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石文化初探
2011-08-15陈辉
陈 辉
(台州学院 艺术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温岭石文化初探
陈 辉
(台州学院 艺术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温岭石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底蕴,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造就了温岭石文化的丰富内涵。石夫人峰是温岭石文化的象征;钟灵毓秀的方山孕育了王居安、谢铎和赵大佑等历史名人;长屿硐天集中展现了1500年来人工采石留下的石文化遗址;石塘渔村保留着独特的石屋建筑群……在不同的时代,勤劳聪慧的温岭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石遗迹、石工艺和石景观,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石文物、石民居、石建筑、石器具、石风俗。
温岭;石文化;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一座城市的人文历史、人文风貌、人文地理、人文环境、人文气质、人文素养、人文活力,汇聚成一座城市的人文品质、人文精神。[1]温岭是中国大陆新世纪阳光首照地,地处浙江东南沿海,长三角地区的南翼,东濒东海,南连玉环,西邻乐清湾,北接台州市区,是一座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的滨海城市。石文化是温岭的一张城市名片。温岭石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底蕴,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造就了温岭石文化的丰富内涵。温岭的自然景观如石夫人峰、方山胜景、长屿硐天、石塘渔村都与石有关。温岭的历史名人也与石结缘,如戴复古号石屏,王居安号方岩,谢铎号方石,赵大佑号方崖。温岭石文化源远流长,长屿硐天集中展现了1500年来人工采石留下的石文化遗址;新千年中国大陆第一缕阳光首照地石塘,则保留着独特的石屋建筑群;在不同的时代,勤劳聪慧的温岭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石遗迹、石工艺和石景观,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石文物、石民居、石建筑、石器具、石风俗。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阐述温岭石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发展前景。
一、地理环境与自然景观
温岭地处浙江东南沿海,温黄平原之南隅,全市陆域面积920平方公里,岛屿面积14.72平方公里,滩涂面积155平方公里。陆域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和西南向东渐倾,西部和西南部为海拔100-250米的低山丘陵,北部、中部和东部为平原,以太湖山主峰734米为最高山,系北雁荡山余脉。[2]温岭境内的自然景观主要有石夫人峰、大溪方山、长屿硐天、石塘风情。
石夫人峰位于温岭城东的五龙山上,是温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之一。峰以形名,风鬟雾鬓,延颈削肩,酷肖美人。远看峰石挺拔,孤峙无凭,形态俏丽俊美;近看石骨显露,跌宕多姿,曲线明暗有序。若遇云遮雾绕,峰石姿影婆娑,倍增秀色。旭日东升,霞光初照时,又恰似美女在一片轻纱中显现出清丽的容颜。
《嘉靖太平县志·地舆上》引《临海记》云:“昔人渔于海滨不返,其妻携七子登此山望焉,感而成石,下有石人七躯,即其子。”[3]关于石夫人峰,民间又有一美丽的传说:渔村寡妇为争取婚姻自由,私嫁黄岩石陀人,夜行至此,忽闻鸡鸣,以为天将明,难至黄岩,遂僵然成石,屹立在五龙山上,与黄岩澄江边的石陀人峰遥遥相对。这一传说被收录在第四批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项目中。南宋诗人詹会龙在其《咏石夫人》一诗中这样写道:“巍巍独立向江滨,四畔无人水作邻。绿鬓懒梳千载髻,朱颜不改万年春。雪为腻粉凭风敷,霞作胭脂仗日匀。莫道前面无宝镜,一轮明月照夫人。”石夫人峰可谓大自然神奇造化的杰作,是温岭石文化的象征。
