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访上海市闸北区统计局副局长陈新光
2011-08-15
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访上海市闸北区统计局副局长陈新光
编者按: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在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打造世界第六城市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方面取得了实质性成效,引起海内外的关注。上海市闸北区统计局副局长陈新光长期关注和研究这方面的问题。近日,本刊记者就“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主题对其进行了专访。
记者:陈局长,新年好!您作为上海市投资咨询公司决策专家、上海大学人才学院硕士生导师、区发改委(统计局)副主任(局长),长期对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有较深的研究。新年伊始,能否和我们具体谈谈,您近来在长三角研究课题上的最新研究成果?
陈新光:您好!过奖了。因为本人长期在闸北区发改委(统计局)工作,近日闸北区又被确定为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区)之一,所以关注和研究长三角的发展和一体化,对我来讲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多年来,我一直关注长三角的一体化问题,写了一些文章并在有关报刊杂志上发表。事实上对长三角的研究不光我国学者,许多其他国家的学者也在潜心研究,并已经取得了很多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特别是2008年9月7日国务院《加快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文件出台后,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编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这是由国家层面做的第一个地区性规划,意义深远。所以近期长三角研究在海内外升温。可以说,当今研究长三角区域的面很宽泛,涉及到的问题也很多,目前在长三角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热点和难点问题,当前长三角建世界级城市群的问题就是其中之一,下面我想就这个谈谈个人的见解。
记者:长三角建世界级城市群的问题确实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大家很感兴趣的话题。下面请您向我们介绍一下,目前长三角城市群的基本概况。
陈新光:城市群又称为大城市圈、大都市连绵区,是指在具有发达的交通条件的特定区域内,由一个或少数几个核心城市(大城市构成)、若干个中心城市(中型城市构成)和众多中小城市(包括城镇等)组成的城市群落。城市群是社会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城市空间组织形式,是高级阶段的城市化。许多专家、学者认为,随着中国城市化推进速度的加快,在中国三大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中,长三角城市群最有希望发展成为国际性城市群,有望成为继美国波士华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城市群、英国中南部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之后的又一个世界级城市群。2010年6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指出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突出,同时也明确了长三角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这说明,把长三角城市群建成世界级第六城市群是国家的战略目标。
长三角城市群的界定,在目前是由苏南、上海和浙东北的16个城市构成,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通、泰州、镇江、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湖州加台州(2003年9月加入),总面积为10.0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人口超过756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6%。GDP占了全国的22.5%,财政收入占全国总量的31.5%。长年累计吸引外资占到全国总量的35%以上。长三角城市群16城市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生产总值(GDP)5.97万亿元,超过了台湾和香港两地GDP之和,其中上海GDP达到1.49万亿元。可以说,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活跃、人口最集中、对国家财政贡献最大,并且是最有可能建成世界第六城市群的地区。
记者:去年上海成功地举办了世博会,世博会对长三角打造世界第六城市群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学者认为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世界第六城市群的崛起,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陈新光:我们从世界五大城市群的形成历史可以看到,一个世界级城市群被全世界认可,除了在经济科技发展方面具有超强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之外,还应给世人以实际的感受,特别是政界、商界和学术界等对其发展活力的体验。世界级城市群至少具有两个突出的功能:一是核心城市的国际化程度很高,是真正的国际性大都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整个城市GDP的比重超过90%;二是城市群的区域一体化功能很强,各城市之间具有“群合性”,通过一体化,各城市都具有国际化的特性,整个城市群地区都是国际化地区。2008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长三角地区要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虽然和五大城市群一样,长三角城市群在其核心城市上海也成功举办过世博会,但是和其他五个世界城市群相比,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对外,国际竞争力较弱,参与国际分工的层次较低;对内,带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发挥不够,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有限。这些问题的存在除了与我国的整体竞争力和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有关,主要还是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体化整合还不到位。再对照世界五大城市群的两个功能来看,长三角城市群也存在着明显不足。从核心城市来看,上海虽是国际化大都市,但国际化的功能还很薄弱,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大都市相比差距还很大;从上海与其他15个城市的群合性来看,虽说构成了城市群,但只是地理上的城市延绵区。各城市基本上是自顾自发展,存在着习惯性的“群散性”倾向,城市之间 “群合性”不足,区域一体化功能较弱。我认为,在“十二五”期间,长三角城市群的功能提升应重点突出两个方面:一是上海要加快“四个中心”建设,重点是加快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建设,提升国际化功能,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水平;二是城市群要增加“群合性”,通过深化城市之间的区域合作加快一体化进程,使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水平达到新水平。如2010年5月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次市长联席会上,就长三角现代物流业整合与提升、长三角园区共建和长三角异地养老合作形成共识,使长三角一体化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记者: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趋势日益明显,我国大区域合作势头也非常迅猛,这对地区协调发展和区域综合竞争力提升的作用十分明显。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您认为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建设世界级新型城市群,主要靠什么来提升和支撑?
