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两次新图书馆运动比较及思考
2011-08-15傅佩君
傅佩君
(舟山市岱山县图书馆 浙江舟山 316200)
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蒙,它是在人类社会步入信息社会时,中国图书馆人对公共图书馆理念的重新思考。经过思考,图书馆人重新找回了公共图书馆精神,明确了公共图书馆精神所主张的知识、信息获取平等理念,公共图书馆基本服务的免费理念等基本的价值理念,接受了基于读者权益的知识自由 (或称图书馆自由)理念,论证了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价值。这次深刻的理念创新活动几乎讨论了公共图书馆发展中的一切重要问题,从而在理论上为公共图书馆指明了方向。可喜的是,这些新的理念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谐社会建设的方向恰好一致,因而便适时地成为了政府普遍均等文化服务理念旗帜。在东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地区的公共图书馆较早地接受这些理念,创造性地实践了具有地区特色的发展形式,诸如深圳图书馆之城,东莞的图书馆集群,佛山禅城区的联合图书馆,苏州的总/分馆模式。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004年前后一段时间公共图书馆由于有偿服务等原因与读者发生矛盾,诸如“国图事件”、“苏图事件”等,与今日这些图书馆实行平等的免费服务形成如此鲜明的对照,真使人有恍若隔世之感,尽管不过五六年时间,变化却是如此之大。《公共图书馆》杂志曾以“图书馆事业的春天”为题组织老专家座谈,专家对图书馆的变化发出由衷的赞许。这都说明,由图书馆理念的变革而引发的图书馆对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寻,都揭示出改革深层的思想变化。世纪初图书馆领域的这次深刻变革有其发生的重要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则显然是这场深刻变革的旗帜和代表,其名称及其宗旨很好地显示了这次变革的路向和方式。探讨和总结这次思想变革和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的发生、发展到其历史使命的基本完成,对于今后我国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是有益的。
1 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的发生和发展
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有两个重要概念,一是21世纪初我国图书馆围绕公共图书馆的性质、功能、读者权益和服务中一系列问题而展开的思辩和讨论,以及在讨论中新理念被图书馆实践所吸收。另一个则是狭义的,指《图书馆》杂志发起的“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征文活动。笔者意见倾向于前者,即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是21世纪初我国图书馆人对公共图书馆再认识的整个过程,它包括许多环节和事件,而《图书馆》的征文活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笔者将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划分为发生期和发展期,认为这样可以较好地概括这次思想启蒙经历的过程。发生期大致从2000年到2004年,发展期则指2005年以后的几年。笔者未给出结束期,是考虑到,这些年提出的大量的新理念、新思想,其宣传和解读只是初步的,在理论上有待进一步深入讨论,在实践中有待较长时间的检验。从2005年起讨论主题有很大变化,2005年提出读者权益问题,图书馆服务的平等原则、免费原则等;2006年关注中西部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问题,发起“图书馆志愿者”活动;2007年讨论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价值。几年的时间中讨论的问题很多,有的问题研究深度尚不够,有待继续深入。因而,说何时是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结束之期,缺乏有说服力的根据。
在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的准备期,主要有下述几方面的因素,促使其发生成为可能:人文思潮的兴起,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开始,《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的签署,我国公共图书馆有偿服务的现实。
21世纪初人文思潮的兴起是一种国际现象,而对于中国这样人文理念较落后的国家,这种思潮就显得尤为猛烈。国际人文思潮是缘于信息社会的来临,人们对技术的盲目膜拜。信息社会的来临大大改善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节奏,这使人们对技术产生了一种盲目性,认为技术是唯一的,过高估计了技术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作用。由于这种唯技术思潮的影响,人文关怀受到冲击。有学者认为,在社会发展中,技术和人文是推动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其关系可以概括为“道”与“器”的关系,显然,“器”只是一种方法和工具,是为“道”服务的。唯技术论显然颠倒了这种关系,因而这种思潮很快遭到置疑,重新审视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据此制定相应的信息政策。