有“空中花园”之称的大溪方山是典型的流纹岩平台地貌,山顶古熔岩坚硬如台,四周被陡崖围环,远观山体雄伟,如桌如台,千仞绝壁,奇峰罗列,山顶坦荡开阔。由于自然风化,在平台上形成了各种缓丘、凹地、浅潭。有专家指出,方山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大的火山平台。它与丹霞地貌惊人地相似,也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但其岩壁以棱角鲜明区别于后者的圆滑。方山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千百年来,钟灵毓秀的方山孕育了王居安、谢铎和赵大佑等历史名人,王羲之、徐霞客等名士都曾游历过此地,并留有优美的诗文。
如果说,方山和石夫人峰是上帝赐予温岭的天然杰作,那么,长屿硐天则是千百年来人工开采石板凿出来的石窟景观。硐天风光独特,依势取石留下的石硐形态自然,或如古钟、或如覆锅、或如桶壁、或如巨兽,千姿百态。其硐有的孤立,有的串连,有的环生相叠,有的几硐并峙,深幽曲折,雄伟险奇。硐内凝灰岩削壁成廊,天窗顶空,石架悬桥,层叠有致,变幻莫测,宛若岩石的迷宫。“虽由人作,宛若天成”。充分体现了温岭人民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巧夺天工的创造力,是最经典的石文化。[4]
石塘以其融合了天工之巧和人工之妙的秀丽景色吸引着中外游客,石塘镇内群山起伏,因地处沿海,风雨侵袭,土壤流失,群山悉由岩石构成,故名石塘山。《台州府志》载:“塘多泥筑,少石砌者,惟此塘独砌以石,故即以全岛总称。”石塘在集镇建设上以其别具一格的风貌,形成了独特的海石文化。依山傍海,疏密相间的石屋、石街、石巷、石级、石路高低错落有致,色彩协调一致,构成了富有节奏感的石头城镇。山、海、石相映成趣,有画中镇之称。2000年千禧第一缕曙光的眷顾,使其更加闻名遐迩,被人们誉为“东方的巴黎圣母院”。
二、历史积淀与人文底蕴
温岭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已有人在此繁衍生息。浙江各地历代都有采石活动,而长屿硐天的开采量之巨、持续时间之长,世所罕见。其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使温岭自古就有了 “石板之乡”、“石雕之乡”的称号。长屿硐天的石料开采历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由于当时人口稀少,开采规模不大。宋代以来利用长屿硐天的石料修筑海塘、堰闸、道路、桥梁,使长屿硐天的石板石料生产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传统行业。明代时,倭寇扰乱沿海,朱元璋命亲信国公汤和在沿海一带建造70多处城池,长屿硐天石板石料颇受青睐。清时开采规模进一步扩大。民国时期,矿场增加到70多家。新中国成立后,矿区设备逐步得到改善,由机械化代替人力运输,后又引进爆破及冲击钻孔等技术,使石板开采速度大增。70年代,温岭城乡兴起建造石板屋的热潮,长屿硐天石板更呈现供不应求之势。90年代以来,金属、混凝土、砖木、陶瓷等建筑材料渐渐取代石料,长屿石矿停止开采,废弃的矿区被当地政府开发利用,成了独特的石文化景观。1500多年的石板石料开采和加工历史,造就了长屿硐天奇特的石窟景观,长屿硐天及其周边地区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石雕能工巧匠。他们以锤、凿为器,以石为琴,弹奏了一曲又一曲凝固的音乐,为温岭石文化注入了丰富的内涵。[5]
长屿硐天位于温岭新河镇,最新的考古成果表明,对中国南方特别是浙闽一带有着较大影响的东瓯古国建都地在距新河镇不远的大溪镇。大溪东瓯古城遗址位于大溪镇的里宅、大岙两个村。2002年、2006年、200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三次派员通过地面调查、钻探和考古试掘,确定古城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的城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因东瓯古城遗址和长屿硐天的存在令温岭的人文历史骤然厚重了起来。事实上,长屿硐天所在的新河镇和东瓯古城遗址所在的大溪镇,正是温岭历史名人荟萃之地。
戴复古(1167—?),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诗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今温岭新河镇塘下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诗词集有《石屏诗集》、《石屏词》。
王居安(约 1167—1232),字简卿、资道。原籍方岩(今属温岭大溪镇),故自号方岩。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甲科第三名。任徽州推官10年,后任江东提刑使,国子正太学博士,著作郎兼国史馆实录院编修官,工部侍郎等职,著有《方岩集》。