陈新光:加快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是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显现出一体化的趋势,所以必须要从经济一体化的角度看待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定位和发展对策。结合长三角城市群的现状,我个人认为应围绕服务经济而对产业发展进行定位,应该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服务外包基地三方面来引领长三角的产业发展。从生产性服务业来说,与国际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服务业的增加值占长三角GDP的比重还不到60%,可见长三角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将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的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从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来说,产业集聚已成为一种趋势,并形成区域特色,这必将吸引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现代服务企业在产业集聚区落户,也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台支持。从建设服务外包基地来说,作为服务业的新业态,服务外包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长三角应该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提升服务业的规模和能级,转变城市发展模式,从而带动长三角城市群的快速发展。
记者:长三角在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及加快区域一体化过程中,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哪些差距?存在哪些瓶颈制约以及又有什么破解的路径?
陈新光:长三角地区在面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背景下,率先在全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能级的提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2009年上海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达54.9%。江苏和浙江两省,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和2005年相比,分别提高了4.2和3.1个百分点。但2009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有43.4%,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尽管2009年上海第三产业占全市经济增长比重接近60%,但是这个比例和纽约、伦敦、东京和中国香港等国际大都市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
长三角服务业和国际大都市相比,主要的差距表现为: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创新的机制还未形成、研发能力还比较薄弱、新型业态发展速度还不快、知识性服务业在整个服务业的比重还比较低、劳动性服务业比重比较大。但是长三角发展服务业的优势凸显,主要表现在:长三角的城市化水平全国领先,具有比较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比较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先进的基础设施、丰富的人力资源、完善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和信息化网络系统等,为此长三角今后要聚焦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在国家已经出台长三角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建议长三角应着手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通过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平台,起到试验示范作用。目前,江苏省的南京、浙江省的杭州和宁波、闸北区代表上海市已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现代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区),相信这四个城市(区)现代服务业的综合试点,对长三角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将一定会起到引领带动和支撑推动作用。同时,建设智慧城市是发展现代城市的先进理念,是推进长三角经济转型,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途径,其主要路径我认为有:加快发展金融、物流、研发、信息等面向生产的高端服务业;重点建设一批主体功能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著名服务品牌;培育出具有知识产权、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跨国公司: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本、技术等各类要素市场,为发展现代服务业创造一个公平合理、平等互利、统一规范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
记者: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人口最密集、能源消费密度最高、各种资源消耗最集中、工业和生活废弃物排放强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各种资源配置已处极限,也是我国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在推进长三角生态环保一体化进程中,有何举措?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在这方面您有何见解?
陈新光: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赢得发展空间的一致选择。长三角大中城市经历了长期的快速发展,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环境资源约束日益加剧,低碳发展路径已经成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选择。特别是长江、太湖以及江南地区河流的保护,已经成为影响沿江、沿湖人民生存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作为城市化、国际化、工业化前沿的长三角在这方面还有很多艰巨工作要做。2010年8月在上海召开了长三角低碳城市发展高峰论坛,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长三角低碳之路提出了很多对策和建议,我个人认为围绕长三角建设低碳城市:一是要重新确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二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必须重新确定长三角的发展规划,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进行规划布局。具体来说在推进长三角生态一体化方面要做到:一是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以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步伐;二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性经济;三是合理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四是推动技术创新,突破环境瓶颈;五是注重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
记者:去年底落幕的世博会在长三角的核心城市上海举行,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带来了世博效应。你认为上海世博会对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新型世界级城市群的影响和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新光:去年五月至十月在上海举办了一场成功、精彩和令人难忘的世博会,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加快了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世博会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效应主要表现在:一是推动了长三角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为长三角城市提供了一个展示城市精髓、交流创新理念、繁荣城市文化的国际化平台,更为长三角城市带来提升区域形象、塑造区域品牌、深化区域联动的难得的历史机遇。二是为长三角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提供了难得的机遇。7200多万的游客中有近1/5的游客到长三角的其余15个城市观光游览,长三角各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大大提升,为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联动效应,加快了区域内城市的合作交流和一体化进程。三是上海世博会对中国,尤其是对长三角地区来说,是百年一遇的机遇,也是推动区域合作的现实抓手。党中央、国务院将上海世博会和北京奥运会共同视作中国在21世纪头十年的两件大事。上海早在世博会开幕前,围绕更好地服务全国和长三角的目的,提出了“机遇共抓、资源共享、主题共绎、活动共办、声势共造”的理念,深化长三角合作的办博思路,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向世人展现一幅正在崛起之中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城市文明画卷,实现了把世界带回长三角,同时也让长三角进一步融入世界的目的,提升了长三角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
上海世博会是全面深化长三角区域合作新内涵的重要实践,也是促进长三角区域联动发展的最佳时机、最大平台和最好载体。去年11月两省一市的主要领导又在南京举办了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和国际化的世博会高峰论坛,目的就是要把上海举办世博后的效应充分放大,以借助世博会对长三角旅游、交通、知识产权保护、食品安全维护、电信、环保、质量监管标准、安保管理、人才开发、志愿者管理等方面“一体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长三角区域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全面深化新一轮区域合作的内涵,早日把长三角培育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最后我想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解决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十二五”期间长三角区域的新一轮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新一轮的发展中,上海作为长三角的核心城市,一定要以建设“两个”中心为突破口,通过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化经济转型,加快长三角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同时我个人建议,要改变长三角通过原有的“市长联席会议”或主要领导座谈会的议事模式,提高议事的权威性,应该由国务院牵头,早日组建“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长三角区域地方有关部门联合组成,主要负责解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有关重大问题,形成整体推动的合力,构筑长三角区域良好的发展环境。
10.3969/j.issn.1674-8905.2011.02.011
(责任编辑:周群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