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目标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在教育管理中的融合

2011-08-15李梦萱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理论目标质量

李梦萱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

浅论目标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在教育管理中的融合

李梦萱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

目标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都是当前倍受管理学家青睐的两种理论,并且都在各自的领域范围内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补充。可是,两种管理理论在教育管理应用中的沟通和交流却少之又少。

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教育管理

一、两种管理理论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作为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教育管理在其出现之初并没有独立的理论支撑,大部分教育管理的有关模式和方法都是在管理科学的理论体系中逐渐分化出来,并针对教育管理的特殊性进行加工和润色,最终运用到其实践中去。

1.目标管理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学校是整个社会教育系统的核心部分,它担负着社会教育的绝大部分任务。近些年来,目标管理也被引入到学校管理的工作中来,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以目标管理为导向使学校管理能够更加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而提高学校的社会效益。同时还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完善和巩固学校管理责任制,提高管理效率。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校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管理的对象具有特殊性,其目标的设置相对企业而言更加难以明确,而教育本身的特点也一定程度上给目标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带来了障碍。

目前,我国几乎绝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等都已实行了目标管理,类似以下的这样一些话语在众多国内高校主管部门和官方网站或内部文件中屡见不鲜:推行学院制,建立和健全管理规章制度,逐步实行目标管理推行学院制,坚持依法办学,建立和建全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各项办事程序,使机关管理日渐规范化,校院两级行政管理、校院系三级业务管理架构初步建立,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总支实行任期目标管理,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党总支工作的深入开展,保证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及生产等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大学的结构和权利模式的复杂性所可能引起的消极后果,所以保障学科建设各个环节和方面协调发展,在学科建设中有必要采取目标管理模式,综上都体现了各各单位对目标管理的重视。

2.全面质量管理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是TQM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其核心观念是,第一,“以顾客为中心”的观念,(包括学生、家长、政府、社会用人单位等外部顾客和教师、教辅人员、管理人员等内部顾客);第二,“质量的持续提高”,现代管理理论认为,有效的管理活动应该是一个闭合的环,是一个持续改进与提高的过程。按照持续改进与提高的系统论观点,教育管理体系可以借用“戴明环”理论,即运用PDCA动态循环模式来构建。全面质量管理正是充分运用了戴明博士提出的PDCA循环理论,使教育管理质量呈现出阶梯状的稳步提高。

学校的全面质量管理,是指由学校所有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参加的,以教育质量为中心,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对培养对象和学校的全面工作所进行的全过程的、系统的管理活动。目前我国各级各类的学校都纷纷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并具体运用到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科研管理等方面。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性ISO9000热潮的兴起和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组织运用ISO9000标准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并且取得了非常显赫的成绩。

现代高校是一个多职能、多要素、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整体体系,其中心目标之一是培养人才,即高校是出人才“产品”的工厂,该“工厂”的生产目的是多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合格品”,少出“次品”和“废品”。就其教育过程来看,它与工业品的生产过程有类似的时序性和渐进性。学生的教育过程包括:招生前的准备——招生——在校教育——毕业考核——毕业生就业——毕业后用人单位的使用及毕业生的信息反馈等全部过程。全面质量管理着眼于对产品形成的全过程实行系统管理,通过提高各环节的工作质量,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这一理论不仅适用于工业企业管理,同样适用于高校教育管理。

二、两种管理在教育管理中融合的必要性

由于教育活动的特殊性(主要是其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和社会功能的特殊性),而且在前面所提到的全面质量管理自身所存在的一些不足,所以一味以企业管理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来开展工作很显然是不相适宜的。因此,在引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到教育管理领域的时候,应注意对各种管理方法进行比较和融合,取长补短,使教育管理工作进入一个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良性循环。

1.管理模式的共生互补

理论界对目标管理的应用存在很大的争议。马斯洛指出,目标管理基于“有责任心的工人”的假设,实际上隐含了“每个人都是成熟的人”这样一个心理学命题。他还证明现实生活中只有少数人在心智上符合“成熟”的标准,所以要求每个工人成为“有责任心的工人”是违背人的基本特性的。因此,我国很多专家赞成全面质量管理而摒弃目标管理。事实上两者都十分重视人的因素,但是目标管理通过对工作成绩进行考核来断定员工的能力,无形之中已经把员工按能力大小分为三六九等,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因工作成绩不显著的员工的士气,从而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而全面质量管理除了会考虑员工能力等主观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审查系统与组织是否存在问题,无形之中是对员工的一种鼓励与信任。

教育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不比其他管理活动窄,甚至更多更琐碎。但是教育活动的开展是核心,也是一切教育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如果简单地从企业生产线上把全面质量管理引入教育管理,势必会引起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仅仅靠全面质量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来进行教育管理,就会忽略了在教育管理中人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必须让二者在实际管理中彼此渗透和包容,共同发挥其优势。

2.两者结合是各自在教育管理领域长足发展的必要条件

戴明在全面质量管理中提到的质量控制还局限于生产过程,仍属于生产管理的一个部分,这也就意味着全面质量管理所涉及的范围还仅限于生产管理。在教育管理中,全面质量管理也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教学管理或者学生管理,属于微观层面上的微观管理。

而事实上,教育是一项关乎国家兴亡的重要举措,承担着培养合格公民、弘扬民族文化、铸就国家栋梁之才的使命。教育质量的提高并不是仅靠哪一个环节或者哪一个方面的成绩就能实现,所以对其评价也应顾及到很多方面的工作。如果仅仅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有关理论去指导教育管理实践的话,那么在很多方面都会遇到不相适宜的问题。因此,全面质量管理在教育管理实践中的运用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改良。

