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党的信仰”教育研究

2011-08-15严一平

台州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信仰主体高职

严一平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外语系,浙江 杭州 311231)

高职院校学生“党的信仰”教育研究

严一平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外语系,浙江 杭州 311231)

当前,高职学生的政治信仰主流是健康积极的,但信仰教育还存在一些困境,如学生信仰呈现多元化、功利化倾向,对“党的信仰”存在认识模糊、追求淡化等问题,加之复杂的社会环境和薄弱的学校教育,使“党的信仰”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基于此,把握高职学生的信仰脉搏,构建科学合理的信仰教育体系,设计切合实际的信仰教育载体,采取准确灵活的信仰教育方法是加强和改善高职学生“党的信仰”教育的重要举措。

高职;党的信仰;教育;研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而信仰教育处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最高层次,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体系中终极的和最具整合力的核心。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背景的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引导学生确立“党的信仰”,完善“党的信仰”教育机制是解决当前高职院校一些学生信仰危机和价值失落的有效途径,也是培育完善大学生人格,提升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一、“党的信仰”内涵及特点

人的素质是由三个系统组成的一个体系。“一个人不管你有没有知识,他都有自觉和不自觉的三个知识性应用领域,那就是人和物打交道的自然科学领域,以及人和人打交道的社会科学领域,还有人和自己打交道的人文科学领域。”[1]125“信仰是什么?就是对于非实在的实在感,我没有直接感知它,但是我仍然亲切地去接受它,而且感受它,把它看成真的一样。”[1]167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信仰是一种素质,信仰属于素质的第三个层次,即最深层次的内容。

(一)“党的信仰”内涵

“党的信仰” 就是信仰主体在与自己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对党的政治信条、理论、制度等的执着情感。它属于人文科学领域,是人的最高需要在情感中的体现,是人的素质的最高层次。

(二)“党的信仰”特点

根据对“党的信仰”内涵的解读和对“党的信仰”主客体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党的信仰”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复杂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信仰客体的复杂性呈现了对“党的信仰”的多样性意义。信仰客体不是单一的,既有抽象的存在,又有具体的认识,这种非单一的客体特征决定了在认同和实践“党的信仰”时复杂多样。(2)信仰主体的复杂性决定了“党的信仰”的多样性意义。信仰主体在思想、文化、习惯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对“党的信仰”追求上的差异。(3)信仰表征的多样化造成了对“党的信仰”的多样性意义。信仰有真伪、高低、积极与消极、科学与愚昧之分,这些决定了对“党的信仰”的认同和追求的复杂多样。

第二,价值取向性。“党的信仰”是党的信仰者对党的情感的执着,它表现为信仰主体把对“党的信仰”认同为最高价值。这种信仰一旦形成,将在信仰主体人生此起彼伏的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支配和统领地位。它是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力量,决定着信仰者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向。

第三,理性制导性。信仰主体把对“党的信仰”变成一种理性情感,控制和导引自身的行为,使之在主体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包括根据自身的认识、需要、情感等来调整自己的价值观,主动接受、适应、践行正确的政治信仰,使自身在理念与情感两个方面同时得到教育和激励,形成稳定的强大的内部动力,积极推动个人精神世界的丰富和人生坐标的确定。

第四,过程坚定性。“党的信仰”的确立是理性的认同与行为的延伸,在指导主体行为过程中被坚定认同而具备稳定的特征,它表现为行为主体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遭受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可以改变实现理想的方法,但是不会怀疑信仰本身的合理性,并不计得失地继续朝信仰所指的方向勇往直前,使整个行为过程充满了坚定性的特征。

二、“党的信仰”教育内涵及特点

“党的信仰”教育是构建学生对党的情感和认识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党的信仰”教育就是针对高职学生采用亲近党的情感,认同党的信念等教育方式,加强信仰理论研究,塑造健康人格体系,它建立在信仰主体对党的科学认识基础上。“党的信仰”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政治性。“党的信仰”教育是把党的理论政策体系通过科学教育方式灌输给受教育者,使之接受与认同,进而形成信仰,最终指导主体行动。其目的是引导信仰主体对党的政策观点的认同,从而产生支持、追随党的行动。从本质上说,这属于政治信仰。

