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的探讨
2011-08-15徐言生
徐言生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系,广东 佛山 528300)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也需要高职院校加强科研工作,提高自身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但高职院校受师资、设备、资金等诸多条件的制约,在教学、科研资源分配上必然出现一些矛盾,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使两者协同发展。
一、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
对高职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普遍认识是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教学[1][2],但实际上大多数学校只认识到前者的重要性,或虽然认识到后者的作用,但始终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另外,许多学校对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教学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以教学为中心更多关注的是教学形式、教学工作量,并没有上升到关注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教学中心任务所代表的真正内涵。以科研促教学,更关注科研对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直接促进作用,没有认识到科研作为密切校企合作的纽带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作用。
要正确处理好高职院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首先应对两者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也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主要内容。要注意用科技工作的成果丰富或更新教学内容,在科技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高等学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教学作为人才培养最重要的环节,教学的主体地位毋庸置疑,但科研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它应该承担为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作用。事实上,不少高职院校教学与科研严重失衡,科研对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几乎没有起到任何促进作用,当然更谈不上科研偏离培养人才这一中心。因此,高职院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应该是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以教学为主体,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促进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教学科研协同发展的举措
通过运用学校统筹、专业组织、教师实施的方法,完全可以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从而促进两者协同发展。
1.学校统筹
高职院校应提高对科研工作的整体认识,将科研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经济发展相结合,对学校科研工作正确定位、统筹规划,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
正确定位。高职院校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因此,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应体现应用特色,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主要内容[3-4]。同时,高职院校也应承担起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也鼓励少量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统筹规划。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专业设置和科研方向地方特色明显,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进一步明确方向、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学校应以解决区域行业共性技术问题为目的,依托重点专业和行业骨干企业,在校级层面构建几个以应用研究为主的研究型团队;以重点建设专业为基础,依托部分中小型企业在校内联合成立技术中心,构建一批以技术开发为主的开发型团队;以一般专业为基础,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满足教学需要为目的,构建服务型团队。
政策保障。第一是改革教师评价考核方法,从考核教师个人到考核专业或团队整体。考核的内容既有教学的考核,也应有科研的考核,更应该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等体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的考核。第二是必须有一定的科研编制,做到指令与自愿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第三是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和教学人才脱颖而出。
2.专业组织
专业是保证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关键。专业组织工作的主要内容可以实现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的协同,科研设备与实训设备的协同。
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协同。大部分专业科研活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科研项目来源不稳定和科研人员没有编制。专业承担的课题多为企业横向课题,时间紧、经费紧,要求专业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可以随时抽出一定的师资从事科研,这就存在教学与科研在时间、师资安排上的冲突。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是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统一规划建设。从专业层面上可以考虑将专业主干课程根据学生能力培养领域分成2—3个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由3—5门课程组成,每个课程模块的教师相对固定,每位教师必须能独立承担所在课程模块的全部课程。当有科研项目时,专业可以抽出部分教师在一段时间内以科研为主,他们原来承担的教学工作由课程组的其他教师承担,整体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只是部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会适当增加。当专业科研工作比较多也比较稳定时,学校则应该给专业增加一定的教师编制。
科研设备与实训设备协同。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越来越强调生产性,在这里,生产性的概念不仅仅是生产加工,也包括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关,直接为生产实践服务的科研及技术服务。因此,在进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时,应考虑增加少量的科研设备,最好将科研功能与实训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如适当提高部分实训设备精度,就可以开展科研和技术服务,也可以通过在现有实训设备上进行改进完善以满足科研要求。同样,教师利用科研经费购置科研仪器时,也应尽可能考虑教学功能。
3.教师实施
教师是实施教学科研活动的主体。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一方面要求教师自身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求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相结合。
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首先要解决教师自身的定位问题。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有从事科研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但由于受到教师自身科研能力和科研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是以教学为主,少数以科研为主,教学科研两者兼顾的则更少。因此教师应做好自身定位,这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个人的职称和学历所决定的,它不仅受到诸多外部条件的制约,同时也必须建立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基础上。对以教学为主的教师,其参加少量科研活动的目的更多在于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自身双师素质,将团队科研活动成果应用在课程建设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个人的成果更多的体现在教学成果、教材、精品课程、教改论文等方面。对以科研为主的教师,则应通过科研活动,密切校企合作,及时了解行业技术发展动态和人才培养需求变化,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建设提供更多支撑。
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的结合,主要体现在科研内容与课程内容的结合以及科研过程与人才培养过程的结合上。高职院校承接的科研项目大多数直接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科研内容与课程内容关联度高,但课程内容是系统化知识,科研内容是综合化知识,因此需要教师对科研内容内化和再加工,将其转化为相应的课程内容。由于科研项目的项目化特征明显,科研过程很难与课程教学直接同步,因此只能是教师根据具体的科研项目情况,对科研工作进行分解,选择部分学生参与。学生参与科研过程的目的,更多的是巩固专业知识,培养系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科研过程与人才培养过程比较有效的结合方式是将科研项目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结合起来。
三、结语
高职院校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以教学为主体。在高职院校教学与科研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只有加强科研工作,通过学校统筹、专业组织、教师实施,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才能促进两者协同发展,使高职院校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1]杨东铭,勒系林.论科研工作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与原则[J].职教论坛,2004(5下):27-28.
[2]许瑞超,傅新业.科研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质量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助推器[J].成人教育,2007(5):52-53.
[3]雷建龙.高职科研工作的定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5):47.
[4]刘洪一,杨东铭.工学结合: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与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8(10):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