盖全校师生。
4、基础设施和自动化建设悬殊较大。14所区级图书馆总馆舍面积为29080m2,阅览座位2885个,计算机数量682台,其中电子阅览室492台,以专线接入为主。12所图书馆在采访、编目、流通、书目检索方面实现了业务自动化管理。2008年武汉城市圈22所高校图书馆建筑平均面积为26810.5平方米,高校图书馆在网络、计算机、应用管理系统和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基本达到或接近国家水平。
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基础较好的武汉市市区之间、系统之间存在着文化信息发展严重失衡的问题。可以想见,偏远城区的差异性会更大。而武汉市内高校整体实力较强,显示出不可比拟的文化优势,却没有被有效利用。
(二)社会发展趋势推动图书馆联盟建设
21世纪,城市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图书馆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文明建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整合资源,由各级政府牵头,成立各类型图书馆联盟组织,如长江三角洲图书馆联盟、吉林图书馆联盟等均起步较早,发展态势良好,充分发挥着文化的辐射功能。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改善文化民生,湖北省政府提出以共建共享、共谋发展为主题,建设武汉城市圈图书馆联盟,意在整合湖北省内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的资源,共同推动湖北省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二、武汉城市圈图书馆联盟建设特点
(一)实行区域性联盟与同类型联盟并存的管理模式
为了在全省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流通和资源共享,武汉城市圈图书馆联盟采取了一种组建制度,两种共享机制的模式。在省政府领导下,结合武汉城市圈建设和全省图书馆事业发展实际,加强横向发展,由武汉城市圈公共、高校、科研系统图书馆共同成立武汉城市圈图书馆联盟(简称“联盟”),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内公共、高校、科研系统图书馆间的优势互补。同时,纵向发展同类型联盟,成立武汉城市圈公共图书馆联盟,确定发展任务,即“以湖北地方特色文化、经济和技术信息等为重点,整合武汉城市圈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构建图书馆总书库,建立区域内图书馆总馆——分馆服务体系,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流动图书馆群,逐步实现圈内‘一卡通’借阅服务;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建立圈域内图书馆资源采购协调机制,实施联机编目,编制联合目录,建立联合参考咨询、文献传递等特色服务;搭建圈域内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设备管理平台,建立圈域内职工教育、人才培养和软硬件设备共享机制,实现人力资源、设施设备和管理资源共享。”
武汉城市圈图书馆联盟具有以下特点:多层次性与集中性。区域性图书馆联盟通过加强成员馆间的各项合作,逐步磨合以达到融合,可以广泛涉及到图书馆各个业务领域;同类型联盟由于各成员馆隶属于同一政府主管部门,便于统一步调,加速发展,可以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最终全面实现城市圈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成员馆共建共享作用
武汉城市圈图书馆联盟主要依托湖北省政府和湖北省文化厅,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最终实现整体规划、统一标准、共建共享、共同发展的建设目标。
湖北省文化厅高度重视联盟建设,2009年3月下发了《省文化厅关于武汉城市圈社会事业联动共享体系建设2009年实施计划》,公布了“武汉城市圈图书馆联盟计划”,并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由政府牵头成立的联盟领导小组,制订了《武汉城市圈图书馆联盟章程》和5个实施联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成立了3个联盟机构——联席会议、联盟办公室和5个专业委员会。5个专业委员会包括专家咨询委员会、文献采访协调及联合目录工作委员会、联盟“一卡通”及馆际互借工作委员会、联合项目及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研究工作委员会、联盟门户网站及网上参考咨询委员会。
