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污秽》中幻灭的“美国梦”*
2011-08-15贺文静
贺文静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人性的污秽》中幻灭的“美国梦”*
贺文静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主要以“美国梦”为切入点,通过社会历史批评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人性的污秽》中三个主要人物科尔曼、德芬妮和莱斯特各自追寻的美国梦,探讨导致他们梦想幻灭的社会根源。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族裔和下层阶级追寻的美国梦只是一个不可企及的神话。
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秽》;美国梦
菲利普·罗斯(1933-)是一位多产的美国犹太作家。《人性的污秽》中,罗斯以克林顿-莱温斯基的丑闻事件为背景,渗透了二战前美国种族隔离制度、60年代的越南战争和民权运动,讲述了种族逾越的非裔美国人科尔曼、移民美国的法国知识分子德芬妮和越战归来的老兵莱斯特,各自追求的美国梦:自由梦、成功梦和幸福梦。
一、追寻美国梦
(一)科尔曼的自由梦
科尔曼是一个出生于非裔家庭、肤色较浅的业余拳击手与全优学生。青年时期的四件事情逐渐引发了他对自由梦的追求。第一,当科尔曼在霍华德黑人大学与华盛顿广场被称为黑鬼时,第一次感受到作为黑人被歧视的窘境。第二,两周后科尔曼听到了在列车上担任服务生的父亲猝死的消息。这让科尔曼突然意识到父亲像铜墙铁壁一样为他抵挡了这个对黑人充满歧视的社会。为了摆脱霍华德黑人学校和华盛顿对黑人的歧视,以及与父亲相似的命运,科尔曼果断地离开学校去参军。第三,在一家白人妓院里,当科尔曼的黑人身份被识破后,遭到了殴打并被扔出妓院。第四,当相爱两年的女友得知科尔曼的黑人身份时,虽然能通过科尔曼改变已经在她脑海中形成的扭曲的黑人形象,但是她难以接受这样残酷的现实,毅然而然地离去了。当这一切以势不可挡之势向科尔曼袭来时,科尔曼渴望摆脱这个对黑人充满敌意的社会制度。他渴望摆脱作为“我们”的黑人身份,也摆脱作为“他们”的白人身份,蜕变成一个灵动的伟大先锋中最伟大的“我”。摆脱黑人肤色象征的黑人身份和地位和白人肤色象征的白人身份和地位,追求一个特立独行的自由的我。于是科尔曼凭借较浅的肤色逾越为犹太人去追求自由梦。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科尔曼以卓越的教学成就晋升为雅典娜学院的系主任,并且通过彻底的教学改革,为学术领域引进年轻的师资,推动了雅典娜学院的教学创新,也带动了封闭落后的纽瓦克地区的发展。作为德高望重的学者和院长、四个成功幸福的孩子的父亲、以及在艺术协会里艾丽斯的丈夫,科尔曼似乎实现了自己的自由梦。
(二)德芬妮的成功梦
与雅典娜学院的科尔曼不同,德芬妮是来自于法国的一位女性知识分子。在法国浓厚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在家族以及父母的影响下,她“不能造就一个法国人的成功,一个真正的成功。”因为自从十三世纪流传下来的家族理想,强调仁慈、无私、纪律,信仰,尊重——并非尊重个人,而是尊重家族传统;强调墨守成规,遵循礼教,忽视智力与创造性。在这种只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只重视服从而忽视独创性的文化背景下,德芬妮只能被塑造成一个没有个性的永远不能真正成功的人。于是德芬妮摆脱了传统家族环境的束缚,凭借巨大的勇气只身来到美国——这个充满无限机会、能实现她的雄心、冒险和荣耀的地方。她期待有朝一日衣锦还乡能听到:“她成功了。她做到了。如果她做到那件事,她就什么都能做得到。”随后德芬妮凭借其特有的学术积淀,获得了耶鲁大学的博士学位,并且被雅典娜学院聘用。她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为其赢得了学术界的荣誉,并且升为雅典娜学院的系主任。德芬你似乎凭借个人特立独行的努力实现了学术上的成功梦。
(三)莱斯特的幸福梦