第二,教育性。“党的信仰”教育是通过教育手段引导信仰主体对党的认同。要使信仰主体接受和认同党的理念,必须采用一些恰当的方法和手段,这些导向目标的方法和手段即是教育。因此,“党的信仰”教育具有教育性。

第三,现实性。对党的信仰是一种精神活动,但这种精神活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是现实生活的内化。这不同于迷信和对虚无的盲从,“党的信仰”教育是引导信仰主体实实在在地用精神去感知现实生活,又从现实生活中内化为精神信念,从而固化这种理念,成为指导自己行动的信仰。

第四,社会性。马克思在谈到“关系”时指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说来,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因而,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2]信仰作为人的一种意识,是社会凝聚的支撑,从根本上影响着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活动。信仰的社会性决定了“党的信仰”教育具有社会性,在实施信仰教育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动态发展的大环境,深刻分析新形势下对信仰主体产生作用的客观环境和基本特点,使之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淀制约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内在信念。同时,信仰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分阶段按照不同的层次和高低要求进行。

三、高职学生“党的信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职学生的政治信仰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信仰共产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认同党的政策,对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但在社会大背景下,高职学生“党的信仰” 教育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信仰现状带来的负面效应

第一,信仰的非理性化导致信仰不坚定。科学的信仰强调将非理性建立在理性基础上,但对于80后、90后的高职学生而言,因涉世不深,缺乏人生经历使他们更愿意追随潮流,使理性与非理性关系颠倒,从而导致信仰不坚定。

第二,信仰的多元化导致信仰认识模糊。多元文化格局导致多元文化社会生活出现,这必然影响高职学生的信仰选择,使他们的信仰表现出多元化倾向。部分学生由于对社会上一些现象认识不深而造成对党的认识肤浅,从而导致信仰模糊。

第三,信仰的功利化导致信仰追求淡化。市场经济背景下,物质的价值易被人们升华,而精神的价值却易被人们贬抑,特别是受阅历影响的高职学生,他们易被物质价值的光环迷惑而看不清精神价值,从而导致信仰追求淡化。

(二)社会现实状况产生的直接影响

第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贸易活动的交流不仅是资本和商品的交流,也是观念和思想的交流。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控制和不对称交流向发展中国家渗透本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理念,由此一些高职学生对社会主导信仰体系产生了怀疑和动摇,甚至处于信仰无所依托的迷茫状态。第二,网络信息化的影响。随着网络时代的深入,网络文化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人机交流形式,而是多种文化意识和思想观念的碰撞,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具有跨时空和超越国界的特点,这些碰撞容易导致高职学生价值观念偏移、道德观念淡化和思维方式渐变。第三,社会复杂化的影响。高职院校并非一片净士,它也必然会受到各种社会问题的侵扰,这些社会问题在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方面会产生一定的烙印。当复杂的社会问题进入学生思想和意识的时候,必然会影响到“党的信仰”教育对学生产生的实际效果。

(三)学校教育失误形成的潜在阻碍

第一,缺乏必要的科学认识。一些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完整的“党的信仰”教育体系,对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忽视了党校教育的“阵地”和“熔炉”作用,使“党的信仰”教育没有摆在应有的位置,教育工作依然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第二,缺乏完整的教育机制。目前,高职院校“党的信仰”教育在形式上只局限于授课、讲座、讨论、活动等,在教育内容上更多的局限于直接经验,是零碎的不成体系的,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机制。第三,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党的信仰”教育没有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信仰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信仰积累没有得到应有的激励,在信仰表现过程中出现的坚定信仰的方式没有得到恰当或及时的鼓励。这些都体现了学校在“党的信仰”教育中机制的不完善,从而给教育带来阻碍。

四、高职学生“党的信仰”教育内容与实现路径

综上所述,解决好学生“党的信仰”问题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关系到国家未来和政治体制的延续,也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点。通过对当前高职学生“党的信仰”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从教育体系、载体、方法三方面来实施和改进高职学生“党的信仰”教育。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信仰教育体系

