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画教学中创作意识的培养

2011-08-15马天栋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白描中国画绘画

马天栋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中国画教学中创作意识的培养

马天栋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当前高校美术教学中只重视基础课的学习,而忽视了大学生创作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渐减弱,以至于在经过四年学习后,毕业创作完成吃力,东拼西凑缺乏独创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基础课程教学中都能积极地融入创造性的思维训练,贯彻创作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对中国画创作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

中国画教学;创作意识;定式思维

一、创作意识在中国画教学中的重要性

大学美术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扎实的绘画基本功,更要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在21世纪,具有开拓精神和有个性的创意绘画是大学美术教育的主题,更是各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

纵观近几年的毕业创作,出现了许多学生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却在创作前束手无策。这是因为他们缺少的是一种创作的意识。作品千篇一律,拼凑痕迹非常明显,是艺术的重复和复制,很少出现有思想和内涵的作品。画面布局、空间想象、色彩搭配上缺少独创性,只是等待老师的提议,完全地丧失自我,创造的潜能得不到发挥,创作欲不强。这是因为他们的想象力在多年墨守成规的教育下已经减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只有一个自觉的主体,一个把这种创造悬为目标的主题,才能进行心灵性的创造。创作是绘画者压抑不住的表现欲望通过绘画来展现自己的个性,是不可重复地注入自己情感的创造。创作不禁能体现学生对所学领域知识的认知,又能体现对绘画技巧和经验的积累,更能体现出审美能力和艺术形象思维能力的水准。创作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必须有自己的想法,其作品才能注入自己的心血。同样的视点,如何运用自己所学的有关速写、构图、色彩、白描等造型手段,传达出不一样的视角,是创造性思维的最大难题。

创作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我们在观察生活、理解生活、表现生活的时候逐步积累起来的,是审美意识的总结。人都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渴望描绘出完美的作品,感动观赏者,艺术的生命就是不断地创新,齐白石大师衰年变法就是对艺术无止境的追求,王履52岁游历华山,感受大自然的雄奇,感到“三十年学画不过纸绢信承”。如说道:“余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开始主张独创的精神,可见,固定不变的程式支撑不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二、中国画教学中创作意识的培养

1.在中国画教学中情感对创作意识的影响

构思与技能表达是创作的主要问题,创作构想天花乱坠,五彩缤纷,然而没有让自己动情的地方,机械地模仿绘画,不能充分让自己所学绘画技法为艺术创作服务,使画面缺少感染力。“艺术必须善于把精神生活中的感受与情绪、感情与思想等动态和静态的心理变化凝聚、升华、交织和实体化。艺术创作是个人主观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因此艺术创作必然受到个人情感的影响,同时也受环境、意识形态、个人经历因素的影响。

艺术源自于情感。被动地绘画,僵硬地进行创作,画面缺少激情,就会丧失艺术感染力,人有情,物有灵,带着感情去创作,才能打动观者的心。齐白石寥寥几笔所绘落叶归根,一个爱国老华侨看到后泪流不止、思绪万千,这就是把感情融入画面,赋予了画面人格化的生命,从而使老华侨产生了共鸣。我们有许多同学在创作过程中把精力全部放在物象自然形态的表面描摹上,而毫无感情的投入,他们眼前的景物或人物是僵化的、没有生命的。在这种状态下完成的绘画作品毫无生气。所以我们要在中国画教学中引入中国传统美学教育,让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在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过程中,树立符合东方审美神韵的审美理念,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意向世界,在大自然中寻找一个充满生命和情趣的世界,让情感有意识地注入绘画创作。

2.在传统绘画中培养创作意识

中国画的创新是建立在国学文化和传统绘画基础之上的,因为其中包含独特的东方审美意识。离开传统文化底蕴的创新是走不远的。研读传统绘画是学习中国画的必修课。在中国画教学中,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选择接近自己天性的名家作品进行研读临摹,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中要让学生了解画家的出身和生平遭遇,以及画家绘画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读画即为读心,首先要读懂画家在画面中倾注的灵魂,理解绘画笔墨和构图的处理形式,了解传统绘画的和谐美,从而使自己的绘画创作体现宁静的特征,给人以自由、和谐、愉悦的审美感受。

