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中秧歌的艺术风格及发展研究

2011-08-15杨绍科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太谷晋中秧歌

杨绍科

(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晋中秧歌的艺术风格及发展研究

杨绍科

(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晋中秧歌从清代形成以来,就以独特的剧种特色成为晋中地区具有标志意义的民间文化现象。在前人的研究当中,笔者认为缺少最重要的一块,那就是对于晋中秧歌传承方面的研究。鉴于此,除了继承前人研究的经验之外,论文还着重对晋中秧歌的传承进行一定的研究,以期促进民间艺术晋中秧歌的更好发展。

晋中秧歌;艺术风格;传承;发展

秧歌是我国的民间艺术,在我国北方广为流传,特别是北方的山西、陕西、河北、山东等省被誉为秧歌之乡,秧歌同时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留存着人类从野蛮时代到文明进化的艰难步履,铭刻着社会从原始到现代发展的历程,体现了多个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状况,反映了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

以山西中部的祁县、太谷为中心的独具特色的秧歌系统“晋中秧歌”是山西秧歌的最好代表。晋中秧歌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非凡的艺术美感,其重要原因即为山西秧歌所内涵的群众性特征和民俗风貌。

论文将对晋中秧歌的艺术特征、发展现状以及传承做一个系统的研究,对于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办法。

一、晋中秧歌概述

晋中秧歌的前身是太谷秧歌、祁太秧歌。太谷秧歌是发源于太谷民间地头、街头巷尾的秧歌小调,它融合了北方少数民族的胡笳十八拍曲调,吸收了南北民间小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民间地方小戏。

晋中秧歌是晋中盆地,以祁县、太谷为轴心,辐射周边十余县的乡土小戏,是民间自编自演的杂说、歌舞、戏曲的综合体。它源于太谷地区的民间小调,吸收了毗邻地区的民歌精华,发展到现在常用的一百五六十首曲调和少量的曲牌音乐及打击乐。

众所周知,清朝时期山西的经济较为发达,尤其是太谷、祁县、平遥等地的商业活动遍及全国,贸易的往来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外地民间剧目的借鉴和本地创作题材的扩展,使秧歌向戏曲化方向开始发展。光绪年间,晋中各地的秧歌纷纷走上舞台,开始出现了秧歌的舞台题壁。至此,晋中秧歌完成了“民歌小调——歌舞——戏曲的转变,开始成为山西各地农村舞台上的一朵小戏之花,成为我省戏曲花篮中一枝绚烂多彩的奇葩。

二、晋中秧歌的风格特征

1.晋中秧歌的曲调风格、表演形式以及伴奏特征

(1)晋中秧歌的调式风格

晋中秧歌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由于文化传统、语言、及人民性格的不同,产生了很多韵味独特的秧歌曲调,它在旋律、调式、音阶、衬词、衬腔等多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现对晋中秧歌的“小三度句尾色彩性呼应”调式进行分析。

这类调式大多为上下句结构,其表现类型有四种:

a.上句结音为“sol”,下句落音为“bsi”;

b.上句结音为“re”,下句落音为“#fa”;

c.上句结音为“la”,下句落音为“#do”;

d.上句结音为“mi",下句落音为“#sol”。

这四种型态的曲调既可单独使用,又可在同一剧中混合使用,从而形成同主音转调。

(2)晋中秧歌的表演形式

晋中秧歌是我们山西民间歌舞中数量最大、样式最多、流传最广的一种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我们山西民间歌舞艺术的宝库。它的表演形式同样具有多样性。

首先,晋中秧歌自产生之日起就与社火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并以社火为基础发展为独立的艺术形态,成为当地具有狂放性和开放性的主要社祭活动。由此可见,社祭是晋中秧歌中的一种表演形式。光绪年间当地元宵节的社火游艺活动盛况:节届元宵兴倍增,满城萧官闹灯棚。/年来更觉灯光好,别有西洋巧样灯。/迎春大典为皇恩,马社多穿猞猁狲。/更有一番奇巧处,个中抬阁欲销魂。/铁板铜锣闹不休,秧歌社火逐村游。/可怜无数佳公子,也学缠头唱彩楼。/梅花点额号官妆,雅事层传出寿阳。