“党的信仰”教育无论从教育内容上还是从教育途径上来讲都应该是系统的连续的教育体系,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在这个体系中,普及“党的信仰”常识是基础,注重马克思主义信仰、党的时代使命信仰和党性信仰三个维度的教育是关键。

第一,“党的信仰”常识普及。这是进行“党的信仰”教育的首要前提,包括:(1)“党的信仰”内涵、特点、本质和规律的知识,这解决的是了解层面,即弥补关于“党的信仰”知识的薄弱。(2)信仰与人的关系的知识,信仰在社会和人生中的作用,这解决的是原因层面,即为什么必须有所信仰的问题。(3)信仰选择标准的知识,这解决的是方法层面,即如何确立信仰的基本方法。

第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党的信仰”的核心和灵魂,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从广义的角度对“党的信仰”教育的定位。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一方面是因为它来源于实践,经过实践检验。中华民族整个近代史的探索和学习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在多元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党的宗旨教育出现了弱化。强调宗旨教育,防止背离甚至背叛党的宗旨行为是新时期“党的信仰”教育的重要任务;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还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它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是随着中国国情的变化而变化的。

第三,党的时代使命信仰教育。“党的信仰”教育同其他任何一种教育一样,也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党的时代使命是我们党在具体时代的工作方向。现阶段党的时代使命是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基于这一时代背景,党的时代使命信仰教育要使高职学生明确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观念,正确认识党在新时期的核心领导作用;也要让高职学生明确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更好地坚持以科学发展统领社会发展的道理;还要让高职学生明确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充分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通过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第四,党性信仰教育。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质特性,是阶级性最高最集中的表现。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党的性质在党员身上的具体体现,或者说,是工人阶级的阶级性、先进性、组织性和纪律性在党员身上的集中体现。党性信仰教育是引导党员维护党的形象,增强共产党人整体素质的教育。它要求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努力提升信仰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在实践锻炼中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进行党性信仰教育首先必须把握党性锻炼的核心内容,同时还要拓展党性锻炼的方法途径。

(二)设计切合实际的信仰教育载体

教育载体是进行“党的信仰”教育的客体,是从对象层面对“党的信仰”教育的划定。在信仰教育载体的整体设计方面应力求做到统一和贴切。

第一,信仰教育载体的统一要求。包括:(1)信仰教育与知识传授统一。信仰教育需要相关的知识作为支撑,科学的信仰必然与科学知识的传授是一致的。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与信仰有关的知识、“党的信仰”解读等相关课程来具体实施信仰教育,或者把信仰教育的内容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着力解答学生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带着这些问题从事“党的信仰”研究和宣传,使学生在深刻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坚定“党的信仰”。(2)信仰教育与实践活动统一。“党的信仰”教育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开展。信仰是理论的升华,是思想的内化,而升华和内化的过程很多是在信仰实践活动中完成的。因此,在“党的信仰”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必须为信仰主体提供锻炼的机会,让信仰主体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点滴积累,进而形成坚定的“党的信仰”。(3)信仰教育与民族精神统一。民族精神是在民族文化发展进程中凝练而成的,它是整个民族前进的力量,是民族的灵魂。在“党的信仰”教育中结合民族精神进行教育,能够有效地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党的先进性和时代性。(4)信仰教育与时代步伐统一。紧跟时代步伐是“党的信仰”教育中时代性的体现。结合当今的时代形势,引导学生理解时代特点以及明确在新时期的时代任务永远是“党的信仰”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二,信仰教育载体的贴切要求。包括:(1)贴近学生心理。信仰主体对教育的接受程度是信仰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志。高职院校“党的信仰”教育的接受主体是高职学生,教育的内容就必须贴近学生实际,符合身心发展需要。如通过组织志愿者奉献活动,进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构建“红色网络”阵地等,对高职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贴近学生生活。信仰教育必须以学生生活为突破口。一方面,利用校园文化特点不断创新教育载体,采用形式新颖多样、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把信仰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之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