与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科尔曼和德芬妮不同,莱斯特是来自于一个下层阶级的对未来充满期望的积极向上的青年。他拥有成群的朋友,拥有青年人所拥有的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希望通过个人努力建立一个自主经营的农场,并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然而,正值构建生活的美好时期,他被政府召集参加越南战争。经过艰苦的军事训练,他被送往越南战场,在这里接受战争的洗礼。当莱斯特从丛林回到文明的国度时,莱斯特仍然不乏对理想的渴望,不乏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他与福妮娅建立了一个家庭,并且经营一家牛奶厂,而且听从政府的安排担任一名公路保养工。他通过个人坚持不懈的努力追寻着年轻时的幸福梦。
二、美国梦幻灭
(一)承认与背叛的困境
突发的“幽灵”事件把科尔曼送上雅典娜黑人协会与校委会的审判席,并判以莫须有的种族主义者罪名。盛怒之下科尔曼辞职而去,妻子艾丽斯也在无休止的官司中猝死。在同事、朋友和子女疏远的同时,科尔曼与福妮娅相依为命。然而不幸的是科尔曼的犹太身份引起了莱斯特的憎恨,并被莱斯特谋杀。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作为黑人,科尔曼被扔出白人妓院;作为犹太人,科尔曼被黑人冠以种族歧视者;因为犹太人的身份科尔曼被谋杀。面对“幽灵”事件的拷问,科尔曼若承认其黑人身份,就能击败所有的虚伪的指控,同时就能避免一切的悲惨的结果。然而,如果承认其黑人身份,那么他建立在谎言基础上的生活也将土崩瓦解。科尔曼处于承认与否认黑人身份的两难境地。然而,作为一个不受任何外在制度束缚的自由的人,科尔曼没有承认黑人身份,最终对自由梦的追寻也以死亡而告终。
(二)同化与异化的矛盾
德芬妮认同美国梦的价值观,通过个人的才智和努力取得成功。凭借其法兰西文学积淀在雅典娜学院担任法国文学教授,并升为系主任。然而,她的法兰西风格却使她难以融入美国主流社会。首先,雅典娜学院的人文主义者对她的学识和号召力加以嘲笑,对其学术成功不懈一顾。“在教职员会议上他们直言不讳,你会认为他们应该那样;在课堂上他们敢于说出他们的感受,而同样你也会认为他们本该如此;结果,在他们面前她直不起腰杆。”其次,“三茅草”也因她具有的法兰西风格而对她误解、蔑视、排斥、甚至敌视。总之,她既不属于法国,也不属于美国。她生活于两者之间。既不能彻底理解美国进而融入美国社会,也不能返回法国实现她的成功梦想。介于两者之间,她是一个精神流浪者。
(三)执着与绝望的困境
莱斯特怀着幸福的梦想奔走于越南丛林与文明的美国社会。当他两次奔赴战场归来时,他接受的不是国人热烈的欢迎,不是英雄的待遇,而是国内的反战运动。他遭遇着严重的战后创伤症、国人谴责的眼神、以及政府冷淡的待遇。尽管如此,莱斯特仍然不乏对幸福的渴望,他主动接受美国政府的抚慰金和安眠药,接受越战老兵的帮助,希望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他满怀希望地与福妮娅建立家庭、经营牛奶厂,并且生养了两个孩子。然而,婚后生活因为战后创伤症的折磨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离婚后两个孩子因火灾窒息而死让莱斯特再次遭受打击。最后,当福妮娅与犹太人科尔曼的事件激怒了莱斯特,他谋杀了福妮娅和科尔曼。执着与绝望的冲突中,莱斯特的幸福梦被残酷的现实彻底击垮了。
三、美国梦幻灭的根源
(一)虚伪的“政治正确性”
美国是一个由来自世界各地移民组成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使美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二十世纪随着盎格鲁撒克逊白人主流文化的逐渐解构,处于边缘地位的美国少数族裔文化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美国提出了“政治正确性”的要求。尤其是美国白人,不能对少数族裔和地位较低的阶级使用带有歧视性的言语。在雅典娜学院,科尔曼仅仅因为“幽灵”一词而被指控为违反了“政治正确性”的种族主义者。“幽灵”被误解为对非裔美国人存在种族歧视的“黑鬼”。其实违反“政治正确性”只是一个莫须有的罪名,真正的原因在于科尔曼对于雅典娜学院进行彻底改革的过程中,侵犯了那些曾经对雅典娜学院有过贡献的年老学者们的利益,并且在聘用年轻学者之后仍然使用过于严格的管理模式,这一切都在无形中为他树立了劲敌。同时,作为系主任的德芬妮也因为科尔曼的傲慢冷漠,以及教学方法上发生争吵而对科尔曼心存芥蒂。被科尔曼录用的黑人教师赫伯特在强大的反对势力面前也不能与科尔曼站在一起为科尔曼辩驳。事实上,科尔曼并非违反了“政治正确性”的种族主义者。这只是反对者们迫害科尔曼的一个虚伪的幌子。
