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课堂中无效和低效教学的改进策略

2011-08-15王少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新课程新课改课堂

王少华

(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运城 044000)

新课改课堂中无效和低效教学的改进策略

王少华

(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运城 044000)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异彩纷呈,但在教学实际中暴露出大量低效与无效的教学现象,这些现象大都可归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表面化、形式化、极端化的理解。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必须在继承和创新中寻找突破。笔者作为教学一线教师,在分析大量课堂教学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克服无效和低效教学相关改进策略。

新课改;无效教学;低效教学;策略

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在进行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的策略应该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反思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虽然教师已经普遍接受了一些新课改的思想以及新的教学方式,但是教师们却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教学低效或者无效,所以我们的教师一定要在适时的时间、空间内,针对合适的教学内容来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

一、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有效的唯一指标。但同时一定要考虑教学效率的问题,教学效率是指单位教学投入内所获得的教学产出,如果说学生的进步与教学的投入不相称,即大的、多的教学投入只获得小的、少的教学产出,那么这种教学也不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合规律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教学效果是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预期教学效果是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吻合教育目标、符合特定社会和受教育者(学生)的教育需求;相对有效的达到是指用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产出;教学过程合规律性和成功引起、维持、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有效教学实现的条件。

二、教学中的低效或无效现象以及相关的改进策略

1.盲目追求个性化教育,忽视一般性知识的传授

个性化教育是推崇教育的个性化,但并不是说一般性的知识对我们无用。许多研究证明,我们所提倡的个体创造性和知识呈高相关,而并不是个体在没有多知识的储备下的突发奇想,个体在某个领域的知识越丰富,那么就会在这个领域的创造性越强。当代认知心理学不仅认识到知识对于专家和创造的重要性,还发现知识和人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密切相关,知识在记忆理解、问题解决等认知能力发展上起重要的作用。

但知识的有效学习是有条件的,不是往头脑中灌输的知识越多人就越聪明,知识的学习必须做到概念化、条件化、结构化、自动化、策略化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①训练学生在学习时将新学的书面文字和头脑中某些相关的经验建立起内在的科学的联系。②使学生在大脑中储存知识时,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使用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即学习知识的同时明确这些知识在什么条件下有用。③将每节课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使之条理化、纲领化,要做到纲举目张,不是像一盘散沙,要像红线串珠。④最基本的知识要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能够在运用该知识时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达到自动化程度。

2.过分地注重过程,忽视了结果的重要性

现在的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是对以前传统教学中只关注学习结果的反驳,但是现在好多老师总是极端化了一些问题,比如在一些探究活动、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或是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只在乎学生进行了这个过程,而对学生在这些活动结束后所做出的结果没有给予重视,让学生感到一片茫然,这种没有反馈的教学虽然运用了我们提倡的教学方式,但是最无效。所以,教学中既要重视过程及学生的体验,又要重视教学结果的反馈。

3.盲目地奖励,忽视批评本身的内在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响应新课程所要求的多鼓励学生的号召,于是在课堂上随意地表扬奖励学生,时间长了奖励便不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学生的内在兴趣也会降低,因为表扬每个人等于赞扬任何人,表扬任何事也等于不表扬任何事。甚至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只表扬不批评的局面,学生自己在这个时候往往不知道自己到底做得对不对。给学生一个批评,甚至惩罚,就可以减少相应不良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但要注意的是对年龄越小的儿童,对越简单的任务,对越基本的行为习惯,外部的奖赏作用越大。一定要注意不损害内在兴趣的奖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条件是内在兴趣与外部奖励谁更突出。如果外部奖励突出,内在兴趣就会受到影响。如果过分强调对学习成绩的奖励,奖励成了人的学习目标,那么就会降低内在学习动机。第二,外部奖励的意义是肯定成绩还是限制人的行为。因为能力强而给予奖励,会促进内在兴趣;如果为了控制别人的行为,或依据是不是“听话”来给予奖励,就会损害内在动机。

在学会充分利用批评的价值之后,我们还应重视对差生的补救。现在有很多老师已经接受了一些新课改的思想,但是却不能正确地将其利用,他们对差生没有了以前总是批评的态度,但是对他们的发展仍然不很乐观。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观,我们应对学习落后的儿童的发展持乐观主义的态度,他们的落后教师应负很大的责任,我们不能将其落后归结为学生的智力差,有研究证明特定的知识和技能的缺陷是导致学习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当学生的某一门功课成绩差时,该科的任课教师应承担起知识上查漏补缺和方法上有效指导的责任。

4.在讲课中盲目运用多媒体

在新课改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提倡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但在应用时要考虑到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是否适合运用多媒体。当然,积极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能使学生产生乐学、好学的激情,但有很多时候仅仅是为了应付评课,或是为了实现自己心目中的“素质教育”。在很多情况下,是否使用了课件也成为评价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于是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准备课件,然而在许多的时候收效甚微,要么是课件在现场不能用了,要么是学生在课堂中依然是被动地听和看,或者是整堂课热热闹闹但收获很小,这样的教学能是有效的教学吗?

我们要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利用多媒体,同时领导也要转变观念,纠正课程整合中的错误观点,切莫让学生为了应付公开课、优质课而进行课程整合,这违背了课程整合的初衷。所谓真正的课程整合,应该体现学生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原则,运用多种媒体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使我们的教学真正有效。

5.教学活动花哨,忽视活动的实效性

学生的课堂上出现了形式多样的游戏和表演,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漏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这主要在于教师缺乏对这些活动的目的性、价值性、思考性、自主性的理性思考与分析。我们一定要注意,一些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没有体验的活动是无效的、无价值的,这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来说在时间和经历上都是一种浪费。

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教师没有把握住我们现在提倡新课程的本质,没有深刻领会“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目光依然紧盯着自己的教案,刻意追求表面上的花样翻新,而极少真正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度、学习活动的效率。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应树立效益观念,要把能否让学生有效学习,获得最佳发展作为教学活动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克服教育盲目求新、追赶时髦的浮躁思想。

[1]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王玉英.要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首先就得了解和把握其表现和成因[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10).

G642

A

1673-0046(2011)03-0158-02

猜你喜欢

新课程新课改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美在课堂花开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