3.强调教师教学在创作能力训练中的主导作用

在中国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主导意识的加强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一要依赖教材内容,要依赖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无论是年轻的教师还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更新观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切不可呆板地走教条主义,界定了框框,必然会束缚学生思维的驰骋和个性才能的发挥。其次,教师讲授内容要注意新颖性和启发性,不找偏激的例证,这样学生才能吸取和借鉴。同时,应强调将创作意识的培养及早地融入到基础教学当中去,从大一起步,培养越早越好。

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身上本来无意识的东西,变其为有意识的东西。在绘画作业布置和点评上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逐步走向充满创造力的广阔空间。尤为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哪怕是在习作中有那么一点点创作的成分,都应给予肯定并加以引导,这些都将对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4.在中国画基础教学中创作意识的培养

中国画基础课程一般都把白描教学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白描又分经典线描作品的临摹和白描写生练习,而白描写生是中国画认识生活、收集创作素材的主要方法,又是中国画造型能力和写实技巧以及构图的主要手段,它是建立在西方素描之外的一种独特的绘画表现形式,是中国画学习的必经之路。在白描写生时,鼓励学生将感情伴随着笔的运动轨迹倾注于画面,创作意识的培养也应该一直贯穿在其中。然而大自然瞬息万变,所以要求我们在写生的过程中要体察万物规律,有取舍地去感受大自然的美,用所学技法以及个人的主观感受处理画面,启发学生的创作能力,走出前人固定的程式,突出自己的个性。面对繁杂的景物可以随意剪裁自己需要的内容,乾坤大挪移,率性处理,有的叶片美观,有的枝条美观,可按需处理聚散长短、自由组合,在此过程的练习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白描写生中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强化创作的意识和理念。

单纯写生容易乏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写生稿经过整理,创作完成一副作品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如何从白描写生走向创作,并在写生构图中完成创作训练,使学生认识到从写生到创作并没有神秘感,消除学生对创作的恐惧心理,增强学生自信心,树立他们的创作信念。

5.支持奇思妙想,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人类自有自我意识开始,就将认识自身,创造顺乎人性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秩序视为最根本的任务。没有了想象,世界就会止步不前,不仅在艺术领域,在科技领域也早已得到证实。米芾练习书法和绘画的试笔纸积聚的墨点,给米芾带来了灵感,终于创造了米氏皴法,成为一代大师,牛顿也因一枚果子的掉落而苦思冥想,终于发现了地球万有引力。可见,如果一个人缺少了想象力也就没有了创造的才能。所以我们在中国画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偶然看到儿童的涂鸦作品,虽然造型能力极弱,可是却充满想象力,不禁被那真诚、自由、大胆的涂抹所震撼。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熟练掌握了绘画技法,然而手脚反而被各种无形的力量束缚住了,处处胆小甚微,害怕出错,从而失去了超越自我的能力。因此,在中国画教学中一定要开发学生想象力,重新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积极主动的创造性思维是教学要点。开发、支持学生的奇思妙想,鼓励大胆尝试,营造多元、开放的教学模式是提高创作意识的有效途径。

对于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由传授型的传统授课模式向引导型的教学模式转型,要具备创新意识和有创作能力,并在中国画教学中做出大胆探索。使国学伴随中国画一起引导学生的意识形态,培养人格独立完善、思路清晰、兴趣广泛的新时代大学生。使所培养学生在中国画基础教学中就具备创作能力,并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有意识地进行创作尝试,逐步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和特点。艺术需要创新,墨守成规是没有出路的,只有不断增加个人修养,增强学识,不断升华审美的意识,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艺术才会进步。这是每个画家毕生的追求。所以创作意识是中国画教学的根基,只有让学生们的艺术修养及创新意识在创作中展现出来,通过创作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精神,大学美术教育才是成功的。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60.

[2]孙美兰.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36.

[3]江宏,邵琦.中国画心性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274.

G642

A

1673-0046(2011)09-0139-02

猜你喜欢

白描中国画绘画
中国画
巧用“白描”把人物写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写给远去的路遥
《白描荷卷》自跋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