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目的论视角看电影《喜宴》字幕中称谓语的翻译

2011-08-15马玉洁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译法连贯目的论

马玉洁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语言与文学研究〕

从目的论视角看电影《喜宴》字幕中称谓语的翻译

马玉洁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影视字幕翻译有着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翻译的特点。文章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论角度出发,以电影《喜宴》字幕翻译中称谓语的翻译作为个案进行研究,试图证明将目的论应用于字幕翻译中有助于指导翻译行为,期望能对提高字幕翻译的质量贡献绵薄之力。

字幕翻译;目的论;《喜宴》;称谓语;策略

字幕翻译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旨在跨越语言障碍,扩大电影的观众群。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电影产业的繁荣及进口影片数量的增长,国内外电影字幕翻译产业也得到蓬勃的发展。显而易见,字幕翻译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文学翻译。Gottlieb为字幕翻译罗列了五大特点,分别是书面的(written)、附加的(additive)、即时的(immediate)、同步的(synchronous)、多种传播媒介的(polymedia)。本文选取电影《喜宴》字幕中称谓语的翻译作为个案进行研究,先分析具体实例,再归纳总结和提出翻译策略,试图整理字幕翻译中一些有效的策略,以期对影视字幕翻译水平的提高贡献微薄之力。

一、目的论的基本概念

20世纪70年代,赖斯(Katharina Reiss)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领域,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的雏形。在此基础上,弗米尔(Hans J.Vemeer)提出了目的论(Skopostheorie)。在他与赖斯合著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一书中,对目的论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该理论在其后不断被发展和完善。弗米尔认为,语言学理论无法解决所有翻译问题,并指出翻译活动是一种有目的(Skopos)的行为活动。目的论涵盖有三大法则:目的法则(Skopos rule)、语内连贯(coherence rule)和语际连贯(fidelity rule)。其中以目的法则为首,指翻译过程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也就是目的决定方法(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语内连贯(也叫连贯法则)指译文应具备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语际连贯(忠实法则)是指译文和原文的连贯性。“连贯”与“忠实”服从于目的法则。根据目的论,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equivalence),而是“充分”(adequacy),也就是充分、有效实现翻译的目的。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及策略,对原作进行有选择、有目的的翻译。

二、电影《喜宴》简介

《喜宴》是著名导演李安早期的作品。电影讲述了同性恋旅美华裔高伟同为应付传统的父母而同偷渡到美国的上海女孩威威假结婚的故事。复杂纠葛的情节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表现了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及父辈与子辈的思想代沟。该剧的字幕翻译者詹姆士·沙姆斯(James Schamus)多才多艺,身兼电影制作公司总裁、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及电影制片、编剧、译者数职,并与本片导演李安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对中西方文化均有着相当的了解。

《喜宴》面向海内外市场发行,目标观众来自不同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因此,如何妥善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成为译者最主要的任务之一。作为一部商业影片,笔者认为《喜宴》的目的(Skopos)有两个:其一,娱乐观众、赚取票房;其二,表现中西方文化差异和父辈与子辈的思维差异。以下面笔者将从目的论角度出发,着重分析译者对本片字幕中称谓语进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

三、从目的论视角看电影《喜宴》字幕翻译中对称谓的处理

称谓语广泛应用于各种语言中,起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称谓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中西方由于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不同,导致称谓语的差异十分明显。中国的称谓语体系非常复杂,人们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会采取不同的称谓;而在英语体系中,称谓语却相对简单。在电影《喜宴》的字幕翻译中,称谓语的处理从侧面反应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征。基于作者在第三节中分析的电影的两大目的,译者对称谓语翻译采取了如下策略:

1.略译法(omission)

Gottlieb曾指出字幕译文受到形式 (数量)的限制,也就是时间因素及空间因素的制约。时间因素指字幕译文在银幕上持续的时间受到电影语言声道和视觉通道的限制,即字幕译文必须与人物对白、动作和画面同步;同时,译文为满足观众阅读需求在字数上受到空间限制。基于以上理由,当称谓难以在短时间内被目标观众(target audience)理解,同时对影片情节的推动不起关键作用的时候,译者采用略译法。具体情况如下:例如:

毛妹:唉!累死了!高哥哥,不好意思,麻烦你啦!

Sister Mao:I’m exhausted.Sorry to put you out.

毛妹是婚介所推荐给高伟同的父母的最佳儿媳人选,于是伟同父母安排伟同去美国机场接毛妹,借机撮合二人。毛妹初见伟同,称呼其为“高哥哥”,直译为“Brother Gao”。在汉语中“哥哥”、“妹妹”的使用范围不仅局限于有血缘关系的兄妹之间,无血亲的男女,如关系亲近,也可以兄妹相称。在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便以“宝哥哥”和“林妹妹”相称,一来因为他们的远亲关系,二来体现了两者的亲密关系。但是在英文版本中,译者并未将“高哥哥”直译。究其原因,英文中的“brother”和“sister”除了表兄弟姊妹之外,更普遍的用于教友之间彼此称呼。略译在此能使对中国称谓文化不甚了解的英语观众有效避免误解伟同与毛妹的关系。例如:

伟同爸:威威没来啊?

