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危机的回顾与思考
2011-08-15闫二旺
闫二旺,刘 辉,苏 婧
(太原师范学院 经济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危机的回顾与思考
闫二旺,刘 辉,苏 婧
(太原师范学院 经济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20世纪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经济危机呈现出形式多样化、波及范围广泛化、危害程度深层化的特征。1929—1933年间的经济大萧条遍及资本主义国家,人们认识到市场失灵的存在,并广泛接受了凯恩斯关于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滞胀危机,在新自由主义影响下,弱化政府的干预力度,更突出了货币政策的地位和作用。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危机,使政府加强了对国际资本账户的管制。2007年下半年,自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开始,由金融危机转化为实体经济危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力度趋于加强,手段向多元化发展。
经济危机;有效需求;金融监管;新自由主义
20世纪以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不断深入,社会生产力得以发展,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伴随商品经济的不断进步,市场机制成为配置资源的基础,其自发性和滞后性的弊端很容易产生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资源的优化配置难以一次到位导致总供给与总需求严重失衡,周期性经济危机因此频繁爆发。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又推动着经济危机的全球化。相对资本主义早期的经济危机,20世纪的经济危机有着不同的特点。由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20世纪的经济危机呈现出爆发频率高、形式多、波及范围广、危害程度强等特点。[1]10本文对这期间四次规模较大、影响较深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内在本质和发生规律、背景、特征及其治理,进行分析总结,以期对今后经济危机的预测和控制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大萧条(1929—1933年)
1.时代背景及影响
1929年至1933年,一场源于美国,随后波及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极大地破坏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贸易乃至政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并逐渐步入发展的黄金阶段,然而繁荣背后却潜伏着深刻的矛盾和危机:农业一直处于萧条中,农民贫困,购买力严重不足;工业发展极不平衡,大批工人失业;兼并之风的盛行使少数人得利,大量资金被用于证券投资而非再生产,使社会购买力明显不足,商品生产与资本输出更为困难,进而引发生产与资本过剩;此外,国际收支中日益增长的供给力远远超出国内外的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足”的深层问题预示着一场大危机的到来。[2]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市场突然崩盘。此后三年,美国的金融、工商业百般萧条。到1933年,工业总产量和国民收入暴跌了近一半,商品贸易下降了2/3以上,占全国劳工总数1/4的人口失业,大部分美国民众因生活极端贫困而陷入绝望。
大萧条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国经济和贸易。工业生产在世界范围内大幅下降,持续萧条;农产品和初级产品价格整体下跌;国际贸易不断紧缩;金融危机连续扩散。世界工业生产以1929年为100,到1932年美国生产下降为54,德国下降为53,法国下降为69,英国下降为84。1933年1月,农产品和初级产品的价格以黄金计算,橡胶价格仅为1929年1月的13%,羊毛为22%,丝为28%,棉花为34%,大米和咖啡为41%,小麦为42%,食糖为50%。其中世界国际贸易的下降幅度令人吃惊,从1929年的686亿美元下降到1933年的242亿美元。经济大萧条使英美和其他欧洲国家先后放弃了金本位制,导致战后重建的金本位制完全崩溃。
2.原因
关于这次大萧条产生的原因,凯恩斯与弗里德曼有着不同的解释。凯恩斯认为其根本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他试图通过政府干预扩大投资,增加消费和有效需求来消除失业和危机。而弗里德曼认为美联储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政策责任。面对大萧条,美联储未采取任何强有力的措施,导致金融系统近乎崩溃,出现倒闭——挤兑——倒闭的恶性循环。因此,他提出用货币政策来解决问题。
3.治理
面对每况愈下的经济形势,德、日两国走上了法西斯军国主义道路;而美国总统罗斯福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罗斯福新政”,为西方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政”从整顿金融入手,首先恢复银行信用,使银行存款短期内增加了近20亿美元。同时,他还提出《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公平竞争,并对企业生产活动进行适当控制;对工资和工时作出规定以限制垄断,缓和阶级矛盾,使中小企业得到发展,促进了美国社会的稳定及经济的复苏。在“新政”中,“以工代赈”是“救济”的一个主要方面。1935年4月28日,工赈计划的正式实施扩大了政府开支,弥补了私人投资下降出现的空白,并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
1933年结束的“大萧条”动摇了“市场万能论”和古典政治经济学说。罗斯福新政的成功预示着以“政府干预经济”为核心的凯恩斯主义的兴起。
