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教科书,创造性使用教科书
2011-08-15杨竟
杨 竟
(江苏省棠张高级中学,江苏 铜山 221113)
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凡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指出:历史课程资源包括“以历史教科书为核心的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师”、“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区”、“历史遗存”、“互联网”等,并“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1]。在《基础教育这些规定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有类似的规定。这些规定和新课程的理念决定历史教科书不再是教学的唯一蓝本,只是教学的资源之一,教科书的地位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被请下了高高在上的权威神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现代教学设施逐步推广普及,历史教科书的地位进一步受到冲击。在现在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科书没有被足够重视,甚至在一些课堂教学中被完全抛弃了,我认为这无异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我对所在县区的部分学的校师生作了相关调查,发现约有13%的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常常不带教科书;约有38%的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只是偶尔利用教科书进行相关教学,完全利用教科书进行教学的仅占约9%。从学生来看,约有7%的学生部分教科书已经丢弃,24%的学生平时在新课后很少翻阅教科书,尤其是79%的高三的学生在复习中很少利用教科书,甚至8%的高三学生根本没有教科书。教科书在部分学生心目中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二
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确实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许多同行都撰文进行了质疑和批评,不作赘述。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在国家教委和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各类各级学校已经逐步配备多媒体网络技术,许多历史教学的专业网站上有很多现成水平较高的多媒体课件可供借鉴,也有许多与历史相关的音像、图片或新闻、资料等可供参考。网络上的大量信息为同行们备课授课提供了一条捷径,推动同行们热衷于向课外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较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这样做确实符合新课程的教材观,也使得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手舞足蹈,积极参与,但往往也现出课后复习时手足无措的情形。探究这一现象,主要是课堂上大量信息是在短时间内传递给学生的,学生即使积极参与,也很难留下完整的深刻的印象,课后有一定的遗忘是必然的;其次,学生受教师影响,对教科书也不会有足够的重视,从而造成学生在复习时没有抓手,三维目标难以真正得到落实。对于这一现象,江苏省镇江一中的王生老师在《中学历史教学》(2009年第12期)中批评了“重”教科书外资源开发而“轻”教科书内资源的挖掘、利用的不良倾向[2]。
(三)大量整合读本、学习手册、知识狂背等相关资料对教科书的冲击。一些出版社看到各个版本的教材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的不便,根据新课标对各类版本教材知识点进行整合、编辑成册,交给学生狂背。这固然将各个版本教材进行了浓缩,但是这种纯粹的知识点的集合抹杀了历史学科的特点,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是不足取的。
我认为无论从教学的实效还是从新课改的精神都必须强化历史教科书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教科书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教学规律,由学科专家编写,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供学校施教使用的文本教学材料[3]。它是严格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写建议编写的,大量增加了有关文化、科技、社会史等方面的内容,突出了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的丰富性和人文色彩,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生活。对学生来说,较以往历史教科书有更强的可读性,容易被学生接受,这也是历史教科书较其他大部分学科教科书的先天优势。因此,教科书应该是历史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历史教科书人手一册,是学生最方便利用、最直接的课程资源。历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绝对不能忽视历史教科书的核心作用。
新课标各版本教科书的呈现方式注重图文并茂。以人教版教科书必修二(2007年1月版)为例,113页的正文中有140多幅图,人民版必修二(2009年6月版)也达130幅以上,这些是编写者精心选择的,对历史进行了较好的注释。这些图片增强了教科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历史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也是教师进行授课可以进行重点开发的部分,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进行必修二专题七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的授课中,教科书所提供的“1920年5月15日,列宁向开赴前线反击波兰武装干涉者的红军发表演讲”、“1920年苏俄发生的示威游行”、“实行新经济政策后,耶戈夫斯克地方的农民在踊跃交纳粮食税(1922)”、“1922年6月25日,叶卡德琳诺斯拉夫国营铁厂第一次出钢”的插图及“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工业生产情况”等图片资料较好地反映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后所实行的经济政策及效果,对教材文字内容做了最好的诠释,且浅显易懂,趣味盎然。利用这些图片即可较好地组织教学,而这些图片的利用也可以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人教版课本在必修二专题七第二节“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节中,“手持玉米的赫鲁晓夫”插图也一定会使学生较好地认识到这位鲁莽的“玉米专家”和他在农业方面进行的改革,并据此合理推断其改革的结果;人教版教科书在《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一课中的《墨梅图》中淡雅的墨梅,高雅的诗句、精致的印章和清秀绝伦的书法,使文人的个性、修养、追求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全面反映了比较抽象的文人画的特征。这些都可以收到即使再准确的语言也难以达到的良好效果。
