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近代报刊与皖南皖北地域整合—— 以1904 – 1911年为时限

2011-08-15

关键词:皖北皖南白话

王 萍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

安徽近代报刊与皖南皖北地域整合
—— 以1904 – 1911年为时限

王 萍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

安徽近代报刊肇始于清末维新运动,发展壮大于辛亥革命前后.安徽近代报刊折射出皖南、皖北各自不同的自然风物与人文风俗.安徽近代报刊在呈现皖南、皖北地域空间差异的同时,适应民族主义整合社会以应对危机的紧迫需求,又对皖南、皖北地域空间的整合多有关注,这体现在:“我们安徽人”的叙事口吻、关于安徽昔日辉煌历史的描述及关于安徽行省的空间定位三方面.由此,安徽近代报刊为近代安徽民众构建了对于安徽地域空间的自我认同.

安徽近代报刊;皖南;皖北;历史记忆;地域整合

安徽近代报刊肇始于清末,发展壮大于辛亥革命前后,较京、沪及沿海省份晚.安徽近代报刊的发展与其地域空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近代安徽地处华东腹地,“沿江通海,承东启西,连南接北”[1],可谓地域多元,兼具南北色彩.以长江为界,安徽则有皖南与皖北之分.梁启超在论及清代安徽学风时曾写道:“皖北与皖南风气固殊焉.皖北沿淮一带……自昔惟产英雄,不产学者,故无得而称焉.皖北沿江一带,今安庆道,旧安庆、庐、和、六安诸州府,交通四达,多才华之士,其学以文史鸣.皖南——今芜湖道、旧徽、池、宁国、广德、太平诸州府,群山所环,民风朴淳而廉劲.”[2]皖南皖北的地域差异在安徽近代报刊中多有呈现,亦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报刊的地域特色.与此同时,报刊塑造的文化地理空间又对皖南皖北空间整合及安徽行省形象的建构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学界对于安徽近代报刊多有研究[3-4],但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报刊的内容展现,对于安徽近代报刊与安徽地域空间之间互动之研究则付诸阙如.鉴于此,本文着重探讨这一时期安徽近代报刊与安徽地域空间整合之间的关联,以期展现安徽近代报刊在皖南皖北地域整合中所担当的重要角色.

1 安徽地域空间与其近代报刊的兴起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社会状况使得晚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1876年9月,英国公使威妥玛与李鸿章签订《烟台条约》,增开安徽芜湖为通商口岸,安庆、大通等地准许外国轮船停靠.近代芜湖开埠,使得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开始向安徽渗透.作为长江重镇的芜湖也因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开安徽风气之先.安徽近代报业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首先在芜湖出现.1898年,《皖报》在素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之称的芜湖诞生.该报由当地士绅汪熔创办,以《湘报》为样板,是维新运动期间安徽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报刊.

继《皖报》后,各种报刊开始在省城安庆和经济中心芜湖出现.从已有的记载来看,1898年到 1904年期间创办的报刊主要有民间创办的《皖报》、《白话报》及官方创办的《阁钞汇编》等.这一时段出现的报刊较为零散,其影响力相对较小.1904年3月,陈独秀等在安庆创办《安徽俗话报》,该报以开通民智为宗旨,自称“为海内各白话(报)之冠”①佚名. 本社广告[N]. 安徽俗话报, 第12期. 甲辰八月初一.,影响甚大.1904 – 1911年,安徽近代报刊不断涌现且较为集中,为安徽近代报刊和地域空间的互动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故本文选取这一时段安徽出现的近代报刊作为研究对象.这一时段出现的安徽近代报刊在种类、数量上都有一定的发展,其中也不乏具有全国影响者.这些近代报刊对我们窥探安徽早期新闻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关于这一时段安徽近代报刊的发展状况,安徽近代史及地方志中多有涉及,本文无意对它们做一一描述,在此只粗浅地对1904 – 1911年清末安徽报刊的发展状况做一个简单的勾勒.