这些政策关注了信息获取中公益性和人文关怀,确立了公共图书馆在信息社会中仍然是一种公益性的文化机构,它的作用是公平地保障社会所有的人都能获取信息。在我国,较早研究国家信息政策的学者是黄纯元先生,他1997年从日本回国,即开始关注信息社会到来时,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国家的信息政策,诸如欧美和日本。黄纯元在研究中发现,这些国家的信息政策中,对于公共图书馆的作用,都选择了公共图书馆在信息传播中的公益性,虽然在最初有过一些迷惘。黄纯元提出的公共图书馆是一种机构/制度,就是基于国际视野信息政策研究。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给图书馆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也是人们始料不及的。短短十来年的时间,图书馆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都变了,技术解决了困扰了图书馆多年的两大难题:文献复本问题和远距离传输,这给图书馆服务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技术的神奇作用也多少让人们对之陷入一种盲从,这种对技术的崇拜更加剧了人性化的缺失。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本来就缺乏人文的关怀,技术的神话更如秋风一样扫尽了仅存的一点温情。于是图书馆出现一种现象,技术设备不断更新换代,但是图书馆员对待读者依然是冷若冰霜。因而人们呼唤,中国需要人文精神,图书馆需要人文精神。在新世纪的最初几年,图书馆人文精神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新世纪之初,给图书馆吹来清新之风的是来自国际视野的人文之风,人文关怀开始成为图书馆学中的新词汇。继吴晞《图书馆与人文关怀》、韩继章《中国图书馆发展的人文化趋势》后,一大批研究图书馆人文关怀的文章问世,图书馆人文精神研究成为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产生的重要思想基础。在图书馆人文精神研究基础上,一些学者根据当时公共图书馆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公共图书馆精神这一概念。公共图书馆精神指公共图书馆应坚持平等、免费、开放服务的原则,而当时的公共图书馆正是以文补文的高峰期,有偿服务不可避免地损害读者的正当权益,读者与图书馆的冲突事件频发,受到社会和媒体的关注,从而触发了一场在探讨公共图书馆发展道路的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
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的尾声大致在2008年前后,从2005年到2008年,图书馆界基本完成了公共图书馆的一些重要理念的研究和宣传。2005年讨论图书馆自由、图书馆权利、图书馆免费服务等问题,2006年发起志愿者行动,关注中、西部地区图书馆发展问题,2007年讨论图书馆核心价值等问题。免费的图书馆服务从东部地区的深圳、东莞、杭州逐渐蔓延,成为图书馆服务的主流,以至有人高呼,图书馆服务正在进入免费服务时代。有偿服务和免费服务是图书馆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至此,这些问题从理念上到实践上都基本解决了,尽管中西部地区不可能全部解决,但是方向皆已明确,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不再是当时的迷茫状态了。到了近年,一些回顾、总结式的活动逐渐多起来,如《图书馆》组织刊发的衡阳公共图书馆调查回访文章,《高校图书馆工作》组织的新世纪图书馆学10年回顾,都表明一种图书馆发展的阶段性,因而,作为一种思想启蒙的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就此可以划上一个句号。
2 两次新图书馆运动比较
20世纪新图书馆运动发生在1917年,这时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才刚刚建立,最初建立的一些图书馆还残存一些藏书楼痕迹,如限制读者到馆,阅书须购卷等。而这时受西方文化影响,作为文化领域代表的公共图书馆体制受到我国知识界的重视,这时中国新文化运动正在孕育,科学和民主成为中国救国图强的旗帜,公共图书馆体制正顺应了这种时代潮流。因而,从20世纪新图书馆运动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公共图书馆这种社会制度。我国藏书楼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因而从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转型必然是艰难的。20世纪新图书馆运动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就是宣传新型公共图书馆理念,在中国确立公共图书馆的体制,这与之前欧美等国家所普遍推行的新图书馆运动并无二致。在欧美等国公共图书馆创立之前,曾经出现过会员制图书馆等许多形式,但是,这些图书馆显然不能担当国家工业化和民主化的重任,只有公共图书馆体制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当时,图书馆负有社会化的责任,图书馆员是社会大众的导师,他们教会人们各种工业化需要的技术和技能,为工业化培养大批技工,还教会人们远离粗鄙,亲近文明;公共图书馆培养一种民主习惯,在这里,人们可以平等获取书刊,与民主政治的要求完全一致。在20世纪初的中国,公共图书馆只能算是一种舶来品,其建立后,需要加以宣传,来确立它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可以说,新图书馆运动是两年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导,为新文化运动准备了丰厚的思想财富,正是由于新图书馆运动所宣传的新图书馆理念,平民图书馆理念、促进了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为新文化运动培养了大批人才。
