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渗透教育的原则及影响

2011-08-15吴千里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灌输教者道德

吴千里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江苏泰州 225300)

论渗透教育的原则及影响

吴千里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江苏泰州 225300)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渗透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章就渗透教育的概念、原则入手,论述了渗透教育的作用与地位,强调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全面开展渗透教育工作。

渗透教育;概念;原则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主要通过开设思想政治课程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强调正面灌输和“两课”教学的主阵地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深刻变化,学生更多地开始思考社会现实,在各种思潮和不良社会现象的冲击下,学生对正面灌输产生了怀疑和抵触。在思考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过程中,渗透教育逐渐被大家所认识,很多学者把渗透教育看做是弥补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正面灌输不足的一剂良药,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 对渗透教育概念的认识

渗透教育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杜威提出了“同时学习”或“伴随学习”的概念,主张取消德育课程,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在学习的同时获取伦理经验,在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道德修养。杜威的理论得到了一大批学者的追捧,特别是二战后西方在这一领域中普遍强调以个体为中心的参与式和体验式道德教育,反对道德灌输。

渗透教育作为与正面灌输对应的一种教育方式,强调教育活动的间接性,学生接受的无意识性,德性养成的自然性、持续性。“所谓渗透性,是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面灌输而言的,是指结合教学、管理等业务工作一道进行并贯穿和渗透其中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途径和原则。[1]”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教育不应仅限于课堂教学,而应体现在高校的方方面面;作为与正面灌输相对应的教育方式,渗透教育强调教育过程的“隐蔽性”,有的学者把这种教育方法称之为“暗示法”,也有的学者把渗透教育定性为“隐性教育”,周宏和高长梅在《21世纪教育新概念全书》里指出:“渗透性教育是通过各学科的正常教学以及各学科的课外活动的途径进行德育渗透的一种教育。它是隐性的,是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教育的。[2]”

2 渗透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2.1 主体性原则

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皮亚杰认为,发展是受教育者在与其受教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建构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知识结构的发展和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实现的,同化是指当受教育者面对一个新的知识内容或结构时,主动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把新的知识整合、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顺应是指当个体不能将新的知识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时,就要改变自身的知识结构,满足知识发展的需要。后来布鲁纳在将这一理论应用到美国的学校课程改革中时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主动的探究者,学生的内在动机和积极性是影响教育成效的主要因素。

渗透教育强调道德教育的间接性,主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进行自我体验、自我升华,如何让学生的“同化”和“顺应”取得良好的实效,就必须强化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改变其在道德灌输中的主角地位,从大方向、宏观上把握教育的进程。道德渗透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始终积极参与的过程,从情感体验到理性思考,从价值判断到道德升华,必须始终坚持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法学教育过程中采用角色化教学,在生动的案例教学的同时,进行模拟教学。老师提供素材,由学生去进行设计,创设法律实务情境并分担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在这样的自我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刻地体验到作为法律人应有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要求,这样的体验式教学对于学生的成人成才而言无疑具有更深刻的影响。

2.2 实践性原则

中国历史传统重视道德修养,强调慎独和践履,先贤们历来强调知行合一。《荀子·儒效》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学习可以有很多途径,但惟有在“知”后付诸于“行”才算是学习的至高境界;朱熹有言:“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有内在优良品质和外在德行的人。个体的道德发展首先是道德知识的内化,内化于心才能外显于行。道德的内化离不开道德实践,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通过教育并加以道德践履才能形成和巩固。在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渗透教育,强化渗透教育的效果。实践教育活动能够更好地对受教者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和内容寓于实践活动之中,让受教者在社会实践中受到教育,接受道德熏陶。例如,开展学习先进典型活动、参观革命老区,参与教学改革、创业实践、三下乡、志愿者活动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仅能激发受教者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受教者结合思想道德知识思考社会问题,从而巩固道德认知。这些实践性的教育活动,教师是无须进行过多工作的,受教者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教育,包括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过的渗透教育的内容也得到了巩固,培育内在品性和外在行为达到一致的个体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

