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加快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2011-08-15张书义

天中学刊 2011年3期
关键词:河南省办学设置

张书义

(黄淮学院 社会科学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关于加快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张书义

(黄淮学院 社会科学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由于发展较快,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加之生源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影响了学生就业。为加快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政府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高等职业院校也应面向市场,努力办出特色。

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近年来,河南省认真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全省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09年底,河南省有普通高等学校89所,在校生136.88万人,年招生45.74万人。其中,高等职业院校56所,在校生75.27万人,年招生 27.36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1],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河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但透过繁荣的表象,我们应该看到当前河南省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发展较快,经费投入不足,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加之生源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生就业。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必然会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办学层次较低,生源素质不高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在我国起步较晚,1980年代初兴起的职业大学是其雏形。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通过“三改一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所谓“三改一补”,就是通过职业大学、成人高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改革,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如若还满足不了需要的话,可在国家级重点中专内开办高等职业教育班作为补充。由此,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定位在专科层次,办学条件较差、办学层次较低决定了其先天不足。

国家制定的招生政策也使高职院校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我国现行的高招录取制度规定了高等院校间的录取等级,在此制度下,高职院校的录取批次及分数划段,必然造成“低分学生进高职”的现象。以河南省2010年公布的普通高校录取控制分数线(理科)为例:本科一批552分,本科二批500分,本科三批444分,专科一批362分,高职院校200分。由此可见,普通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录取分数差距很大。另外,社会、家长、学生对高职教育仍存在一定的误解,对其发展前景信心不足,这也使得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不愿报考高职院校。近年来本科院校的大幅扩招,使得处在高等教育“末端”的高职院校学生入学的平均成绩和报到率都在逐年下降。

(二) 实践教学不足,办学缺乏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主要是培养高中后接受2~3年学校教育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优先满足基层第一线和农村地区对高等职业人才的需求;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基础课按专业学习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尺度;在培养标准上,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上岗前的实践训练,一毕业就能上岗,无适应期。当前河南省大多数高职院校自身定位不准,办学观念还没有跳出普通教育的框框,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单一的重知识传授的“学科中心”的普教模式,不注重技能培养,有的办成了本科的“压缩饼干”,有的则成了中专的“发面馒头”,从而使高职教育失去了应有的特色。

高职教育缺乏办学特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可以不是本专业的理论权威,但一定要是能解决本专业技术难题的技术专家。目前,河南省高职院校多数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比较扎实,但很少有在企业或生产一线工作的经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当不足,难以完成相应的实训教学及指导工作。

二是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不合理。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上沿袭了普通高校的学科式教育,课程设置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多理论、少实践,缺少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设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其课程设置应以企业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适应行业技术发展。学校要坚持能力本位的原则,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加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三是办学经费不足,企业参与程度不够。实践教学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要进行实践教学,必须有相应的教学条件,即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目前,河南省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且经费不足,无法建立高标准的实验室;加上大多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校外实训基地不足,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高职院校要建设精品专业,就不能回避实训基地的问题,就不能不涉及高职的产学研结合问题,可这恰恰是高职院校的痛处。实验设备差,实训基地数量不足,实训教师水平不高,这是大多数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 专业不尽合理,学生就业困难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不乐观。在就业竞争中,高职毕业生群体上有本科生、研究生,下有中专生、技校生,在劳务市场上高职生相比中专技校生的“文化”优势并不明显,在人才市场上高职生相对普通本科生的“技能”优势也不突出。此外高职生的就业心态也没有技校生那么踏实,高不成、低不就是大多数高职毕业生的通病。因此高职毕业生群体就业率不高,就业质量也不尽如人意。为什么一方面市场大量需要技术人才,而另一方面高职毕业生却难以就业?除了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缺乏特色,学生动手能力差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不匹配。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没有经过充分调研,培养目标与实际需求脱节,难以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要。高职教育设置专业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依据社会需求,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地方产业、行业经济结构发展趋势。目前,河南省的高职院校大都按照社会的热门专业进行专业设置,片面地把生源多少作为社会需求来理解,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建设脱钩,培养出的人才难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二、加快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一定要有政策扶持

(1) 以政府投入为主,完善经费筹措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命脉,而实践教学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保障。为此,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要自寻生路,想尽一切办法扩大融资渠道,吸收社会资金,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

