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教育过程公平意识的培养
2011-08-15刘飞
刘 飞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1)
高校辅导员教育过程公平意识的培养
刘 飞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1)
教育过程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微观层面,其在“成人”的追求上与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致的。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线的学生工作者,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其公平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效果。辅导员在教育过程的不公平一般是由主观不公和客观不公两方面构成的,笔者在分析成因的基础上,对辅导员公平意识的培养提出建议。
高校辅导员;教育公平意识;教育过程公平
一、教育过程公平
教育公平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层面的公平是物质意义上的公平,是从全局出发,体现在教育制度、教育政策上的公平。微观层面的公平是具体教育活动意义上的公平,是“关注个体”,体现在师生交往实践上的公平。宏观层面的教育公平可以理解为狭义的教育公平,即教育机会(起点)的公平,教育公平是达到所有受教育者都能享受到同等教育机会。微观层面的教育公平是以关注个体差异为前提而追求受教育者利益最大化的公平,具体可以理解为:为取得符合个体个性、智力、能力的学业成就以及综合素质发展,针对个体实际,在教育过程中提供必要帮扶,促使其能公平、有效利用社会和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条件。
微观层面的教育公平是教育实质上的公平,是为实现教育结果公平,贯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公平。综合来看,教育公平可分解为三个阶段:教育起点(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其中,教育过程的公平在三者中处于很特殊的位置,它既是教育机会(起点)公平的延续,又是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与教育起点公平相比,教育过程公平是体现在“人”的层面上的公平,能够体现“人的发展”本质内涵,其在教育公平中的可操作性更强。
二、教育过程公平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关系
教育过程公平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是目标追求的一致性。教育是一项“成人”的活动,其活动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严肃性。教育过程公平不仅是对教育品质的追求,更是对“成人”的追求。其实质是在教育过程中,使参与教育活动的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平等地参与到每个学习环节中,与教育机会的不公平相比,受教过程的不公平危害性更大、隐蔽性更强,也更不易被人察觉。
大学与中小学教育不同,其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呈现出灵活性和自由化的特点,课堂鲜有互动,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教育减少,课堂以外的教育活动更是可以忽略不计。大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主要由高校辅导员承担,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在校期间最亲的人。他们是学生日常教育的管理者,也是政治思想的引路人。其教育的目的在于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这种意义上说,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也是对“成人”的追求。这与教育过程公平在目标追求上是一致的。
其次,教育过程的公平与否直接影响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效果。高校辅导员工作目标要通过具体的教育过程公平来实现。辅导员工作对“成人”的追求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贯穿在点滴的教育过程之中。在具体的教育活动过程中,辅导员公平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从而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甚至“成人”。
三、高校辅导员教育过程不公平的具体表现及成因
(一)客观公平意识不强,导致教育过程不公
辅导员的客观公平意识不强,主要是指由于专业知识背景及对教育规律理解不深,虽无主观不公的故意,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平等地对待不平等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面向全体”,由于专业背景及教育理念的差异,高校辅导员在认识上往往存在差异。有的人甚至认为面向全体就是在教育的方方面面都要一视同仁,无差别地对待。这种绝对意义上的公平,实际上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无法适应个性发展的需要。辅导员在教育的过程中用同一个模式、无区别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不考虑每一个学生的现实能力和努力程度,这从表面上看是公平的,实质上却是不公平的。这样的公平对中等学力的学生大为有益,却致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无法发挥自身的特长,无法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在平淡中逐渐消磨、褪去个性的发展空间。不少学困生也会因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关心和帮助,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最终选择放弃和逃避。
2.不平等地对待平等
理论上说,学生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但现实中,辅导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关注不同。教育过程中往往倾向于对好学生给出积极反馈,而对差生倾向于没有反馈或做出消极反馈。