谢铎(1435—1510),字鸣治,号方石。明朝时太平县桃溪(今温岭市大溪镇)人,因曾任国子监祭酒之职,乡里人称“谢祭酒”。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弘治初荐修 《宪宗实录》,提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曾三次辞官回乡,创办方岩书院。屡荐迁礼部右侍郎掌国子监祭酒。谢铎博通经史,文学造诣极深。为“茶陵诗派”重要作家,又是一位史学家、教育家、理学家。主要著述有《桃溪集》、《伊洛渊源续录》、《赤城新志》、《赤城诗集》等。
赵大佑(1510—1569),字世胤,号方崖。黄岩明冠屿(今属温岭市大溪镇冠城桥里)人。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仕宦三十余年,更十数任。为官正直,体国亲民。终南京兵部尚书。赵大佑善书法,有晋人风骨。诗文温雅俊爽,著有《燕石集》。
古代温岭的乡贤们不约而同地都以家乡的“石”、“岩”、“崖”为名号,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笔者以为这不是偶然的,这种现象正是彰显了温岭石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人文底蕴。
三、民俗文化与石雕工艺
考察一个区域的文化,必须要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6]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民俗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艺术及其它艺术。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温岭的民俗文化与周边的县市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呢?由于石塘居民基本祖籍福建,闽南方言是镇上主要方言,现镇上还建有妈祖庙。一千多年来,由于石塘半岛相对比较封闭,很好地保存了独特的闽南风俗。这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大奏鼓、扛台阁与七月七小人节。
大奏鼓是石塘渔民一种古老的庆丰收祭神舞蹈,随着福建惠安渔民的迁徙,从闽南传到了石塘,在今天福建已极少见到这种独特的风俗。大奏鼓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大奏鼓的表演方式,是由男性7至9人扮演女角,身穿类似戏曲中的媒婆服饰,手执扁鼓、木鱼,跣足上场,且敲且舞,伴以锣鼓、唢呐,热烈粗犷,幽默诙谐。舞者随着那鼓的节奏,时而碎步轻移、柔美婉约、如醉如痴,时而腾挪跳跃、粗犷激越、欢快有力;时而是生命的细语;时而是灵魂的呐喊,强烈地展示着渔民内在情感的冲动及征服大海的自信。
扛台阁是石塘渔民元宵庆典的主题曲,以前是将八仙桌翻过来,四脚扎个顶篷,由青壮年男子用竹棍扛起,渔村的艺人用彩灯、彩带,鲜花等把台阁扮得花轿似的,十分艳丽。如今的台阁用上了发电机、节日灯,其形态、色彩更胜往昔。每一扛台阁均是一台戏,由标致的童男童女扮演戏剧中的人物栩栩如生,逼真生动。扛台阁时,火镬开道(火镬是把木柴放在铁锅里烧起来,寓意红红火火,百事兴旺),渔灯、台阁在后,悠扬乐曲相伴,喜庆罗鼓压阵,这图景无不向人们展示了石塘渔民祈望丰收、过上安乐生活的美好愿望。
闽南籍石塘人的祖先信奉妈祖女神,这农历七月七的小人节就是崇拜妈祖而在石塘风俗中留下的痕迹,至今已绵延了300多年。在七月七这一天,石塘当地的居民照例都要为自家未满16岁的孩子准备彩亭、彩轿,男孩扎亭,女孩扎轿,彩亭均为二至三层,由当地民间纸扎艺人用竹条、彩纸、泥巴扎制而成,彩亭上还分层装饰了各式绢人,取自民间戏曲故事人物,如《七仙女》、《八仙过海》、《西游记》等,个个栩栩如生,色彩绚丽。七月七小人节不仅是孩子们的“儿童节”,同样还是大人们的“美食节”。亲朋好友籍此欢聚一堂,分享孩子们的快乐,这时当然少不了渔村特有的美酒佳肴。
当然,温岭的民俗文化远远不止这些,此外还有诸如天皇花鼓、殿下莲花、洒尺、道情、滩簧、石桥头滚八蛮、邱家岸锣鼓、远景舞九狮、洞房经、大溪庙会、长屿采石矿业习俗等等。而温岭最有影响力的民俗文化遗产当属石雕工艺。
温岭是我国四大石雕之乡之一,石雕的文化和历史源远流长,史载南宋就有此工艺制作。今存南宋名臣王居安墓前的石虎、石羊,造型逼真,雕工细腻,堪称石雕艺术精品。至明代嘉靖年间,石雕工艺盛极一时,如今还保存的明代圆雕石虎亦为当时之作。故台州民间曾流传 “黄岩蜜桔雁荡松,太平石工天台钟”的民谣。[7]目前,温岭有 40 余家石雕企业,从业的石雕艺人近2000人。温岭石雕以立意见长,构思精巧,质朴浑厚,神形兼备,虽静止而不僵硬,虽无声却传情,具有浓郁的温岭人文特征和时代精神。
