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运行机制探讨

2011-12-31戴年红廖和平

文教资料 2011年26期
关键词:运行机制科研院所产学研

戴年红 廖和平

(湖南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走向富强的灵魂。面对产业大转移、结构大调整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的挑战,面对区域就业问题、资源和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压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和必要,区域创新体系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构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两型社会”、“和谐社会”的战略性要求,是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产学研一体化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内在联系

产学研一体化,就是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政府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集教育、科研、研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以“产”为方向,“学”为基础,“研”为纽带,发挥各自优势,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共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逐步实现科研—产品—市场—科研的良性循环的有机整体。[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都强调要把产学研一体化提升到战略性高度。我国二十多年来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经验也表明,通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的产学研联合,能有力地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加速和提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促进科技竞争力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跨越式发展,取得的经济效益已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

区域创新体系是由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中介机构、政府科技部门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2]区域创新体系强调的是区域内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以及知识、技术、制度、资金、商品和人力资源在区域内的流动和最优配置,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产生、传播和转化应用。区域创新体系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核心,而产学研结合正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和必然发展方向,是加速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产学研一体化是产学研结合的最佳模式,是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结合的必然产物,是区域创新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以区域内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中介机构、政府科技部门等的全方位合作为基础,明确产学研联合体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既有助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优化和机制健全,又有利于充分发挥产学研一体化的优势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构建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将有力地推动区域创新资源的整合、区域创新机制的完善、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之结构特征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是在政府、市场、社会中介等多重作用下由科研链和产业链交织形成并不断演进的创新系统。在这个创新系统里,科研链中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研究开发机构这三类主体是创新技术资源的源泉和基础。它们都具有经济属性和技术属性,且其属性具有不同的特点:企业在经济实力上占优势;高校在技术实力上占优势;科研机构由于承担的主要是国家、省部级的重要项目,资金有政府支持,研究的基本上是前沿问题,因此,拥有相对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维结构,至少可以从三方面去分析:一是创新行为主体结构,包括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政府、中介机构等;二是创新目标与功能要素结构,涉及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组织管理创新等;三是创新资源与环境网络结构,主要指基础设施层次网络、文化层次网络、信息层次网络和制度层次网络等。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协调,构成多个创新子系统:以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创新主体系统,以促进知识、技术转移为目标的创新中介服务系统,以制度创新和环境建设为重点的政府宏观调控系统,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社会多元化投入系统,等等。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定位于与国际大环境接轨,融会于国际分工合作,并置身于国家创新体系中;以创新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服务机构等为依托的多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联系;通过创新环境平台(体制、政策、社会、产业、市场等)、创新服务平台(孵化器、中介、金融、科技信息等)、创新投融资平台(风险投资、融资担保等)从多方位支撑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寻求整个区域创新体系的内部协调与高效运转。

三、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之运行机制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以产学研合作创新为基础的复杂系统,其运行涉及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机构等多个部门,其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是区域科技创新资源的主要载体和区域科技创新的主要承担者,政府部门是区域创新的宏观调控者,中介服务机构在区域创新过程中具有区域创新资源的催化剂功能。在区域创新过程中,各行为主体并非孤立,而是按照某种独特的机理始终相互作用,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复杂创新网络系统。[3]

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是指区域创新系统内部创新活动各主体之间及其与创新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的原理,它是区域创新体系最主要的方面,也是区域创新体系区别于其他体系的本质特点。[4]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之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创新环境建设机制、创新动力驱动机制、创新主体(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成果转化(创新功能形成)机制等。政府科技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企业、中介机构四个创新主体在国际交流、经济发展总量、国家创新体制与政策、市场环境、法律、文化、区域互动、科技设施、信息网络、物流运输、创新人才、科技服务平台等创新软硬件环境下,发挥物质装备、资金、信息、知识和人力资源等创新资源的整合作用,形成社会需求、政府引导、产学研结合三方面的创新原动力,推动知识等创新要素在整个创新链中流动。在区域创新体系的整个创新链过程中,创新动力源和创新环境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主体反映出来。就某个地区而言,如果其产学研一体化程度高,通常就可以说明该区域创新体系运转良好。而运转良好的区域创新体系可以使各创新主体受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可以将知识产品销售出去;中介服务机构可通过提供协调服务获得利益;企业可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政府可以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提升社会效益。

图1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运行机制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在运行中始终围绕产学研一体化这一主线,其运行机制最核心的部分当属创新主体(产学研)合作机制。这种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机制,强调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种中介服务机构等的全方位合作,注重“战略牵引、市场推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持续发展”的长效合作,尤其要把企业的主体作用、高等院校的生力军作用和科研机构的引领作用整合为科技创新的集成优势,实现知识资本、实物资本、货币资本、人力资本等多种形式资本的相互支撑,形成有效资本的聚集合力,打破彼此间单一投入、分散投入、孤立投入、效率低下的传统投入机制,不断为产学研一体化链条上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注入创新发展活力,进而推动整个区域创新体系的健康高效运行。

[1]王能慧.产学研一体化的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2]孙翠兰.国内外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研究述评[J].改革与开放,2010.3.

[3]周柏翔,丁永波,任春梅.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3.

[4]林迎星.区域创新优势[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运行机制科研院所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