从种类上看,这一时期出现的报刊可以分为官办报刊、民办报刊及党办报刊三类.从安徽近代报刊的地理分布上看,这批报刊主要集中于皖北沿江安庆和皖南芜湖两地.皖北安庆报刊发展相对较晚,所办报刊多为严肃的政治报刊,如《阁钞汇编》、《安徽官报》和《安徽学务杂志》等都具有极强的官方色彩.此外,安徽近代主要革命报刊都在安庆创办,如《安徽白话报》、《安徽通俗公报》和《青年军报》等.这与近代安庆作为安徽政治中心所形成的特殊文化空间是分不开的.近代芜湖作为长江巨埠,素有全国米市之称.芜湖开埠后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其成为近代安徽的经济中心.与安庆报刊不同,近代芜湖报刊多为商业性和消闲性报刊.除《皖江日报》外,《鸠江日报》、《商务日报》等都是芜湖知名的商业性报纸.报刊创办人谭明卿、齐月溪和张九皋等都曾参加芜湖的商业活动.《风月谭》作为芜湖知名的消闲性小报,评花谈戏自与旧式文人才子附庸风雅以及妓院、茶楼和烟馆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 安徽近代报刊与皖南皖北地域景观

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与地域空间的互动类似于演员与舞台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特定的地域空间为媒介的发展提供了特定的舞台,舞台的大小与位置往往制约着媒介演绎历史舞剧的类型.另一方面,当媒介从各种视角去展现地域空间时,亦会比较准确地折射出不同的地域景观主要特征.皖南、皖北的地域差异使得安徽近代报刊主要集中于皖南的芜湖和省城安庆,皖北报刊出现较晚.安徽近代报刊极为关注安徽地方事务,对安徽近代政治、学务、军事和矿源等多有报道,对沟通皖南、皖北信息起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这批行省报刊中多有对皖南、皖北地理风貌、风土人情的展现,而这些内容对于近代安徽民众认识安徽有着深刻的影响.

近代安徽信息非常闭塞,“皖南皖北老山里头,离上海又远,各种报都看不着,别说是做生意的,做手艺的,就是顶呱呱读书的秀才也是一年三百六十天坐在家里,没有报看,好像睡在鼓里一般.”②佚名. 开办安徽俗话报的缘故[N]. 安徽俗话报, 第1期. 光绪三十年七月初十日.为开通安徽本省风气,1904年3月,《安徽俗话报》在芜湖创刊.该报是陈独秀、房秩五、吴守一等创办的同人刊物,“用顶浅俗的话说告诉我们安徽人,教大家好通达学问、明白时事.”③佚名. 安徽俗话报的章程[N]. 安徽俗话报, 第1期. 光绪三十年二月初十日.自第3期起,《安徽俗话报》开办地理专栏.事实上,该报第1期所登章程就已经对这一地理专栏的内容作出了界定,称:“凡是本省的外省的本国的外国的山川城镇风俗物产都要样样写出,但不是什么看坟山谋风水的地理.”①佚名. 开办安徽俗话报的缘故[N]. 安徽俗话报, 第1期. 光绪三十年二月初十日.第4期刊登的《安徽地理说略》一文则对皖南、皖北的地理风貌做了较为系统的介绍:皖南山多水少,盛产茶叶、水果等山产,大米等粮食作物较为充足.皖北处于淮北平原,小麦、花生、芝麻和鸦片为其主要产物,其中阜阳则“多栽种鸦片烟,不知蚕桑为何事”②佚名. 县官兴利[N]. 安徽俗话报, 第4期. 光绪三十年四月十五日..

地域景观不仅仅包括自然风物,人文风俗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就近代安徽地势而言,“南路界邻浙江、江西诸省,山深菁密,土客杂居,又扼长江入皖要冲.所驻之芜湖,华洋互市,交涉频繁,实徽宁池太广道主之.北路与河南、山东、江苏诸省壤地相接,民风强悍,素称难治,实凤颍六泗道主之.”[5]《安徽白话报》创刊第一期即刊登有署名“天廖生”的《敬告安徽人》一文,该文用极浅的白话演说安徽历史、风俗和地理,“好叫我们同乡父老们,子弟们,姊妹们,大家晓得安徽同中国的关系,同心合意把个黑暗的安徽变做光明的安徽,把个闭塞的安徽变做极开通的安徽,把中国做个全球的第一国,把安徽又做个中国的第一省.”③天廖生. 敬告安徽人[N]. 安徽白话报, 第1期. 清光绪三四年戊申九月上旬. 第1页.在叙说安徽地理时,该文认为“安徽的民情土俗,以及河流山脉,向来有南北之分,皖北多旷野,皖南多高山,因为限于地理,不能不终岁劳动,在家种茶打猎的也有,散居各省出外作商的也有,所以重实业,所以安徽人的特质一是尚朴,二是好义,三是贵勤.”④天廖生. 敬告安徽人[N]. 安徽白话报, 第1期. 清光绪三四年戊申九月上旬. 第2页.就皖南皖北的文化差异而言,“皖南地方,一是专出经学家,如休宁戴震、婺源江永,专以朴学为主,不尚华词……二是专出实业家,现在东南各省,无论何处商业场中没有一处没得安徽人……皖北专出拳棒家.”⑤