(二)清教传统的迫害精神
清教是源于欧洲宗教改革而产生的新教中的一种。作为反对英国国教中天主教成份的清教徒抵达美洲新大陆,在这里建立了清教传统。清教传统相信所有的人生来有罪,只有通过严格地遵守清教教规,才能获得救赎。位于新英格兰的雅典娜学院是美国社会的缩影。在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性丑闻发生时,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净化热。同样当科尔曼与福妮娅发生性行为时,德芬妮作为正义的代表对其进行虚伪的诽谤和迫害。在将科尔曼批判为种族主义者的同时,她将自己美化为正义的化身。其实德芬妮对其它少数族裔也存在严重的歧视。在将科尔曼逐步击垮的过程中,她逐渐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柱,而且人性中邪恶的势力逐渐暴露无遗,成功梦也逐渐毁灭。
(三)越战的战争创伤
越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最久,死伤最多,最失败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不仅粉碎美国永远胜利的神话,也造成了越战后一代人的精神创伤,毁灭了他们的美国梦。与前两次世界大战不同,战场归来的士兵们能够得到政府的各种补贴和各种学习机会,为他们在战后的生活创造一定的条件。越战老兵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远远低于前两次世界大战的士兵。他们一方面经受着战争创伤恶魔般的折磨,难以适应现实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婚姻破裂、家庭瓦解,成为酒徒和战争的牺牲品。总之,越战老兵在绝望与希望之间坚持的幸福梦在现实面前逐渐瓦解,沦为社会的弃儿。
四、结语
美国梦,作为美国理想和美国神话,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占美国主流社会的白人盎格鲁撒克逊的美国梦。对于少数族裔和下层阶级而言,美国梦只是一个不可企及的神话。因为平等与歧视之间的悖论、民主与专制之间的矛盾使美国不再是一个希望之乡,而是一个幻灭之地。他们美国梦悲剧是时代悲剧和社会悲剧。
[1]Halio,Jay L,Ben Siegel.Turning Up the Flame:Philip Roth’s Later Novels[M].Newark:University of Delaware Press,2005.
[2]Hochschild,Jennifer L.Facing up to the American Dream:Race,Class,and the Soulofthe Nation[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
[3]Roth,Philip.The Human Stain[M].London:Vintage,2001.
[4]Wald,Gayle.Crossing the Line:Racial Passing in Twentieth-Century U.S.Literature[M].Durham N.C.:Duke University Press,2000.
[5]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秽[M].刘珠环,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2010-11-23
贺文静(1985-),女,甘肃庆阳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