二、经济滞胀(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1.时代背景及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的盛行无法避免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的爆发。根据中国《世界经济百科全书》统计,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的时间是:美国:1948—1949年、1953—1954年、1957—1958年、1960—1961年;英国1951—1952年、1957—1958年、1961—1962年、1966年;联邦德国1952—1955年、1958年、1961年、1966—1967年;日本1954年、1957—1958年、1962年;意大利1951年、1957—1958年、1964年;法国1952—1953年、1958—1959年、1964—1965年。危机呈现出频率高、时间短、规模小的特点。
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西方世界发生了由英国扩及美国、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危机,使各国工商业、金融业等再次陷入低谷。同时,各国通货膨胀依然严重,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滞胀阶段。在经济滞胀期间,经济增长停滞与价格水平持续走高的两难困境使许多国家政府束手无策。由于滞胀的加剧,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的瓦解及中东石油战的打击,此次危机比战后至70年代的经济危机严重得多。[3]
2.原因
20世纪70代的滞胀表面是石油危机引起的,但从深层次看是凯恩斯主义政策所决定的。由于各资本主义国家过于干预经济的自由发展,忽略了市场本身的作用,违背了经济规律,经济滞胀现象因此产生。此外,供给面引发的震撼,如石油危机造成石油价格上涨对经济滞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治理措施
面对危机,如何解决经济滞胀,重振国民经济,是摆在世界各国领导人面前共同的难题。在英、美两国的里根和撒切尔执行经济政策——私有化、自由化、放松控制——即“新自由主义”,使自由资本摆脱了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束缚,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其一,政府实施紧缩货币政策和税制改革。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任职期间,政府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高利率、高汇率政策以克服通货膨胀。美国里根通过降低个人所得的最高税率,增加每个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加额来解决膨胀问题。
其二,减少政府的控制,发挥自由市场机制的活力。针对二战后“新政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总统主张减少政府干预以充分发挥私营竞争的优势。撒切尔政府逐步推行企业民营化,不仅使政府开源节流,也提高了公司的经营效率。
其三,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克服“福利国家”的弊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这种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适用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飞速发展时期,但是在经济衰退时则会迫使政府增加开支,与通货膨胀形成尖锐矛盾。为此,撒切尔夫人政府和里根政府都通过地方政府分担社会福利保障的责任,促进私人和社区福利事业来减轻政府负担的方式,进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
以上措施使英美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明显提高,两国不仅度过了1979—1982年的经济危机,并且出现了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局面。60年代以来困扰西方世界的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能源危机三大难题得以缓解,两国国际地位得以巩固。
三、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2001年)
1.过程及影响
1997年7月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它始于泰国,后迅速由东南亚波及世界,严重创伤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系统和社会经济。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大幅贬值,股市居低不上。仅汇市、股市的下跌就给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带来1 000亿美元以上的损失,使经济严重衰退。
这场危机始于泰铢贬值。1997年7月2日泰国被迫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当日泰铢汇率狂跌20%,极大地冲击了情况相同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7月份,菲律宾比索、马来西亚林吉特、印尼盾都大幅贬值。
不久,台湾台币贬值,股市下跌,金融危机第二波开始。10月20日,台币贬值及股市跌幅均创历史记录,这不仅加剧了东南亚金融危机,还引发包括美国股市在内的大幅下挫。日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股市纷纷下跌,香港股市跌幅累计超过25%。[4]
11月下旬,韩国汇市、股市轮番下跌,金融危机第三波开始。11月,韩元汇价下跌30%,股市跌幅超过20%。与此同时,日本先后有数家银行和证券公司破产或倒闭,日元兑美元也跌破1美元兑换130日元大关,较年初贬值17.03%。
1998年1月起,东南亚金融危机重心转至印度尼西亚,形成金融危机第四波。1月8日,印尼盾对美元的汇价暴跌26%。同日,香港恒生指数暴跌773.58点,新加坡、台湾、日本股市分别跌102.88点、362点和330.66点。这种恶化势头直到2月初才被遏制。
2.原因