此外,皖南皖北地域差异亦体现在安徽近代报刊对于本省新闻的报道中.以《安徽俗话报》为例,该报对安徽各地新闻多有报道.在“本省新闻”专栏中,该报对皖南地区颇为关注,这与安庆作为省城以及芜湖作为安徽通商口岸所产生的信息需求密不可分.从新闻题材上看,皖南地区新闻多为政治、军事、经济、实业和教育等题材;相比之下,皖北地区新闻则集中在土匪、内乱、驻防、滋事、杀人、盗贼和抢劫等社会治安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印证了晚清安徽巡抚冯煦所说的“民风强悍、素称难治”[5].由此可见,在媒介的镜像中,皖南皖北呈现出一派南北迥异的景观.安徽近代报刊中皖南、皖北地域景观的呈现在一定程度上沟通了南北信息,亦对近代安徽民众认识省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安徽近代报刊的历史记忆功能与安徽地域空间想象的构建

大众媒介对于构筑新地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即媒介对于我们想象时间和空间的方式具有影响.”[6]173人们对于特定地域的感受可分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时间维度的感受往往形成关于特定地域的历史记忆,空间维度的感受则汇聚成人们的地域认同.近代安徽地域兼具南北特色,皖南皖北差异鲜明.就政治空间而言,清末安徽在行省政制设计上设立皖南道与皖北道,分别管辖皖南、皖北地方事务.晚清社会急剧动荡,民族危机逐渐加深,近代安徽南北分峙的地域特征显然与民族主义整合社会以应对危机的紧迫需求相矛盾.因而,安徽近代报刊作为反映地域景观的载体,在展现皖南、皖北地域景观的同时,又对安徽地域空间的整合多有关注,从时空维度上为近代安徽民众营造了关于安徽乡土地理的想象.在时间层面上,这种乡土地理想象汇聚成皖南、皖北安徽人关于昔日辉煌的共同记忆;在空间上层面上,这种乡土地理想象则界定了安徽本省与他省的界限,进而为近代安徽民众构建了对于安徽地域空间的自我认同.

3.1 “我们安徽人”的叙事口吻

安徽近代报刊多以开通风气、启发民智为宗旨,具有浓厚的乡土色彩.在本省事务的报道中,安徽近代报刊常用“我们安徽人”的叙事口吻,试图为受众建构“我们安徽人”的身份认同.《安徽白话报》第一期上刊登有署名“无生生”的小说《重阳登高》.文章通过志士与学生的对话评说当下时局以及安徽社会的黑暗,其中多有对于《安徽白话报》自身的宣传①无生生. 重阳登高[N]. 安徽白话报, 第1期. 清光绪三四年戊申九月上旬.:

“时局已经坏到这等地位,我和你都是安徽人的一分子……须得想个挽救的方法才好……我以为中国的毛病,全由于人民没有普通的知识,本省的人不晓得本省的危迫的情形……我想下手的第一着,除了叫人看报,再也没有高的法想……我昨日听见一个朋友说,旅居上海的安徽人中有几个热心的,现在办了一个安徽白话报,明日就要出版.据说该报的内容丰富得很,全是白话的体裁,还有各种科学.所请的主笔都是海内文坛数一数二的健将.这不是开通风气,输入知识的一个机关么?我想这个报既已开办,是人人都有赞成的责任.况且我和你又是安徽人,既不能独立办报,何不竭力去赞助他把这个机关弄好呢?”