与之相比,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面临的时代背景和担当的历史任务则不相同。这时中国正处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开始加快,而公共图书馆的性质正好与民主政治所体现的内容一致。日本图书馆学家小藤野曾论述过公共图书馆所具有的民主性质,他认为,在公共图书馆大家都是平等的,即使是小学生借了书也要按时归还,否则也要交罚款,昭示了图书馆这种文化机构的公平性质。然而公共图书馆这种公平性质很容易遭到社会一些因素的影响,据黄纯元对上世纪末一些欧美国家信息政策的研究,在信息社会初来时,有的国家曾对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质有过动摇。但“信息鸿沟”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种种社会问题,使当局不得不重新考虑公共图书馆的作用。我国公共图书馆当时的状况亦反映了图书馆这种徬徨。加之这一时期是中国市场经济兴起的时期,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使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质受到更严重的扭曲,以致一些读者尖锐地提出,“公共图书馆不能成为一种排他性的俱乐部”,有业内人士提出,“公共图书馆,请放弃有偿服务”。范并思所呼吁要寻找的失落的公共图书馆精神,实际上就是呼吁公共图书馆公益性的回归。
两次新图书馆运动都发生在中国社会民主建设进程较快的时候,由此可以见到公共图书馆在民主发展中的作用。这是考察新图书馆运动历史背景不应忽视的。
比较两次新图书馆运动,二者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相似之处,即宣传的形式有某些相似。第一次新图书馆运动很重视公共图书馆新理念的宣传,宣传的地域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流域一带地区。这些地区是我国新建立的公共图书馆比较集中的区域,亦是图书馆学教育比较发达地区,像湖南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南京图书馆,都是我国建立较早且有影响的图书馆。武汉、南京当时是我国图书馆学发祥地和图书馆学家集中之地,在这些地方大力宣传公共图书馆,有利于这些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率先实行免费和平等的图书馆服务,为正在发展中的公共图书馆树立榜样。第二次新图书馆运动巧妙地借用了这种形式——采用志愿者行动这种新型样式,来帮助中部、西部区域的公共图书馆解决办馆理念、办馆方法、办馆经费等问题。2006年正值新图书馆运动90周年,中图学会昆明年会郑重决定开展主要面向中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志愿者行动,理事长詹福瑞向志愿者授旗。志愿者的主要活动是以授课的形式举办以馆长为主要对象的培训班,开课的主题经精心挑选,内容为图书馆最新理念和方法,志愿者亦是经过挑选的具有丰富图书馆学积累和讲学经验的专家、教授和馆长。图书馆志愿者行动通过几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为中西部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送去了新的理念,志愿者高水平的宣讲和不取报酬的作风为图书馆界树立了榜样。总之,两次新图书馆运动在形式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两次新图书馆运动在宣传内容上基本上是相似的,如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质、平民性质,服务的免费和平等理念。只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公共图书馆在21世纪强调了一些新的理念,这是我国民主政治进程和国际图书馆领域新潮流所决定的,这些新理念主要是读者权益理念和知识自由理念。这两个理念联系紧密。读者权益来源于公民权益,而公民权益是民主社会的核心问题,公民权益的突显和受到关注必然涉及到公民在图书馆阅读的权利,当读者在公共图书馆阅读遇到障碍,他们理所当然地会质疑:我们权益是否受到侵害?2005年中图学会新年峰会敏锐地抓住了读者权益和图书馆权利这个核心,进行了讨论,从而带动全国图书馆界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和实践。《图书馆建设》当即设立“走向权利时代”栏目,东南经济发达地区一些公共图书馆开始以读者权益保障来规范自己的服务行为。知识自由、信息自由、图书馆自由是内容相近的几个概念,图书馆自由、知识自由是国际图书馆界在20世纪下半叶即开始探讨和在实践中实行的理念。20世纪末,李国新首先将这一理念介绍到中国,他以日本的图书馆自由为研究对象,连续在《图书馆》发表3篇文章,从而奠定了我国“图书馆自由”研究的基础。几年后,《图书馆》举办“知识自由”三人谈,此时,正是国际领域信息自由理念大力倡导的时期,国际图联2002年8月在格拉斯哥会议通过的《IFLA因特网宣言》 (一般称《格拉斯哥宣言》),对我国信息自由、图书馆自由讨论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图书馆作为重要的知识信息领域对必然和自由的追求,可以说是整个人类社会对文明和进步追求的缩影。早期的人类社会对信息资源的占有处在绝对必然的王国,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以及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联系的把握仅限于局部的、表面的、肤浅的、孤立的认识和判断,所以对信息资源的拥有也就微乎其微,对自然掌控的自由也几乎为零。