新教科书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表现在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了许多亲自体验、思考历史的活动。如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教版新教科书中,为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每课当中都安排了“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探究学习总结”、“模块链接”、“本课要旨”等板块,在“探究学习总结”中又设置了“本课测评”与“学习延伸”,体现了学习的层次性;在每个单元都安排了“活动课”,在全书后又安排了“复习方法和技能”的“活动课”。人民版教材也在每一节设置了“学习思考”、“知识链接”、“资料卡片”、自我测评”和“材料阅读与思考”等环节。这些灵活多样的环节设置旨在进一步阐释历史概念,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并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团结协作的精神,充分利用的话对完成教学任务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
基于种种原因,教科书中所体现出来的并不一定是全面而完美的,有些地方的处理是值得商榷的,这是因为编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一样,所以这并不奇怪。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科建设本身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鉴于此,教师在重视对教科书资源开发的同时,要谨防“尽信书”似的盲目崇拜,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接受和使用新教科书。充分发扬拿来主义,明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尽可能地参照其他版本的教科书,“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江苏省历史特级教师姚焕诚老师在青年教师培训会议上就谈到了自己的经验:如果学生使用的是人民版教科书,在实际授课中就应以人民版为主,参考人教版、岳麓版教科书;如果学生使用的是人教版教科书,在实际授课中就应以人教版课本为主,参考人民版、岳麓版教科书。这种充满智慧的总结给我们开发课程资源上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当然,教科书的使用绝不能像实施新课程以前那样死抠教材中的文字,一字一句地对教科书进行解释,那样就会违背基本的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应该以历史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创造性使用教材。
(一)对于课标要求有,但教科书不全的应用其他版本教科书做适当补充。如必修一课程标准“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部分要求“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人教版没有专门部分叙述,而人民版在法德两国代议制之后作为专题总结进行了处理,使用人教版教科书的就可以人民版教科书为借鉴进行授课。
(二)对于课标要求中没有的,教科书却做了补充的,应该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让学生了解。因为学生知道得越多,他的思想和思维就越深刻。如人民版必修二第七专题第二节罗斯社新政“渡过难关”一目阅读,学生能够更充分地认识到国家干预经济手段应用的必要性和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
(三)对课标要求的外延与内涵的理解问题应和其他版本教科书相结合,合理运用。必修二的课程标准中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的要求。关于民族工业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只要是中国人办的,都是民族工业,国营民营皆是民族工业;狭义的则只指民营资本所办企业,不含国营的。人民版从狭义的民族工业即只指民营资本所办企业,不含国营的企业的认识出发,在编写教科书时只是将洋务运动作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简略提及,而人教版和岳麓版教科书则是从广义的民族工业即只要是中国人办的,都是民族工业,国营民营皆是民族工业这一认识出发,详细介绍了洋务运动。在使用人民版教科书授课时最好结合人教版进行补充。再如必修二的课程标准中有“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要求,而人教版和人民版教材都各有一节来阐释这一课程要求。人民版集中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福利制度的实施上,人教版则较为详细地列举和分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变化、福利制度的实施、第三产业的兴起及“新经济”的出现等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在利用人民版教科书授课时同样可以借鉴人教版相关知识。
(四)对教科书部分不合理内容可以进行大胆的调整或补充。每一版本的教科书的编写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大胆调整。如人民版必修三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课“材料阅读与思考”环节中引用了这样一则材料: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教科书引用这一材料以说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实施的必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缺乏足够的历史信息,效果不理想。但是如果对教科书这一材料补充部分内容,效果就会更好,即: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而况追逐于人已然之末轨者之终无成耶!……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四
总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应该正确地看待新教科书,重视新教科书,创造性地使用新教科书,在全面开发利用教科书的前提下,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其他有效的教学资源,转变师生的教与学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发展,让历史教学生动活泼地进行。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2]王生.中学历史教学.2009,(12).
[3]马执斌.树立新的历史教材观是当务之急——对蒋碧勇老师与我商榷的回应.2005,(6).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