通过小说这种通俗易懂的体裁劝说安徽人读报,可见《安徽白话报》对自身宣传的注重.此外,报刊采用的“我们安徽人”这一叙事口吻亦无疑拉近了读者之间以及与读者报刊之间的距离.

3.2 昔日辉煌的追溯——关于安徽历史的描述

历史记忆的唤起往往通过对往昔辉煌历史的追溯来完成.安徽近代报刊在描述安徽历史时,对安徽历史名人多有涉及.《安徽俗话报》中就曾经设立“安徽名人传”一栏,所列安徽名人有“老子”、“花木兰”和“朱元璋”等.提到“朱元璋”时,该报将其与晚清中国日益衰退的国势联系起来,说道②佚名. 朱元璋传[N]. 安徽俗话报, 第17期. 甲辰十一月朔日.:

自从我们中国和外国交通以来,外国的人看见我们中国不能独立自强,就都笑我们中国人是奴隶性质的人种,没有像他们国中的那华盛顿、马志尼一般英雄.哎!我们中国人当真没有像他们那样的英雄么?不过现在我们中国人却不像从前的人争气罢了去,偶尔且说一个五百年前的英雄,给诸位听听,你道这位英雄是谁呢?就是我们安徽省泗州钟离的人,姓朱名元璋.

由此可见其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安徽白话报》在诉说安徽的历史时更是将安徽的历史追溯到黄帝同时期的拒神氏③佚名. 敬告安徽人[N]. 安徽白话报, 第1期. 清光绪三四年戊申九月上旬.:

先说安徽的历史.在开天辟地的时候,有个神人名字叫做拒神氏,和黄帝同出长淮,这便是安徽人入中国之始.到了禹王做皇帝,会诸侯于涂山,这涂山便是现在的怀远县.这件事算是我们安徽在中国第一件有名的历史.

此外,该报还认为安徽的兴衰对于中国的兴衰有着重要的影响③:

春秋时,皖北一带变成吴楚竞争的大战场,当日所争的地方便是现在的颖、亳、寿诸县.当时顶有名的人物,如老子、孙叔敖、甘茂,通通是安徽人.后首刘邦东伐项羽,这淮水流域成了楚汉两国打仗顶要紧的地方.照这样看来,我们安徽不但在于今日算是重镇,就是上古的时候也算是个要区.我们常说东南的盛衰,都跟着安徽的盛衰走……

照这样看来,安徽对于中国关系越重大,我们安徽人对于中国人的责任也就越吃紧了.

可见,安徽近代报刊在追溯往昔安徽历史时,带有强烈的行省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对于安徽人历史记忆的重塑起着重要的作用.

3.3 行省、国家与世界——对于安徽行省空间定位

近代中国民族危机逐渐加深,启迪民众认识本省进而了解国家和社会成为行省报刊的主要任务.安徽近代报刊一方面将安徽地域空间分作皖南、皖北两个部分,另一方面又将安徽置于全国甚至整个世界的视野下进行考察.《安徽俗话报》在描述安徽地理时,往往将其置于行省、国家、世界和宇宙系统中进行考察①佚名. 安徽地理说略[N]. 安徽俗话报, 第16期. 甲辰十月十五.:

我们安徽省的位置……就是太阳系有八大游星,而地球居其一.地球有五大洲,而亚细亚居其一.亚细亚洲有十余国,而中国居其一.中国大别为六部,而中国本部居其一.中国本部有十八省,而安徽居其一.