而目标管理涉及的范围要广得多,包括了管理的方方面面,在很多不同类型的组织中都可以得到推广。但是大多数的目标管理中的目标是一些短期的目标:年度的、季度的、月度的等。短期目标比较具体,易于分解,而长期目标则不然。目标管理模式的实践中,由于目标管理是一种为各种组织提供普遍指导性的管理理论,所以它也具有管理方法和手段不够具体和明细的缺陷,容易使实践工作者在推行该理论的过程中出现偏差,从而导致管理的失败。

很明显,两者在范围和工作细则方面形成了一种互补的关系。要想使两种管理理论得到更长足的发展,相互借鉴是必不可少的。在教育管理中,应当用目标管理的理念来对教育活动进行宏观指导,同时在教育的具体活动中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来进行规范。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领域与领域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理论与理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社会这个大系统越来越丰富,各要素之间的影响与制约也越来越明显,兼容并蓄已成为生存和发展强大的催化剂。这就意味着理论在不断分化的同时也在彼此之间相互融合与渗透。因此,目标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作为当今管理界的两大亮点,其各自的发展并不能停滞不前,必须在融合与渗透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才能不被实践的大浪所击溃。

三、两种理论融合的可行性

在分析目标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融合的可行性之前,笔者认为应该先要明白一点:那就是两种管理理论的融合并不等同于两者的机械相加或者简单重叠,而是在分别对其有了非常透彻的了解的基础上对其各自的特点和优劣进行融会贯通,使二者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其效能的最大化。根据前面对该两种管理理论的论述和比较,二者具备相互融合的相关基础,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目标”可以是质量的目标,“质量”也可以是目标的质量

目标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在提出之初的根本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率,为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而服务,两者的职能和服务对象一致。这就意味着二者是一种殊途同归的关系,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两种管理分别是重结果和重过程,仔细钻研两种理论的关键词“目标”和“质量”,我们可以将二者在语法上串联起来,形成“目标质量”或者“质量目标”。

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是教育管理的主要职责。这也是教育管理区别于企业管理和其他事业管理的重要因素。由于教育活动的对象具有其特殊性,教育管理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从教育管理的职责可以看出它是为教育活动服务的。而教育活动的主体和客体都是独立的人,其目标是培养优秀的人才。因此,教育管理在设定其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到其服务的教育活动培养的人才质量水平。显而易见,在我们的教育管理活动中,完全可以将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要求和教育管理目标联系起来,提高教育管理的质量水平,从而为实现其教育管理目标、教育目标提供最有力的保障,以便真正做到“以管理质量保教育目标,以教育目标促管理质量”。

2.教育管理所追求的是短期效益和长远效益有机结合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用医学的名词来对两种管理理论进行类比:目标管理好比“西医”,即见效快,显效时间短;质量管理好比“中医”,即以条理为主要手段,见效相对缓慢,但是其疗效时间长。在人类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全世界都在提倡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那我们的管理理论是不是也可以搭上可持续发展的列车呢?答案是肯定的。短期效益和长远效益是相对的一对名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两者必然是矛盾的。有一家医药公司的广告词就是“中西药结合疗效好”,既然医学界可以使两者结合,那管理界自然也可以实现短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的有机结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教育是一项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才能见效的大工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传承与创造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而是需要岁月一点一滴的沉淀和人们的日积月累。因此,教育本身具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周期性长。自推行素质教育以来,经历了近20年的历程,虽然目前已有所成就,但是离我们所预期的目标尚有一段距离。可见,教育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的重大工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的教育而言,任何一项改革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要能够高瞻远瞩,做好长远的部署和规划。同时也要以更长远的眼光来对待,而不能过于急功近利。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育目标的实现虽然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期限,但无论是一个周期多长的计划,其实施也必须要以每一个子计划的实现为基础,只有一步一步、稳打稳扎,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变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我们并不能因为教育本身的长期性而忽略了短时间的进步。任何一个大的突破都是由很多短期成果积累而成的。我们也要注重教育的短期效益,紧跟时代的步伐,培养符合时代的人才。

3.教育对人的期望:现实与理想并不矛盾

教育是一种培育人的社会活动,对象就是有着独立性的个体,其目标就是使这些个体身心得到发展,具备完整的人格和独立的技能,可见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知道,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是一种“理性管理”。因为德鲁克想当然地假定人已经满足了各种低层次的需求,因而能够激励他们的只能是自我实现这个最高层次的需求。他把人性理想化了,同时也给目标管理的实行限定了一个理想的人文环境,而事实往往并非如此。戴明在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同时,他就深刻认识到竞争现实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并且很快地做出反应:提高产品质量以求在逐渐形成的买方市场中取胜。前者过于理想化,而后者则比较现实。

在教育活动中,如果用目标管理的“自我实现人”假设来进行管理是肯定不合时宜的。但是,如果以自我实现人为学生培养的目标,就可以促进教育效果的提高。而全面质量管理比较注重对人的现实要求和期望,从管理上给人以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如果将这种观点引入教育管理的实践中,可以很大程度上使管理效果更加明显。但是,教育管理的功能除了是管理,还应该包括教育的功能。试想,如果用全面质量管理对人的现实性认识来进行管理,再用目标管理的理想化来指导教育对人的培养,两者并不是完全不可调和,反而刚好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得到更好的融合,并使各自的观点都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又可以相互补充,扬长避短。

[1]罗云.论大学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5,(7).

G40

A

1673-0046(2011)01-0094-03

猜你喜欢

理论目标质量
坚持理论创新
“质量”知识巩固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质量投诉超六成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