随着人们对自然及其规律认识的深化,人类开始对自由有了逐步深刻的了解和掌控。信息载体从结绳记事到龟甲兽骨,从树皮竹简到绢绸布帛,从活字印刷到激光照排的发展历程,信息交流方式则从狼烟烽火到快马驿站,从邮寄托运到网络虚拟传送。每一种变化都印记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是人类社会对信息民主与自由的不懈努力的反映,是对信息的可自由获得性的坚定不移的追求。因特网对信息自由的最大贡献是提供了物质上的支持和保障,以图书馆为主的信息服务机构如何利用,并最大限度地促进信息自由是图书馆须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格拉斯哥宣言认为,“同所有其它核心服务项目一样,在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机构上网应该享受免费。”由于格拉斯哥宣言的倡导,公共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成为公益性基本服务,从而为信息自由奠定了基础,亦使信息自由、知识自由和图书馆自由成为图书馆理念的核心,成为公共图书馆始终追求的目标。显然,读者权益理念和图书馆自由理念在第一次新图书馆运动中未能涉及,而在第二次新图书馆运动中则全力倡导。
就两次新图书馆运动比较,两者尚有因宣传工具的不同而出现的差别。第一次新图书馆运动时值20世纪初,图书馆宣传主要借助图书馆期刊,当时这类期刊的形式是大馆办的馆刊,刊期较长,一般为季刊,甚至半年刊,因而交流和互动较慢,作用不十分明显。到了第二次新图书馆运动,宣传工具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图书馆学专业期刊呈现出数量大、刊期短、公开出版等特点,在公共图书馆理念宣传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宣传上除《图书馆》外,《中国图书馆学报》、 《图书馆建设》、 《图书情报知识》、《图书与情报》、《图书馆论坛》等杂志也都及时刊发了一定数量的公共图书馆新理念的文章,有的期刊还组织专栏和专题,如《图书馆建设》组织的“走向权利时代”专栏,《图书情报知识》组织的“弱势群体图书馆知识援助政策研究”等都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次新图书馆运动发生在信息社会初起的21世纪,这时网络领域的新技术不但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服务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新图书馆运动理念的传播,“博客”这种传播形式加强了新理念的互动,第二次新图书馆运动之所以在短短几年中产生如此大的作用,这些传播新形式是功不可没的。这些网上传播虽然没有期刊文章对问题的研究完整、深入,但是参与的人数量大,接近广大普通图书馆员,加强了专家、教授与馆员的联系和思想碰撞。
综上所述,两次新图书馆运动在社会背景、宣传理念、宣传方式和工具方面都不尽相同,甚至很大的差别,但它们宣传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即都是对公共图书馆基本性质和功能的探寻,从而体现了中国图书馆人独特的探寻方式和路径。
3 几点思考
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是人类社会走入信息社会时中国图书馆人对公共图书馆发展道路的一种探寻,它体现了图书馆人的一种进取精神和批判精神,经过艰难的启蒙与思考,摒弃了公共图书馆发展中的一些障碍,以基本服务的免费原则、平等原则取代了有偿服务、特殊服务等侵害读者权益的行为。在短短几年时间,东部地区已经出现大批各种形式的以提高普遍、均等的图书馆公益服务水平为目标的公共图书馆和以公共图书馆为核心的服务网络。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与5年前相比,很多已经摆脱了“人吃书”的困境,由于政府公共服务理念的强化,还在逐步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可以说,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启蒙,经过几年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已经基本确立了一条在信息社会中公共图书馆发展的路向和模式,基本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但是,这场思想启蒙毕竟只有几年时间,对一些问题的探讨不一定十分深入。应当说,大的方向是基本明确了,但由于几来问题探讨的转换比较快,还会有些问题未能涉及,或者注意了问题的某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外的方面。在新图书馆运动取得十分成果的时候,思考事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探讨主流理念发展中被忽视的问题,是有益的。
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之一,是怎样将理念探讨引入图书馆事业发展实践,研究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使我国图书馆事业迈上理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可以说,这次新图书馆运动是从理念的变革入手的,2005年前后,主要是探讨公共图书馆服务回归公益性,提倡平等服务、免费服务;从权益概念出发,论证基本服务免费的合理性;探讨公共图书馆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探讨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探讨图书馆的核心价值,等等,贯穿新图书馆运动始末的,是理念创新并逐渐被实践所接受。由于这些新理念的指引,我国图书馆已迈入一个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这样的发展环境是十分难得的。但是,怎样才能使事业的发展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呢?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图书馆也曾经有过一段发展的黄金期,1986年到1987年,我国图书馆界曾出现过一次发展战略研究,这次研究在一些地区和部门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如中科院系统的发展战略研究,曾直接推动了系统内的文献资源协作协调。当前,我国图书馆事业在理念上已经革旧树新,在环境上已经广为国家和社会重视,在经费上逐年增加,因而,应当重启发展战略研究,使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增加较多的科学元素。