伟同:她在那儿。

威威:高伯伯、高妈妈,你们好。

Pa:Where’s Wei-wei?

Wai:Over there.

Wei-wei:Pleased to meet you.

伟同的父母来参加伟同与威威的“假结婚”,当然此刻老两口并不知这场喜宴是个谎言。在机场,威威作为伟同的未婚妻第一次向伟同的父母问好:“高伯伯、高妈妈,你们好。”,可直译为:“How do you do,Uncle and Aunt Gao?”然而在英译本中,表示称呼的“uncle”和“aunt”被略译。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讲究长幼有序,晚辈对长辈惯以“伯伯”、“叔叔”、“阿姨”等称呼,可表示亲属关系,亦可仅用于表达敬重。而在英语文化中,直呼其名是很常见的,不同职位、性别、年龄的人之间都以名相称,表示亲近。译者沙姆斯在处理这两个称谓时采取了略译的策略,以减少观众对字幕的分析时间,同时更符合目的语观众的文化背景。

2.改译法(adaptation)

当称谓在句子中有特殊的含义或重要作用,略译法便不再适用。在不影响目标观众轻松观影的前提下将原文忠实充分(adequacy)地传达,这就是改译法的目的所在。例如:

Wai:Love muffin,time to make the doughnuts.

Simon:How was my performance on the first day?

Wai:About a B-plus.

伟同:亲爱的烧饼,起床啦。

赛门:我第一天表现如何?

伟同:给你乙上。

以上是伟同与他的同性爱人赛门之间的对白,赛门询问伟同,自己第一天的表现是否取得伟同父母的好感。中英文字幕版本在称谓上的差异显而易见。“love muffin”(爱之松饼)是西方爱侣之间的昵称。Muffin(松饼)之于西方观众就好比大饼油条之于中国观众,是一种常见的食物。但是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西方观众群体熟知的muffin对于为数可观的中国观众来说还是新鲜词,故直译为“爱之松饼”显然易使中国观众如坠云雾。而“love muffin”是伟同对赛门的爱称,暗示了两者之间的爱侣关系,又不适宜略译。译者在此巧妙的将“love muffin”改译为“亲爱的烧饼”,既保留原句的大意,又不失风趣俏皮,引中国观众会心一笑。

3.阐释法(exposition)

有些称谓蕴含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概念微妙,无法直译。“影视翻译的即时性和大众性却规定了影视翻译必须以目的语观众为中心,适当照顾到他们的语言水平”。故在翻译此类称谓时,需适当加以阐释,以帮助目的观众理解。

老陈:师长,这是我的馆子啊。

伟同爸:你的馆子?

老陈:小三子开的,不跟我开的一样嘛!

Old Chen:Commander,this is my restaurant.

Pa:Your restaurant?

Old Chen:It’s my third son’s.But what is his,is mine.

“小三子”是父亲对三儿子的昵称及谦称,与“我的第三个儿子”相比,“小三子”更随意、更谦和也更亲昵,在英语中并无对应译法。然而“影视字幕是闪现在屏幕上的文字,一现即逝,不像书本上的文字,可供读者前后参照”。时间的限制导致如此丰富的内涵无法在字幕翻译时得到充分的解释。正如作者在第二节所阐释的,连贯法则需服从目的法则,于是“my third son”(我的第三个儿子)虽不精确,但是能有效帮助目标语观众理解剧情、轻松观影,故仍旧是充分的翻译。例如:

伟同爸:王处长,各位来宾,小儿伟同和顾威威小姐结婚,由于准备得非常仓促,未提前通知各位,本人在此致歉。

Pa:Chief Wang and distinguished guests…my son’s marriage to Wei-wei…was very simple,sudden…and caught you by surprise.With my sincerest apologies…

这是伟同爸爸在喜宴上的致辞。“小儿”是父亲对儿子的谦称,一般用于正式场合,与之类似的谦称在汉语中比比皆是,如:犬子、寒舍、在下,等等。但是这些词在英语中并没有直接对应的翻译。当然译者亦可选择对“小儿”进行详尽的阐释,如译为:my humble son。译者在此将其简单译为“my son”(我的儿子),尽管没有体现出自谦的意味,但是与电影的目的(Skopos)保持一致,即在不会破坏观众理解和不会减慢观众的阅读速度的前提下,向目标观众提供相关的尽量全面的信息。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字幕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交际活动,其目的就是在有限的时空内以最有效的办法传达最相关的信息,并帮助译文受众(观众)以较小的努力获得适当的语境效果。在这样特殊的前提下,称谓语的翻译除却需考虑中英称谓体系的差异之外,还需考虑到字幕的特殊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适当的翻译手法,如略译法、改译法和阐释法,以顺利实现字幕翻译的功能。

[1]张春柏.影视翻译初探[J].中国翻译,1998,(2):50.

[2]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4):7.

[3]蒋曙.跨文化交流中的称谓语对比研究[J].价值工程,2011,(4):326.

H315.9

A

1673-0046(2011)09-0176-02

猜你喜欢

译法连贯目的论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人体隐喻与语篇连贯
倒译法在韩汉翻译中的应用探究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新疆外宣英译特色探究——以目的论为视角
“快”字的不同译法
“好”字译法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