其次,据史书记载,晋中秧歌还源于地方民歌,之后被社火吸收发展成为踩街秧歌,由此可以推断,踩街秧歌也是晋中秧歌的一种表演形式。踩街秧歌队的表演形式:由俊扮和丑扮两个公子相配,手持折扇领头,带领沈北华股的女角色和拍小镲、敲小锣的男演员共二三十人,分两行沿街进行表演。炮声响处,走至应届的户主门口,由领队公子咏诵,如:“男人种地女织布,和和气气闹家务,指望今年收成好,儿孙满堂全家福。”之类的即兴顺口溜。朗诵完毕,两三个演员进入场地中央,边舞边唱小曲。歌唱完毕,户主赠送白酒干果、以示酬谢。之后继续前进,直至踩遍各街为止。

(3)晋中秧歌的伴奏风格

晋中秧歌的伴奏音乐最初以笙、唢呐、管子等民间吹打乐为主。随着武秧歌的产生,打击乐亦日趋完善。在鼓板、木头、小锣的基础上,增加了铙钹、铰子、马锣、小鼓、碰铃等乐器。20世纪50年代前,秧歌的大部分曲目还是干板演唱,只用武场打击乐。除《小放牛》用笛子伴奏,《当板箱》、《大钉缸》用唢呐吹腔,《待满月》、《张公子回家》、《扯被阁》用丝弦伴奏外,弦乐还未配套。

20世纪50年代后,在尊重旧文艺,尊重旧艺人的良好氛围中,晋中秧歌音乐有所发展,在文场中增加了二胡、三弦、低胡、扬琴、小提琴、提琴。

20世纪70年代以后,重点剧目又有了配器处理,恢复到原有的民族器乐伴奏的形式。到了现在的伴奏音乐,基本上和70年代的伴奏音乐和乐器没有大的区别。

三、晋中秧歌的发展现状和传承

晋中秧歌植根民间,故民间业余班社多于专业班社。例如:太谷329个自然村,有秧歌剧社活动的村镇(包括可自己组织起来闹秧歌的村庄)就有167个,其中历时最久、影响较大的12个,素称“秧歌之乡”。但近年来,秧歌发展趋势不容乐观。有些秧歌老艺人和爱好者都担心就这样下去流传了几百年的秧歌会失传。即使是现在有的秧歌剧团和班社也都停步不前,没有形成一定的演员阵容和演出规模。在培养新生力量方面举步维艰,再加上剧目陈旧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更谈不上以后的发展。所以,如何解决好晋中秧歌的发展问题,如何更好地在传承的基础上做到创新,使晋中秧歌在新时代有一个更好、更快的发展,是我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晋中秧歌现在的发展现状已不容乐观,当然造成这个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重视程度是一个因素;其次,民众的参与热度;最后,就是在继承过程中优秀教师的缺乏。在发展、继承晋中秧歌艺术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对晋中秧歌各个方面的投入;其次,提高现代秧歌艺人的综合素质,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秧歌艺术的重要性、群众性;再次,不断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秧歌艺人和演员,使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学习和掌握现代的音乐理论和作曲知识,为新秧歌剧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观众在秧歌的演出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们是秧歌价值的评判者,周总理说过:“艺术是需要人民来评价的”,只有他们才可以对秧歌演出的好坏、剧目优劣做出最终的评价。农民作为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最基层民众,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关注,加强对他们从文化上进行教育,从思想上用正确的舆论来指导,促使他们正确地区分文明和糟粕、邪恶与善良,彻底改变当代农村普遍存在的经济上富裕而精神上贫穷的落后局面。

[1]雷焕贵.晋中秧歌艺术发展及现状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版),2004,(3):1-3.

[2]梁茂春,陈秉义.中国音乐通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195-196.

JT

A

1673-0046(2011)01-0175-02

猜你喜欢

太谷晋中秧歌
晋中国家农高区无花果采摘正当时
太谷任村乡:小萝卜做成大产业
晋中市委统战部调研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加快培育百亿企业 建好晋中国家农高区
富平村里唱秧歌
鑫炳记太谷饼:老字号焕发新生机
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太谷)论坛成功举办
太谷:挑起总书记惦念的“金扁担”
昌黎地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