温岭石雕不仅历史悠久,产品种类也包罗万象,大的雄伟壮观,小的精巧玲珑。按品种分类有建筑石雕,园林石雕,墓碑石雕,装饰石雕及生产生活用具石雕。如歇山式的石屋,空简式的石塔,楼阁式的石舫,拱圈式的石桥,叠涩式的石幢,旗杆式的华表,攒尖式的石亭,横幅式的牌坊,浮奢式的纪念碑等。在众多的石雕工匠中,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有李春友、潘禹祥、潘雨清、屠子德、林法清、许友良等人。李春友被称赞为中国当代的“活鲁班”、“古建筑艺术大师”,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李春友领衔的古今建设集团创造了许多古建筑的精品,如雁荡山景区 “石结构古建筑”系列,普陀山天然大理石浮雕九龙壁,雁荡山徐霞客全身雕像,“江南第一大牌坊”——杭州临安钱王陵园的石牌坊、石雕像,苍南烈士陵园的大型浮雕,金华黄大仙宫的石作牌楼群,杭州西湖景区内的石雕作品等等。工程涉及全国20多个省,多次获得“鲁班奖”、“钱江杯”、“西湖杯”等优秀工程奖,创下了中国多个古建筑领域的第一。这些重点工程或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工程,都成为了建筑史上的经典,历史的永恒。
四、旅游资源与开发前景
从历史的纬度看,温岭石文化源远流长;从地理的经度看,温岭又是新世纪中国大陆第一缕曙光的照射地。于是,勤劳聪明的温岭人抓住了机遇,以举办“曙光节”和“石文化节”为契机,大力开发旅游资源。
可以说,石塘的知名度是借助“新世纪第一缕曙光”得以提升的。因为石塘自身原本就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所以才能抓住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际遇,让外界了解石塘,认识石塘,并深深惊叹于其山海之秀美、渔民之艰辛、民风之古朴、人文之精绝。而长屿硐天凭借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千百年来一钎一锤不懈凿击,开采了上亿方石料,留下了28个硐群,1314个形态各异的硐窟。这些石硐是硐套硐、硐叠硐,硐硐相联,硐硐串通,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石壁长廊,组成一幅雄、险、奇、巧、幽的壮丽画卷,虽由人凿,宛若天成。成为一个得天独厚的石文化景观。
因此,“阳光文化”和“石文化”是代表温岭城市形象的名片,也是当地政府重点开发的两大旅游品牌。1994年温岭撤县设市以来,经济腾飞,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旅游开发也前景看好。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温岭是全国县级城市旅游竞争力20强。方山——长屿硐天景区荣获世界地质公园和最具特色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等称号,其中长屿硐天为国家4A级旅游区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沐浴新世纪中国大陆第一缕曙光的石塘镇,因其独特的石文化而被誉为“东方的巴黎圣母院”和“东海好望角”。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温岭旅游资源在哪里?就在这山、海、石之间。方山地质公园、石塘渔村风情、长屿硐天胜景三处分别代表着温岭的“山、海、石”文化。充分开发、利用好这三个旅游资源,在挖掘方山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保护石塘的海洋文化和人文环境,提升长屿的采石文化和品石文化上做文章,温岭的旅游业将会更上一个台阶。
目前,方山有世界地质公园,有东瓯古城遗址,有盘山古道,有古代文化名人故居,有方岩书院;长屿硐天有八仙岩、双门硐、凌霄硐、观夕硐、水云硐等景点,有石文化博物馆,有岩洞音乐厅;石塘有曙光碑、天文馆、海洋民俗博物馆,有渔家乐旅游项目……有的已经开发,有的正在开发,有的尚待开发。如何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将自然文化与民俗文化、产业文化有机结合,将采石文化与用石文化、品石文化有机结合,是值得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及有关人士认真思考的课题。
关于开发“山、海、石”旅游资源,笔者建议:1、在温岭市中心建造一个“石文化主题公园”,集中展示能够代表温岭石文化精粹的石雕、石塔、石桥、石廊、石屋、石亭、石碑、石像、石桌、石凳、石阶等,供游人游览观赏、休闲娱乐。选址最好在石夫人峰所在的城东五龙山麓,使之真正成为温岭石文化的象征。2、在方山景区建造、修缮王居安、谢铎、赵大佑纪念馆和方岩书院,开发、保护、利用东瓯古城、古墓遗址。大溪东瓯古城遗址,是台州市目前所知的时代最早的古代城址,也是浙江省经过考古调查和试掘的为数不多的战国时期的城址之一。开发和利用古城遗址,将促进温岭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升温岭乃至台州的知名度,起到积极的作用。