(2) 提高高职教育办学层次,淡化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区别。众所周知,目前高职院校的主体由“三改一补”而来,主要定位在专科层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给人们的印象就是次等教育。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颁布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强调的是较强的系统理论基础,而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则是较强的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二者的内部构成都可以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等层次,只是教育的侧重点不同而已。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别,不仅应有专科层次,也应有本科层次,以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目前河南省的高等职业院校全部是专科层次。今后,河南省应选择部分建校时间长、办学条件好的高职院校逐步开办本科高职专业,也可以引导一些新升本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向本科层次高职院校发展,这样不仅可使河南省高职教育体系更加完善,也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的地位。同时应积极改革目前的高招录取制度,淡化普通高校和高职的区别,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报高职院校。

(3) 推进“双证书”制度建设,完善就业准入制度。要加快高职院校的发展,相关制度的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建设,使高职毕业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可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一直沿用传统的学科式教育,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对实践领域的技术应用不够重视,这样的学生显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大学生毕业后,要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拿到职业资格证书后才能从事相关的职业。这样既能促进普通高校向职业教育转变,也能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优势,进而吸引更多的高分考生报考高职院校。

(二) 高职教育一定要办出特色

(1) 专业设置要有特色。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以高级职业技能学习为目标,而后者则以专业理论知识系统掌握为目标。因此,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尽量避免与普通高校专业设置的雷同,应根据培养目标、市场需求、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专业,突出专业的职业特色,强调专业的技能性。此外,各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特色进行细分化的市场定位,强化自己的专业特色,努力使学校向特色化职业院校发展。

(2) 课程设置要有特色。在课程设置上,普通高校根据学科知识结构的内部逻辑,将课程划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强调基础要实、知识面要广;高职教育则要求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课程设置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把成熟的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岗位资格标准,积极推行学历证书教育和职业证书教育的“双证制”,体现高职教育职业性和岗位性的办学特色。其次,优化公共和专业必修课程,压缩那些脱离生产实际、应用过时、与职业技能联系不紧的课程,增加具有培养创新能力的新知识,适当增多专业选修课门数,以适应高职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再次,让企业参与课程设置。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考虑生产一线的技能要求,高职院校应该开门办教育,把生产一线的技师请到学校来参与课程设置。当生产一线的技术更新时,学校的课程也相应地作出调整。这样可省去企业对毕业生的二次加工,真正实现零适应上岗。

(3) 师资队伍建设要有特色。“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教育急需建设一支既有较高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即上课堂能讲课、下基地能带学生实习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应本着“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原则,一是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在职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学校可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拔一批教学骨干到企业、到基地工作,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为“双师型”教师。二是学校可从企业引进或聘用既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三) 高职教育一定要面向市场

(1) 及时了解市场,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专业设置是市场需求与高职教育紧密结合的纽带。高职教育的专业应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职业技术岗位群来设置。目前,河南省各地区办的高职院校生源主体是本地区考生,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也以本地区为主。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应充分考虑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设符合本地经济建设需要的专业,培养市场需求量大和市场急需的人才。支柱产业是地方政府重点支持的产业,支柱产业具有对总体经济带动能力强、对当地就业贡献率大的特点。充分研究本地区支柱产业对人才的要求,有利于学校制定符合市场需要的专业。有些行业虽然不属于支柱产业,但行业发展规模较大,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所吸收的劳动就业量相对大,这也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应重点关注的方向。目前河南省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一是要结合河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专业和高新技术类专业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与河南省六大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如煤化工、铝工业、食品工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二是遴选一批基础条件好、办学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建立以特色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若干专业群。通过优化专业结构,较好地满足河南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 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只有利益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校企合作才能成为双方的自觉行为,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双方互动。目前,河南省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内在动力不足,在此情况下,学校应该增强服务意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服务能力,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技术攻关、员工培训,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管理、生产以及劳动力问题,使其切身感受到合作办学的重要性,形成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将校企合作变成自觉行为,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谋求双赢的长效机制。

[1] 河南省教育厅.河南教育统计年鉴(2009年)[Z].

G71

A

1006-5261(2011)03-0116-03

2011-01-15

2010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B422)

张书义(1965―),男,河南泌阳人,副教授。

〔责任编辑 赵贺〕

猜你喜欢

河南省办学设置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