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2011-08-15彭小银
梁 群,彭小银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363)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梁 群,彭小银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363)
已有的研究表明,大学生中因心理健康问题影响正常学习生活的比率有明显的升高趋势,部分已严重影响了学业和身心发展。因此,深入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寻求解决对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理清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和评价标准,对比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行性策略。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大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高峰时期。已有的研究表明,大学生中因心理健康问题影响正常学习生活的比率有明显的升高趋势,部分已严重影响了学业和身心发展。自200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以来,从重点高校到一般院校,陆续展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并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但是,综观现实情况,尽管各高校付出了巨大努力,进行了各种实践,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部分工作甚至产生了偏差。本文首先理清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和评价标准,对比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行性策略。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涵
学术界对心理健康的研究由来已久,不同的学者和学科对心理健康有着不同的解释。《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个体心理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我国心理学的“带路人”潘菽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积极、丰富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这种状态下能作良好适应,并且能充分发展身心潜能。W.W.Boehm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心理健康进行了解释:心理健康是指合乎一定水准的社会行为,既能为社会所接受,又能为自身带来愉悦。其他学者对心理健康进行阐释的亦不少。结合国内外研究者的论述,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内外协调的良好状态,既可以是广义的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也可指狭义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概览
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自己的研究将自我实现的心理健康标准归纳为十类。(1)良好的自我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恰当评价自己的能力;(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保持人格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宣泄情绪,较好地控制情绪;(9)在符合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需求。我国学者石国兴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六个方面:(1)认知发展正常;(2)情感稳定乐观;(3)意志品质健全;(4)行为协调适度;(5)人际关系和谐;(6)人格健全。王晓霞对此也进行了研究,她认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至少包含七个方面:(1)情绪调控适当,有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2)自我意识明确;(3)人际关系和谐;(4)人格健全;(5)热爱生活、学习努力;(6)意志健全;(7)适应社会生活,能与社会协调一致。李世芬以如下八种衡量尺度探讨了心理健康特征:(1)正常的智力;(2)良好的情绪;(3)健全的意志;(4)和谐的人际关系;(5)正确的自我观念;(6)适度的行为反应;(7)统一的人格品质;(8)积极的社会适应力。孙红英也从七个方面诠释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个人的心理特点是否符合相应的心理发展年龄特征;(2)是否能够有效地学习和工作;(3)是否有正确的自我观念;(4)是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5)是否有适应环境的能力;(6)情绪反应是否正常;(7)是否有完整的人格。刘永安总结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健康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3)意志健全;(4)统一协调的行为;(5)人际关系适应;(6)反应适度;(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以上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力图解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深入研究发现,这些标准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即个人与自我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个人与自我层面,大学生心理健康者可充分了解自己并能较好地进行自我评价,情感乐观,积极向上,人格健全,行为协调。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层面,心理健康者能够处理并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心理健康者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并进行自我调试。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高
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在北京市,约16.5%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此前的一项全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明,28.75%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症、强迫症和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另外,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200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15岁以上人群患精神病人数为17.3%。大多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结果证实,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整体堪忧。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明显偏低,心理健康问题常常表现为强迫、焦虑、精神病、偏执、抑郁、恐惧、人际敏感等,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面广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峰期,会遇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1)个人与自我的关系方面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部分大学生在个性发展、人生态度、学业表现等方面出现困惑、苦恼等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大学生活目标不明、意志薄弱、畏难自卑、紧张焦虑、苦闷压抑、悲观失望。对自我的认识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缺乏成就感,心理压力大,导致学生自我意识中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理想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分化差异和矛盾冲突迅速加剧,对他人和客观事物的评价易偏激。部分学习困难,表现在考试焦虑、成绩波动大、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专业不满意、学习负担过重等。
(2)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方面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主要指与人际交往有关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缺乏社交基本态度和技能、不善沟通、人际关系失调、交往恐惧、人际冲突、孤独无援等。例如,因自负而不屑交往,因恐惧而不能交往,从而陷入孤寂封闭的境地;有的学生虽能主动与人交往,但对他人的态度常持有偏见、误解和过分苛求,对他人缺乏同情、理解和尊重,难以为他人所接受。
(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处在青年成长期,自我意识迅猛膨胀,期望个人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但他们的社会成熟相对发展迟缓,社会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挫折矛盾,使有些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甚至形成环境适应不良与社交障碍,为此而感到苦闷、自卑,以至影响身心健康。
另外,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也暴露出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缺乏选择的主动性、不了解与自己的个性能力相匹配的职业领域、对面试缺乏自信、过于追求功利、缺乏走上社会的心理准备等。部分学生面对人才市场鱼目混珠的招聘单位与条件不知所措,难以抉择;部分学生不知怎样进行适当的自我推荐;部分学生对社会种种现实不能正确分析,产生逃避社会或过于担忧的心理。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1.从新生入学抓起。高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与研究,筛选出有心理健康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专门辅导,做到心理健康问题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2.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缩小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面。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进行自我心理调适。通过开展制度化、人性化的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学生找到倾诉的对象,得到科学的引导,及时走出心理健康误区。
3.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科教学之中。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深入挖掘专业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培养学生的性情和意志力,促进学生的人际交流和团队和谐,从而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内化为积极进取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4.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通过组织观看心理健康教育题材的电影,听讲座,出板报,举办专题演讲比赛、专题辩论赛等,给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的活动平台。通过班集体活动,引导学生人尽其才,展示自我,构建和谐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和优良学风,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乐观向上的学习、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5.大力改进实习、就业指导工作。建立实习、就业心理健康问题预防机制,在学生离校实习之前,进行专业就业前景调查分析、职业适应与发展、创业培训与指导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前景、就业形势、社会现实有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形成自我心理调适机制,消除或缓解心理焦虑和抑郁,健康自信地步入社会。
[1]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M].上海:三联书店,1988:213.
[3]石国兴.关于心理健康双维标准的探索[J].教育科学,2003,(3):86.
[4]王晓霞.略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J].前沿,2001,(10):63.
[5]李世芬.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教育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2002,(3):23-24.
G64
A
1673-0046(2011)05-0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