进一步加大方山——南嵩岩风景名胜区的宣传力度和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方山——南嵩岩风景名胜区于1996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4年被评为国家森林公园,2005年作为中国雁荡山地质公园东园区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景区内拥有国家一级景点11处,二级景点22处,三级景点40多处,景观资源十分丰富。3、在戴复古的故里——长屿硐天附近的塘下建造戴复古纪念馆,大力弘扬本土文化,提升景区的人文内涵。继续打造硐天特色景点,建设好水云硐内的石文化博物馆,利用好观夕硐内的岩洞音乐厅,打响“游长屿硐天,听岩洞音乐”的品牌。4、在石塘渔村曙光碑附近建造阳光公园、渔家乐渡假村、民俗文化村,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石塘美术写生和摄影基地。保护渔村特色民居,传承渔村特色民俗,推介渔村特色美食,传播渔村特色文化,让游人在阳光、沙滩、大海、石头中感受独特的石塘风情。
总之,“石文化”是温岭文化的标志和灵魂。在旅游开发、城市形象设计及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上,应围绕着“石文化”这一主题展开并付诸实施,这是弘扬地方文化,提高温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温岭城市文化品位的系统工程。
[1]徐迅雷,人文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会的联想[N],三峡晚报,2007-8-6(14).
[2]温岭[DB/OL],百度百科(2010-12-24)[2011-1-3]http://baike.baidu.com/view/52028.htm.
[3]石夫人的传说[DB/OL],温岭政府网(2010-06-11)[2011-1-3]http://www.wl.gov.cn/zwgk/zwdt/xzdt/20100611/88767_1.htm.
[4]林邦勤,对温岭城市形象策划设计的思考[DB/OL],温岭政协信息网,(2009-7-21)[2011-1-3]http://www.wlzxw.com/show.asp?id=5461.
[5]江舟,赵向军,一个延续1500年的石头传奇——温岭石文化考[J],风景名胜,2008(5):54-67.
[6]民俗文化[DB/OL],百度百科(2010-12-25)[2011-1-3]http://baike.baidu.com/view/556712.htm.
[7]林迪新,温岭石雕[J],温岭文化,2008(1):39.
An Exploration of Wenling Stone Culture
Chen Hui
(School of Art,Taizhou University,Linhai,Zhejiang 317000)
Stone culture in Wenling city has a profou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is enriched by the uniqu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landscape. Shifuren is a symbol of Wenling stone culture;the beautiful Fangshan mountain has civilized some historic figures,such as Wang Juan,Xie Duo and Zhao Dayou;Changyudongtian landscape mainly displays the stone caves which contain artificial stone quarrying cultural heritage of 1500 years history; Shitang fishing village still retains its unique stone buildings.Over the past years,the hardworking and intelligent Wenling people have created plenty of stone monuments, stone crafts and stone landscapes, left a variety of stone artifacts, stone houses,stone buildings,stone equipments,and stone customs.
Wenling;stone culture;natural environment;cultural landscape;tourism resources
G127
A
1672-3708(2011)02-0030-04
2011-03-03
陈 辉(1965- ),男,浙江温岭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