POI数据反映了城市各功能单元的基本信息,在城市功能区研究中已有广泛应用。本文基于电子地图兴趣点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的降维思想,将多种兴趣点类型压缩成新的综合指标,并通过对各综合指标进行可视化来识别城市功能区,分析城市空间结构,识别结果与实际相符。本研究对研究城市的发展与扩张、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东南亚金融危机是内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经济发展过热,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益欠佳;二是地产泡沫破灭,银行呆坏账严重;三是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不仅降低了人们对潜在外汇风险的防范意识,也增加了货币当局宏观调控的难度;四是外债期限结构不合理;五是制度建设滞后。此外,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内在不稳定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外因。在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小金融市场极易受狙击。
3.治理
各国挽救危机的措施主要包括:
其一,变更汇率制度。金融危机前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减少了向外借款的汇率风险,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大量外债,名义汇率较窄幅度内的波动使债务结构不合理。针对这些缺陷各国实行汇率自由浮动,如香港的“联系汇率制”。
其二,管制资本市场,适度监控短期资金流动。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东南亚各国采取各种措施管制资本市场以限制资本的过度自由流动。马来西亚政府1998年9月1日起实施严厉的外汇管制限制短期资本流动,这使马来西亚经济最早走出困境。
其三,整顿金融秩序,加强金融监管,改革金融体制。国际游资袭击东南亚金融市场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导火线。危机后,东南亚国家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同时建立资产管理公司,采取清理、合并及政府收购等国有化政策化解不良资产。
此外,国际援助和地区间联手,如IMF、世界银行、东亚银行和七国集团向危机国提供的援助性贷款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四、美国次贷危机(2007—至今)
2008年9月以来,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破产,美洲银行收购美林集团,AIG集团的危机强烈震撼了美国及整个国际的金融市场,次贷危机由此转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并迅速向世界蔓延,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导致世界经济衰退。[5]
从衍生债务市场危机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市场动荡表现出如下特征:
一是系统性金融危机。本次金融动荡最初表现为次贷危机,随之加深,一些商业银行财务状况恶化,转化为信用危机。此外,金融动荡还波及公司债券市场等其他金融市场,形成系统性的全面金融危机。
二是全球性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范围和波动幅度远超过历次新兴市场的危机,是近年来罕见的发生在国际金融市场核心并冲击世界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三是与实体经济交互作用的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源于实体经济,并作用于实体经济。由于信贷收缩,股票市场大幅下滑导致投资和消费下降,实体经济因此下滑,形成了“房地产市场下滑导致次贷危机,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的反馈循环。因此,金融危机结束的关键在于美国经济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恢复。
2.原因
美国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是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在2006年之前5年中,美国银行贷款因房价走低而出现亏损,继而利率提高,还贷负担加重,最终引发“次贷危机”。[6]
3.治理措施
2008年11月15日,巴西举行的G20峰会讨论了全球金融体系改革方向,评估目前的救市举措,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降低利率,实行刺激性的货币政策;二是向金融市场注入资金,缓解市场流动性短缺问题;三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四是间接或直接地介入金融机构的救援。
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各次经济危机的背景、特征、原因与治理,得出以下启示:政府要适当干预经济;健全法律法规,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在刺激需求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供给;政府要着眼于长远,重视制度创新。
[1]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金卫星.一战后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J].苏州大学学报,2003(3).
[3] 李恒强.略述美国政府20世纪80年代解决“滞胀”的经济政策[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
[4] 刘冬凌.金融危机笼罩下的东南亚经济[J].中国金融,2008 (23).
[5] 徐克恩,鄂志强.美国金融动荡的新发展:从次贷危机到世纪性金融危机[J].国际金融研究,2008(10).
[6] 陈亮.美国次贷危机原因及对我国的借鉴[J].消费导刊,2009 (5).
1672-2035(2011)06-0081-03
F037.2
B
2011-08-05
闫二旺(1965-),男,山西太原人,太原师范学院经济系教授,博士。
刘 辉(1985-),男,山西长治人,太原师范学院经济系本科生。
苏 婧(1989-),女,山西芮城人,太原师范学院经济系本科生。
【责任编辑 张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