联盟组织积极推动建设工作。通过召开武汉城市圈图书馆联盟建设专家咨询会,加强区域内图书馆之间的密切合作;主办了武汉城市圈图书馆联盟第一期自动化系统培训班,培训了8个市县图书馆的骨干力量以保障联盟工作的顺利进展。联盟组织还举行了武汉城市圈公共图书馆联盟承诺书签字仪式,来自武汉城市圈的9个市文化局和图书馆的负责人签订了武汉城市圈公共图书馆联盟承诺书。随着武汉城市圈图书馆联盟建设范围的不断拓展,联盟成员馆由原来以市级馆为主扩展到县一级图书馆,签约成员馆由2009年的18家增加到目前的25家。
(三)用现代化图书馆技术服务全民
武汉城市圈图书馆联盟在建设中发展,积极利用现代化图书馆技术服务全民。主要途径有两方面:一是圈内公共图书馆互通阅览服务全面展开。2009年6月1日,武汉城市圈的公共图书馆,实现通阅,城市圈内的读者可以到9个城市图书馆看书,待联盟图书馆的信息系统改造完成后将实现通借通阅服务。二是联盟网站正式开通。2009年8月25日,武汉城市圈内9个城市的读者可通过联盟网站(http://www.library.hb.cn/lm/index.html)的服务平台,一站式检索区域内城市公共图书馆的信息,享有“无障碍”阅读服务,免费为大众提供网上参考咨询、文献远程传递和馆际互借服务。
武汉城市圈图书馆联盟还为成员馆提供了联合编目服务,成员馆可共享一条标准书目数据,使书目资源共建共享。此外,还实现了区域内的文献采访服务,以增强城市圈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力度。
三、武汉城市圈图书馆联盟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一)践行《图书馆服务宣言》
2008年10月,《图书馆服务宣言》正式发布,确立了对社会普遍开放、平等服务和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目前,武汉城市圈图书馆联盟建设的重点放在网站建设、利用现代化技术高效获取资源方面,对阅读群体有文化程度的限制,客观地局限了读者群,使社会大众,特别是拾荒者、盲人等弱势群体的利益难以体现。
按照《武汉城市圈公共图书馆联盟通阅规则》,联盟成员馆持证读者,可凭借阅证在圈域内任一联盟成员馆内阅览图书、报刊、电子文献等资源,但不提供外借服务。在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仍占主流地位的现实情况下,公共图书馆从服务时间、服务空间、服务方式、借阅规则等方面的种种限制让不少读者望而却步。
毋庸讳言,读者热盼真正的“一卡通”服务。对此,联盟组织作了有益尝试。在武汉市建立了58个汽车流动图书服务点。2010年10月1日,武汉市启动市、区公共图书馆“图书通借通还服务”,硚口区图书馆成为首家与武汉图书馆开通“图书通借通还服务”的区级图书馆。2011年1月,武汉市第一座24小时自助图书馆亮相江城。这种新型的社会化的图书馆建设方式,具备电脑检索、查阅和全自动收发功能,有超强的实用性,很有必要全面铺开。具体操作细节可借鉴沿海城市的成熟经验。
联盟建设在轰轰烈烈地进行中,然而,与政府的建设初衷相背离的是,尚不知晓武汉城市圈图书馆联盟的读者为数不少,何谈利用。联盟的宣传工作还很薄弱,联盟工程的建设尚未深入民心,仅有的宣传渠道——联盟网站的建设略显单薄,内容少有更新。必须加大联盟服务的宣传和推介力度,开辟多途径资源宣传工作,坚持不懈,细雨润物,充分发挥联盟网站作用,及时更新网页,使联盟服务共知共享。
在政府美好的愿景和民众的客观期盼之间,联盟组织需要努力寻找一个科学合理的平衡点,着力长远规划,使联盟服务适合读者,家喻户晓。
(二)建设联盟组织文化
武汉城市圈联盟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从目前情况看,现代化设备和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反倒不是建设的主要难题,只要资金投入到位,组织员工学习就可以掌握。遗憾的是,职业精神的塑造才是联盟馆需要重视的工作。因为,职业精神是通过服务来体现的,从实质上决定着联盟事业发展的质量。正如黄宗忠教授所说:“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整体链条中的一环,是最重要的一环,其他环节都是为它作铺垫的,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存在。”
图书馆联盟是一种非正式组织,对联盟馆没有行政约束力,而联盟建设工程需要大量充满激情和职业使命感的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成员馆中员工的基本素质、主观能动性等,决定了合作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是联盟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而现实中,一些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从业状况并不乐观。
因此,必须本着平等的原则,通过建设联盟文化来调控联盟成员的各项行为。这种文化应该是,全体员工本着高度的爱岗敬业精神和普及大众文化的职业使命感,将书面记录之知识和思想通过图书馆制度传递给所需的人们,求真务实地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使联盟工作扎实地向纵深迈进。
的确,主观上有敬业的精神,客观上才会去努力,实现自我教育,将图书馆业务技能和服务理念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主动向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和深度服务。