足见该报对于晚清民众“家”、“国”和“世界”观念的启蒙.此外,安徽近代报刊在报道地方事务时,亦多将安徽与外省相比较.随着清末新政的实施,各省新政人才紧缺,遂在清末出现了官派学生留洋的热潮.安徽作为内陆省份,风气较京沪、沿海甚为闭塞,其新政实施的力度自不比前两者.就出洋留学而言,“现在各省出洋留学的人无论官费自费,就在日本而论,已有二千多人.但是我们安徽人甚少,计算总数不过五十人,比较别省实系有愧.恐怕将来安徽省无论学堂实业均无人能办,那就更比不上别省了.”②佚名. 安徽公费的留学生[N]. 安徽俗话报, 第12期. 甲辰八月初一.《安徽俗话报》对本省前途的担忧可见一斑.从开办实业来看,清末安徽作为矿产资源大省,其煤矿多为外国人所占据.随着各地收回利权的呼声日益高涨,安徽矿务的讨论遂成为安徽近代报刊关注的焦点.在论述收回矿利的方法时,安徽近代报刊多参照外省办法解决本省问题.《安徽俗话报》就曾在《论安徽的矿务》一文中说道:“现在湖南全省的矿山都归湖南矿务公司开办,没有丝毫权利在洋人手里了.我们安徽省要想挽回这十五州县的矿事也只有照湖南这样办法最好.”③佚名. 论安徽的矿务[N]. 安徽俗话报, 第2期. 光绪三十年三月十五日.可见近代湖南对安徽的影响.

戴维·莫利等认为:“集体认同是建立在记忆的过程之上的,从而特定集团通过对共同历史的记忆来认识自我.”[6]61从某种意义上说,安徽近代报刊通过对安徽历史的追溯为安徽民众重塑了往昔的历史记忆,这种历史记忆是安徽地域空间纵向的时间积累.此外,报刊关于安徽行省空间的定位,亦对安徽民众了解安徽乃至整个国家有着深刻的意义.时间上的积累与空间上的比较共同构建起了近代安徽人的地域身份认同.

4 结 语

安徽地域空间兼具南北特色,皖南民风淳朴、盛产才子;皖北则民风强悍、多出英雄.作为特定地域空间的产物,安徽近代报刊对皖南、皖北的地域差异多有呈现.虽然报刊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民众对于皖南、皖北的刻板印象,但作为清末新政与启蒙思潮的产物,安徽近代报刊多以开通风气、启迪民智为宗旨,在与地域空间的互动中担当极其复杂的角色.报刊一方面通过皖南、皖北地域景观的呈现启发民众认识安徽,进而了解民族与国家;另一方面又通过对安徽昔日辉煌历史的追忆及安徽地域空间的定位,不断塑造皖南人与皖北人的共同记忆和安徽身份认同.正是这种地域身份认同将皖南、皖北地域空间整合起来,最终构建起安徽民众关于安徽地域空间的乡土想象.

[1]杨杰, 吴克明. 安徽形象评价及对策分析[J]. 社会科学家, 2006, (5): 148-151.

[2]梁启超. 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C]//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安徽省志: 附录. 北京: 方志出版社. 1998: 394.

[3]蒋含平. 安徽近代第一次报刊热潮探源[J]. 新闻大学. 1997, (1): 59-62.

[4]孙杰. 白话报与近代白话文运动: 从《安徽俗话报》考察白话报对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影响[D]. 合肥: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007: 1-54.

[5]冯煦, 陈师礼. 皖政辑要[M]. 合肥: 黄山书社, 2005: 66.

[6][英]戴维·莫利, 凯文·罗宾斯. 认同的空间: 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M]. 司艳, 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Study on Anhui Modern Newspapers and Integration of Southern and Northern Anhui Province—— Druing the Period from 1904 to 1911

WANG Ping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Anhui University, Hefei, China 230039)

Anhui modern newspapers originated from the Reform Movement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flourished around the 1911 Revolution. Different natural scenes and humanities and traditions were the main reporting materials of Anhui modern newspapers. While focusing on spa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Anhui, Anhui modern newspapers also focu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Anhui to meet nationalists’ pressing need of integrating society to facing crisis, which was reflected in the narrative tone of “We Anhui People”, the description on the glory of Anhui’s history and the spatial positioning of Anhui province. Thus, Anhui modern newspapers gradually constructed a self-recognition of integrated Anhui province identity for modern Anhui people.

Anhui Modern Newspaper; Southern Anhui; Northern Anhui; Memory of History; Regional Integration

(编辑:朱青海)

K257.9

A

1674-3563(2011)04-0055-06

10.3875/j.issn.1674-3563.2011.04.010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2010-12-02

安徽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研究项目(yfc090146)

王萍(1988– ),女,安徽潜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近现代文化史

猜你喜欢

皖北皖南白话
摄影·美好安徽
《皖南的秋天》《余晖》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白话寄生虫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Kiss and Ride
《皖南印象》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