2.3 全面性原则

渗透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正如前文所言,渗透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是体现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专业课程教学要进行渗透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也要深入开展;不仅仅人文学科可以进行渗透教育,理工类学科同样可以;不仅仅要重视实际学习生活中的渗透教育,网络等媒介的渗透教育、人际交往的渗透教育也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应将渗透教育视为一个系统、一个完整的体系加以研究,必须用全局性的思维科学开展渗透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渗透教育活动应重视课堂内和课堂外两个领域,在课堂内应该挖掘各门学科隐含的可以加以利用的渗透教育因素,加强德育隐性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工作,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德育渗透工作,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不仅要让受教者学到专业知识,更应该使受教者从专业教学中得到其职业领域内应有的品质和道德要求。虽然学科分类不同,但每一门学科都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应引导受教者从社会学、伦理学等角度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探究本学科的历史传统,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谈论其面对的道德伦理问题。

个体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荀子曰:“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可低估,马克思有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因此,必须重视课堂外的渗透教育工作。搞好课堂外渗透教育工作就是要求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从校园生活环境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校风学风建设、网络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入手,构建德育渗透环境,营造良好的渗透教育氛围。

2.4 互补性原则

作为与正面灌输对应的一个概念,渗透教育在世界各地都得到了实践,在对待渗透教育和正面灌输的关系问题上,必须界定清楚。西方有一段时间完全否定了正面灌输,单纯强调渗透教育的主体地位,结果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我国长期施行的各年龄段不间断的正面灌输教育实践表明,正面灌输是必要的,而且是卓有成效的。我国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大学都开设有不同的思想政治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和讲授,对于引领青少年正确的政治社会发展导向,强化受教者的道德认知而言,其作用是不可取代的。美国在经历单纯渗透教育的阵痛后,重新设置了德育课程,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品格教育”运动,并在90年代占据了美国社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作为弥补正面灌输不足、促进学生成人成才的有效工具,渗透教育在其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度的掌握。强调全方位渗透教育并不是主张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位于渗透教育,专业学科教育的主要目的仍然是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主旨仍然是丰富学生生活、服务社会、锻炼能力。在坚持渗透教育理念的同时,须注意不能主次不分,地位颠倒,这与其内涵相违背,不仅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德性养成和职业发展。

3 渗透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

渗透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应处于何种地位,是否可以取代传统的正面灌输教育?在这个问题上,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在时代发展特点和中国具体国情的大背景下,我们不能简单地、抽象地去判断两种教育方式的优劣长短,更不能强调全面推行渗透教育,而忽视正面灌输的重大影响。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所言:灌输式未必不好,启发式未必全好。我们应在坚持和发挥正面灌输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发挥渗透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积极影响。

第一,从德育教学效果来看,渗透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渗透教育因其教育方式的隐秘性,内容的生动性、关联性,侧重于学生的主体体验,避免了正面灌输中常见的空洞说教,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接受意识,在道德践履和社会体验中,学生能够更主动地进行道德思考、鉴别和强化,从而大大提高了实效性,有助于教育的目标。

第二,从校园管理和建设来看,渗透教育有利于提高管理质量,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校风、学风、教风建设。渗透教育比较关注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强调全员教育,全方位渗透,发挥渗透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完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三风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师德建设,这样才能发挥渗透教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第三,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来看,渗透教育有利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建立。毛泽东在谈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曾经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共产党应该管,共青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老师更应该管。”[3]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被视为仅属于思想政治教师和学工人员的工作,往往被置于专业课程和各项工作之外,强调所谓的“专职性”,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层次单薄,辐射范围窄小。渗透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整个校园就是一个教育大环境,每一个个体都是教育的主体,每一个工作环节都是教育因素,全面育人、全员育人,从而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1]刘德仿等.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0,(10):49.

[2]周宏,高长梅.21世纪教育新概念全书[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Principlesof Penetrative Education

WU Qian-li
(TaizhouPolytechnicCollege,TaizhouJiangsu225300,China)

As an importantw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enetrative education ismore and more valued by people. Thisarticle isnotonly discussed the conceptand principlesof penetrative education,butalso the function and position of it.In order to carry out penetrative education comprehensively,The article especially emphasizes strengthen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penetrativeeducation;concept;principles

G642

B

1671-0142(2011)03-0019-03

吴千里(1978-),男,江苏泰兴人,讲师.

(责任编辑 施 翔)

猜你喜欢

灌输教者道德
论恩格斯灌输思想的理论特色与当代价值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新课程背景下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气氛的基本策略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