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问题研究

2011-08-15刘德定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创新型高校学生创新能力

刘德定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增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问题研究

刘德定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高校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培养创新人才和构建创新型社会方面,肩负特殊的使命。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要正确分析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和原因,因需制宜,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

当前,对如何增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问题的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等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培养创新人才和构建创新型社会方面,肩负特殊的使命。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等多种因素的深刻影响,我们的教育重理论知识传授而轻实际能力培养,扼杀了学生的探索精神,限制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个世界性课题,胡锦涛强调:“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高校教育教学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增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创新能力有多种内涵。一般而言,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怀疑、批判、调查的能力,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产生新认识、形成新观念、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出新事物的能力,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创新能力主要由知识因素、智力因素和个人的品质因素三方面组成,涵盖获取知识、处理信息、语言表达、观察事物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提高高校学生创造能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需要;是大力改善高校学生目前素养状况的需要。

二、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原因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缺乏求异、求新思维;创新意识、质疑精神不足;也缺少创新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不知道如何去创新。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对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不够,没有把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和教育理念纳入到常规的教学管理之中,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仍占主导地位,缺乏有利于创新思维培养和训练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被严重削弱。高校课程结构设计也不适应创新对人才能力培养的需求。高等院校的专业划分过细,教学计划缺乏实践环节,教材和教学内容落后于发展的社会实践。虽然少数高校开设了有关创新训练的选修课,但高校学生并没有真正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和任务。

2.缺乏创新型的师资力量。近年来,各高等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多,但创新型师资力量的供求却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缺乏更多的平台和氛围,制约了高校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

3.缺乏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但很多高校教科研设备不足、利用率低,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求,也缺少对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长效机制,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难以激发。以论文发表、获奖等指标来衡量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效果的机制,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功利性追求,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降低了、参与面小了,创新的校园氛围难以真正形成。

4.高校学生缺乏创新意识。高校学生追求创新,但却不能在行动上真正予以落实;具有创新意识,但却不会利用现有条件;思维敏捷有灵感,但缺少创新性思维方式和创新技能。多数高校学生几年的大学生涯主要任务是获取更多的文凭、证件、证书,不加选择和怀疑地接受知识,忙于备战各种考试。

5.缺乏创新教育引导的考核评价机制。这不仅表现在高校缺乏对学生创新教育的引导,还表现在高校缺乏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由于高校传统的以分数高低衡量学生水平的评价机制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对学生潜能的发展,客观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工作仅仅成为个别教师的业余爱好,突击参与的多、短期行为多、长期研究的少。

三、增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创新教育是高校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培养高校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创新意识的形成等,使学生能够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课堂教学的主导是教师,他们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创新对创新教育理念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思路决定出路,高校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站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切实转变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转变教育思想中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人才观,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和个性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树立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思想,把科技创新作为办学的目标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创新教育体系

课程内容是保证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教法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有效手段和途径。传统的教学内容强调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传授,教材的内容往往落后于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要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教师需积极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时主动地改进教学方式,真正确立创新教育的学生观,体现出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创新教育体系。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启发,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各门学科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载体,教师要把创新能力培养有机地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内容上,要倡导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要教知识、教能力、教素质,教学生会学、会用、会创新,及时将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向学生介绍学科发展的最新应用成果,让他们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和科技发展的趋势。要引导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和实践技能,促使学生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转化。

宽厚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保障,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在高校学生的课程设置上,要改革高校的课程设置,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开设综合性课程,适当增加实践环节的比例。特别是要加强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理工结合,适应信息时代科学发展的需要,构建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培养他们对多元知识的综合和融合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要开设系统介绍创造性思维原理、创造规律、创造学等方面知识的有关课程。适当加强实验课、毕业设计等环节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

3.大力培养创新型教师

培养创新人才,实施创新教育,教师是关键。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素质是紧密联系的。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和高校科研活动的参与者,也是高校学生开展学术活动的引路人。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的关键和人才保障。高等学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这就需要高校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树立创造性的教育观念。

高校要从整体上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把建设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提到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创造条件促进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形成与发展。要建好平台,为教师投入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不同层次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激情都有很大的提高。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科技创新活动的有力推动者,要善于将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积极开展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营造民主、宽松的创新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认识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改革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高校积极改革现有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考核方式,实施科学评价,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高校的考试要体现出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重。创新教育的考试,重点应从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向考核学生创造性加工信息的能力转换。加大对高校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考查。鼓励学生就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在评价方法上,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依据,以激励学生的创新发展为主导,除正常的学分制外,还应把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科研、创新等方面的表现列为评价目标进行综合评价,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逐步形成。

5.营造创新的教育教学氛围

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条件。社会、学校、个人应自觉肩负起共同构建良好的创新氛围的责任,营造出一种自由、民主、尊重个人创造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环境和学术氛围,培养学生的求实创新精神。高校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因人施教,激发他们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要创造条件发现和挖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潜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使他们能够独立地进行创造性学习和从事创造性活动。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非强制性教育特点,努力创造具有创新特色的文化环境,在课堂教学以外促进教育教学目的的实现。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组织多样的高水平的学术报告、成果展览等,使师生了解学术前沿问题和发展态势。鼓励高校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加强学术交流,通过活跃学术气氛扩展他们的学术视野,培养他们的学术诣趣。要创造自由探讨、平等讨论的民主氛围,鼓励专家、学者、师生之间就不同观点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创设不同学科相互交流的平台。保护好高校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灵感”,鼓励他们求异思维,推动创新才能的迸发。

6.加强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加强实践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要把大学生创新教育和科技创新活动列入高校育人的整体规划,把学生的科研训练纳入日常的教学计划,普及科技创新活动,把产学研紧密相结合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切入点,让学生面向市场进行创新实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在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科技活动的指导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为此,应建立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导师制度,建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教师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通过合理的评价和考核,逐步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科研指导教师队伍。激励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发展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高校要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主要包括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建立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开放实验室等。要加大创新培养经费投入,适当引入激励机制,提供物质和精神奖励,通过设立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加强专业见习、实习工作的实效性,使学生接受磨炼、增长才干;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高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增加大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机会,满足他们对科技能力培养的需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参与课题研究和撰写论文,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大学生科技报告会,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开拓他们的视野,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强化创新意识,发掘他们的创造潜力。要根据各专业和年级的特点,设计面向全校和院系特定群体的各类科技活动。成立相应的专家小组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聘请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科技讲座,开展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数学建模、“挑战怀”等为主的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

7.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体系

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是落实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和保证。高校应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相关制度,使科技创新活动有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宏观制度方面,要确立创新教育观念、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型人才培养管理模式、创新型课程体系等,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作出方向性规定。微观制度方面,主要是健全和完善工作、管理、活动组织、奖励等制度,制订出有利于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具体办法和规章制度,使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既能够有章可循,又能够得到规范、持续的开展。

8.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创新精神是在正确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在情感的激励下产生和发展的。只有切实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树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的思想,才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的动力。高校要把教育放在建设创新型社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通过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学生主动适应“三个面向”,成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G64

A

1673-0046(2011)01-0108-03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0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D298)]

猜你喜欢

创新型高校学生创新能力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