(三)采取准确灵活的信仰教育方法

第一,从受教育者角度寻找教育方法。任何一种教育都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载体的有机组合。高职院校“党的信仰”教育的受教育者是学生,要寻找恰当的教育方法必须研究他们关于“党的信仰”的形成过程。通常情况下,信仰过程包括认识、巩固和行动三个步骤:(1)认识是信仰形成的前提条件。认识是解决认知问题,信仰主体必须对信仰对象有充分的认识并形成认同后才能产生信仰。因此,在“党的信仰”教育过程中要从基本常识入手,通过准确传授和积极渗透达到影响受教育者的目的,使学生深刻认识“党的信仰”的内涵特点和现实意义。(2)巩固是信仰形成的必要环节。信仰主体有了认识这一环节后,还容易产生变化,这时候巩固环节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巩固就是将学生已经形成认识的东西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使之强化。从“党的信仰”教育角度来讲就是将教育深入,使学生不仅明白“党的信仰”,也逐渐认同“党的信仰”,从而形成“党的信仰”。(3)行动是信仰教育的最终目标。行动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完善和深化“党的信仰”,科学的信仰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走向实践,让信仰主体在实践过程中检验并坚定这一信仰。在新时期就是要把党的战略决策等科学理论引入课堂,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去验证它,去感受它的科学与伟大,从而产生为实践党的科学理论而奋斗的行为。

第二,从教育者的角度寻找教育方法。在“党的信仰”教育中,教育者既是党的理论教育的宣传者,也是党的理论教育的执行者。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方法和途径影响着“党的信仰”教育的层次。(1)通过对学生心理的研究,找准教育基点。信仰属于精神领域,信仰教育必然受信仰主体心理的影响。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受人尊重是人最高层次的需求。教育者要抓住这一心理规律,在“党的信仰”教育过程中赋予“党的信仰”以崇高的理念,在评价体系上让接受“党的信仰”教育的学生感受到尊重。同时,教育者要从教育活动的角度找准信仰教育的基点,通过对党的光荣历史的讲解和党在新时期伟大成就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党的理论的正确,从而使之从政治的高度理解 “党的信仰”。另外,“党的信仰”也属于道德范畴,教育者要从道德行为的角度找准教育基点,引导学生从日常的道德行为中分析感受“党的信仰”,潜移默化地渗透“党的信仰”教育。(2)通过对教育方法的研究,找准契合点。教育方法解决的是教育效果问题。在“党的信仰”教育中,教育者要对教育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找准教育的契合点。“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3]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这一段话告诉我们,在“党的信仰”教育中,教育者一旦用自己的感动唤醒学生的感动时,教育的理想境界便会不期而至。一方面,教育者的感动将会因其言行的动人而被学生视为学习的榜样,也因其情感的动人而让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认同教育者的观点,接受教育者的理论;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受动过程中,因为主体的激动而激发个人的意志潜能,产生为了信仰而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从而达到信仰的确立和完善。

“党的信仰”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和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引导学生对“党的信仰”知识和对“党的信仰”教育理论的理解下探寻合适的教育途径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发展方向。抓好“党的信仰”教育不仅可以把高职院校建设成为信仰教育的坚强阵地,也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科学发展培养信念坚定、素质全面的可靠人才。

[1]尤西林.人文知识分子的起源与使命[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5.

[3][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2-4.

On Education of“Belief in CPC” for Students at Vocational College

Yan Yipi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Tourism College of Zhejiang,Hangzhou,Zhejiang 311231)

The mainstream of political belief for students at vocational college is actively healthy.However,some problems still exist in belief education as multiple and pragmatic beliefs,vague understanding and weakened pursuit of “Belief in CPC”, complicate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feeble college education, all of which may pose a severe challenge to the education of “Belief in CPC”. So we put forward some important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Belief in CPC” for students at vocational college by taking their right pulse of political belief, building a proper belief education system,designing practical carriers of belief education and adopting correct,flexible approaches to belief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Belief in CPC”;education;research

G41

A

1672-3708(2011)02-0070-04

2011-03-15

2010年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立项课题(高职高专)(YB201007)。

严一平(1978- ),男,浙江海宁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信仰主体高职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铁的信仰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