对于“好学生”,辅导员在培养、教育的过程中往往给予充分的信任,给予很高的自由度,给予一定的空间施展学生的个性,信息反馈更倾向于采取民主的方式,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违反纪律时,从情感上也会给予他们更多的期望和宽容。相反,在与“差生”言语互动时,辅导员更多地采取专制的、否定的、控制的方式,并且较少给这些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表达的机会。孰不知,“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虽不是刻意的不公,但确实影响到了个体的发展。
(二)主观公平意识淡薄,导致教育过程不公
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对高校辅导员个人道德素质影响也较深。部分辅导员老师比较注重实惠和实用,追求物质报酬和等价交换,追求个人私利的获得,欣然接受学生家长的请客、送礼等“交换物”来换取他对这一部分学生在评奖评优、推优入党等方面的特殊优待,充满了实用主义的功利性和商业化色彩。有些老师甚至根据学生家长的政治、经济地位以及职业社会背景等因素来因“财”施教而非因材施教。在宿舍分布上,将家庭条件优越、与自己有特殊社会关系的学生排在理想位置,与他们交往更多更深,为他们提供学生干部岗位,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对家庭背景一般或与自己无丝毫利益关系的学生不理不睬,甚至放任自流。
这种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学生分为三等九流,亲疏区别对待,将教育资源不公平地分配给学生,使本来应该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的学生却得到了不公平待遇,尤其使弱势群体受到分数歧视和品德歧视或基于家庭条件方面的歧视,极不利于个体的发展,也与“成人”之追求背道而驰。
四、强化高校辅导员教育过程公平意识的建议
1.政治保证:加强思想理论“灌输”
“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其目的是通过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或由受教育者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步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国际大环境下,部分辅导员受“拜金主义”等思想的侵蚀,主观淡化公平意识,因“财”、因“权”施教。只有通过灌输的途径,才能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观念内化为辅导员固有的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此举既是保证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也是强化公平意识,保证教育过程公平,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之举。
理论灌输对保证辅导员的政治方向很重要,也很必要。但灌输的过程要注意方式方法,关注个体可接受的程度。单调、过分的灌输往往会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理论灌输上除传统的自上而下进行马克思主义灌输教育外,还应开拓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兼具时代性和科技性的网络灌输载体,如红色网站建设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使思想理论灌输呈现出形式的多样化、手段的先进性和载体的技术化等特点。
2.力量之源:强化专业素质
高校辅导员是“育人”的专门职业。育人的过程要遵循基本的教育原理。要实现教育过程公平,必须要强化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其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充分认识、理解教育公平。辅导员应意识到教育公平与教育平等的区别,秉承教育公平理念,深入理解教育公平的本质内涵和内容要求,并在日常教育工作中体现出来。二是要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充分认识教育公平与学生个性差异的关系,不能片面追求一方而牺牲另一方,而应“平等地对待平等的,不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体现同中有异、和而不同的教育公平观。
3.内在保障:满足合理需求,建立激励制度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递进的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体现从物质需要向精神层面的递进。在需要和可能的前提下,首先应满足高校辅导员合理的物质需要,更多地提供培训的机会,更多地为职称晋升提供便利条件等。同时,对精神需要尤其要充分满足,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奖勤罚怠,并努力引导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境界上来,强化以育人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理念。
4.有效监督:健全外部约束机制
辅导员在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往往主要以自律为主要手段,以德育培训为主要内容。这样,辅导员道德的自律性得到加强,而他律性的一面被忽略。需不需要执行公平、怎样执行公平等都是高校辅导员主观方面的事,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及约束,教育过程公平就很难得以保证。要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在加强教师培训、强调自律的基础上,还必须建立、健全外部约束机制。首先,规范工作程序,事关学生利益的事情必须张榜公示,接受学生及社会的监督。其次,通过建立辅导员评价体系、设立意见箱、组建师德监督委员会等方式加强外部监督和约束,保证教育过程相对公平。
[1]吕星宇.论教育过程公平[J].现代教育论坛,2008,(9).
[2]王秉琦,贾鹏.教育结果公平:大学永恒的追求[J].中国高等教育 2009,(23).
[3]韦桂美.试论教师影响教育过程公平实现的原因[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1).
[4]吕星宇.教育过程公平研究:教育公平研究的新趋势[J].当代教育科,2000,(15).
[5]王璐.教育过程中的微观教育公平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8).
G64
A
1673-0046(2011)03-00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