在新图书馆运动中,一些新的图书馆理念被牢固树立起来,图书馆一些共性的东西被张扬。但是,在新理念被张扬的同时,人们往往忽视了一些特殊性的东西,忽视了图书馆的某些特殊性。例如,县(市)级图书馆的服务与省级图书馆显然是有差别的。县(市)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为大众提供基本的阅读、信息服务,而省级图书馆作为研究型图书馆,除了基本的信息、阅读服务外,还应重点考虑为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服务的问题。因而,研究不同层次图书馆的主要功能和管理,处理好公共图书馆的基本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的关系,应是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延续中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应考虑在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逐渐深入人心并在实践中扩展,图书馆在公平的基础上同时应注重效率。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图书馆曾得到大的发展,这次发展很注重效率问题,当时曾有学者提出“树立以效率为核心的理论价值观”。确实,当时在图书馆学研究和图书馆事业发展上取得成果和产生影响的,都表现在“效率”上:文献检索的速度是最能体现效率的,当时在此领域研究上出现大批成果——情报检索和检索语言,从手工检索走向机器检索;为了提高文献的利用效率,充分开发文献资源,上世纪80年代我国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协作协调方面曾有过大规模活动,1986年11月中图学会在南宁召开全国文献资源布局研讨会,之后,组织大规模的文献资源调研活动。然而,这些针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最终由于我国幅员广阔、文献资源的远距离传递成本高昂,使得研究成果难以在实践中施行。当今天信息社会到来时,网络为文献信息的远距离传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由于网络传输工具的不断改善,图书馆更有条件追求效率,在新的环境中,追求公平和效率完美合一,亦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中,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注意,如事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在东部一些经济文化较发达地区,各级公共图书馆普遍得到迅速发展,尤其一些乡镇基层图书馆发展势头很好。但是中部、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李国新等2010年所作的衡阳调查回访,较客观地反映了中部地区的问题,图书馆事业比5年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还存在“人吃楼”的现象。因而,中部、西部地区图书馆的发展仍需要我们更多地给予关注,深入中西部,作些深入的调研,实事求是地研究构建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
1.谢树芳等.一曲图书馆人文精神的交响——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论坛述评.图书馆,2007(1)
2.范并思.建立一个信息公平和保障的制度.图书馆,2004(2)
3.韩继章.中国公共图书馆百年史中的三次思想启蒙.图书馆,2006(1)
4.康延兴.论图书馆学家的公共性.图书馆,2007(1)
5.黄宗忠.新世纪10年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展望.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4)
6.陈有志.从“衡阳调研”看新世纪10年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困境与发展.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4)
7.梁灿兴.平复图书馆骚动的灵魂——新世纪10年图书馆学理论进展.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6)
8.范并思.新世纪10年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光荣与梦想.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4)
9.袁志秀.面对自由的信息资源保障机制.图书馆,2005(1)
10.李国新.“湖南省衡阳市公共图书馆回访”调查报告.图书馆,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