甚至,我们可以尝试日本图书馆的做法,将外借服务外包给劳务公司,一方面对员工起到刺激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集中人力做好其他服务。据介绍,绝大多数组织严密的图书馆联盟都设有专职工作人员,当联盟馆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该机构就能随时找到相关人员来协商解决。
(三)加强督导和目标管理
武汉城市圈图书馆联盟有近期发展计划和2020年的远景规划,联盟工作主要由牵头的武汉市图书馆和湖北省图书馆来承担,对联盟成员馆没有具体的任务分解计划。虽然成立了联盟领导小组,但主要起着部署工作和组织领导作用,没有强调监督指导职能,更缺乏一套完善可行的监督措施,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比较单薄,必备的管理办法线条过粗。导致联盟成员馆发展的节奏和水平差异较大,武汉城市圈图书馆联盟整体利用率较低。
联盟目标管理就是将联盟的整体规划和总目标融合在管理过程中,通过目标分解,形成各个成员馆各位员工的个别目标,通过建立统一的评估标准和检查制度,在联盟组织有计划的协调配合和有组织的定期考核下,保证目标管理顺利完成。公共馆主要由政府主管部门统一协调完成,同类型图书馆可以实行跨行业评估的形式督促完成。只有以科学的目标管理为依据,以大众的阅读需求为导向,才能保证联盟长期、稳定的发展。
(四)联盟向纵深发展
由于公共图书馆隶属于同一个主管部门——文化厅或文化局,武汉城市圈图书馆联盟目前主要靠文化厅隶属的各成员馆来带动,跨系统的联盟由于现行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还缺乏良好的沟通,没有很好地融合以实现优势互补。目前,高校图书馆和科研图书馆参与了联盟组织的工作探讨和决策讨论,日常工作仍各行其是。如高校图书馆参与了湖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与武汉城市圈图书馆联盟仅仅是形式上联合,没有实质性的合作内容,资源存在极大的浪费。当然,由于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体制不一样,服务对象存在区别,单靠跨系统的管理培训难以达到有效融合,必须探索以利益平衡为基础的各项管理措施促进各系统间的相互渗透和交融,实现联盟全面合作,统一发展。
在大融合的进程中,联盟的各项业务工作必须继续深化,向先进国家看齐,挖掘已有的建设优势,使图书馆摆脱查找资料和借阅读书的单一服务,立足将图书馆建设成城市教室和市民客厅,为读者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这既是中国城市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愿景,也是联盟组织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需要认真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1]武汉城市圈图书馆联盟.http://www.library.hb.cn/lm/index.html
[2]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办公室.http://hbwhcsq.gov.cn/default.aspx
[3]张曾昱,徐坤.区域性图书馆联盟构建探讨——以吉林省图书馆联盟为例.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5)
Wuha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Reflection Library Consortium
ZHANGBing
(Wuhan Commercial Service College,Wuhan,Hubei,430056,China)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Wuhan city circle the establishment of library consortia in the background,and analysis of its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ion put forward proposals for future observations.
Wuhan citycircle.Library Consortium.Sharing
G253
A
1009-2277(2011)01-0087-04
本文为武汉市市属高校科学研究项目“武汉城市圈图书馆联盟建设研究”(项目编号:武教高【2009】10号-126)研究成果之一。
2011-01-16
张兵(1968-),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图书馆。主要研究方向为:图书馆管理、信息检索。
责任编校:邓小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