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统计改革创新全面服务“十二五”规划——访上海市徐汇区统计局局长励富民
2011-08-15励富民
推进统计改革创新全面服务“十二五”规划
——访上海市徐汇区统计局局长励富民
编者按:最近各地人代会相继通过了本地区的“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的制订和实施与统计部门的工作密切相关。为此,本刊就“统计部门如何为‘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提供服务”的主题对上海市徐汇区统计局励富民局长进行了专访。
记者:励局长,您好!最近各地人代会相继通过了本地区的“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的制订、实施与统计部门工作密切相关,能否请您先谈谈徐汇区“十二五”规划概要情况。
励富民:好的。在谈徐汇区“十二五”规划之前,我想简要介绍一下徐汇的区域特点。
徐汇区位于上海西南部,是上海的中心城区之一。区域面积54.9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96万。概括讲她有三方面的鲜明特点。第一、她是上海传统的高级住宅区,区内有近现代世界各国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2000余幢,占全市三分之一。第二、她具有科技资源集聚的特点,区域内有中科院上海分院、120余家科研院所和国家级的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工作在徐汇区的两院院士有90余名。第三、社会事业发达,区域内拥有著名的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音乐学院等10余所高等院校,上海中学等一批基础教育名校,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等9家三级医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发展,“十一五”末,徐汇区区级财政收入90亿,地区生产总值911亿,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商贸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建成了在全国具有知名度的城市副中心——徐家汇商圈。在这样的基础上,徐汇区“十二五”时期提出的总体目标是:突出“高端产业、低碳发展”的理念,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把徐汇区建设成为服务经济主导、科技创新引领、教育文化繁荣、公共服务优质,低碳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
要实现预期发展目标,我感到徐汇有很多机遇。从外部环境看,全球化和信息化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为徐汇转型发展带来了机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不变,经济结构转型加快推进,市场需求潜力很大,为徐汇持续、健康、较快发展提供了条件;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后世博效应的持续释放,为徐汇的新一轮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从自身条件看,经过“十一五”的发展,全区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为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了良好基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徐汇创新发展提供强劲支持;创新务实、追求卓越的徐汇文化理念,增强了徐汇的国际知名度和吸引力;徐汇“十一五”对重点区域的开发建设为新一轮发展拓展了空间。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徐汇发展面临的许多挑战。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变,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国际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汇率调整后出口受到影响;国内各城市及本市各城区竞相发展,徐汇部分区位优势减弱;世博后,上海市政建设投入将进一步减少,投资拉动效应降低;在多年的持续发展后,徐汇区的基数已经比较大,实现新发展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记者:您刚才分析了“十二五”期间徐汇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那您认为推进“十二五”发展徐汇要把握哪些重点?
励富民:高起点推进徐汇“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从经济发展层面看,我感到这几个方面比较关键:
一要牢牢把握转型发展的基本要求。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五个坚持”指明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涵、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徐汇要紧密结合区情实际,把转型发展,落实到调结构、重创新、保民生等各方面工作中去。
二要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首先要依靠现代服务业的引领,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格局。“十二五”时期徐汇现代服务业发展要重点聚焦在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科技研发服务业、文化和旅游会展服务业等五大领域,同时着力培育壮大生命健康、国际交流和教育培训、现代物流等行业发展,加快发展家庭服务等生活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是两个加快,加快载体建设,提升产业集聚度;加快优化区域发展环境,提高对现代服务业企业的吸引力。其次要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及重大项目,构筑创新技术高地,实现产业集群和集约化发展。第三要提升现代商贸业能级。要巩固徐汇商贸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支撑作用,发挥区域商贸业的发展优势,对接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徐家汇中心项目建设。
三要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在于创新,在于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一是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引导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应用的载体。二是形成多元创新投入机制,健全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投入机制,保持区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水平,发挥各类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扩大科技领域对外开放度,吸引更多专项资金投入。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建立市场化、专业化的信贷担保体系和创业投资体系。切实抓好科技投入的绩效评估,总结提高投入的绩效水平。三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对接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结合徐汇优势,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和能级提升。四是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按照人才有限、以用为本的思路,落实区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为城区“十二五”发展提供人力保证和智力支持。
四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十二五”期间,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通过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在扩大开放中寻求发展新机遇。徐汇要从推进经济领域体制机制创新,深化社会发展领域改革,加强对内对外合作与开放,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等层面,推进改革开放工作的深入发展,为“十二五”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五要抓实“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规划起草时,我们配合规划起草组形成了涵盖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建设、城市建设、资源环境五大方面四十二项约束性、预期性指标。这些指标是经过反复研究的。“十二五”时期关键是把这些指标做实,统计部门要积极发挥作用。
记者:您对徐汇的发展谈了很多想法,我们也很想知道,统计部门如何为“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提供服务?
励富民:我想从大的方面讲是把握这几个方面:一是领会要点。从徐汇区“十二五”规划纲要看,最核心的要点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从创新讲,要关注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诸方面的情况;从转型发展看,在经济层面要关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升级;在社会层面要关注民生大事,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自觉担当区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推进者。二是体现特点。统计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是用数据、数字说话,用数据反映经济社会规律性、趋势性等情况。它的视野是全过程,贯穿于规划实施与规划的落地;全方位,既要关注经济发展,也要关注社会民生、生态环境,推动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三是着力重点。我想也是两个方面:高端,即关注产业高端,使之继续引领区域经济持续较快健康发展;低碳,要围绕低碳发展理念,探索思考统计服务于大局的方法、途径,推进低碳发展。
记者:统计部门为“十二五”规划做好服务工作,您感到面对的困难、问题和挑战有哪些?
励富民:综合看,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去年12月国家统计工作会议提出四大工程建设。四大工程在中国统计事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但要把这一任务落实到统计基层,面对的困难和挑战也是很大的。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统计用户需求多样化,统计调查任务与时俱进,统计部门适应这种需求的压力在不断增强。三是统计的公信力与统计对象配合的问题。由于有些重要数据与人民生活感受存在差异,或某些重要数据之间偶尔会出现冲突与矛盾等原因,统计数据时常会遭到社会质疑,统计的公信力受到了比较大的挑战。另一方面,统计对象由于法制意识不强,或出于保护隐私的需要,或者由于社会诚信有待完善等诸多因素,配合程度有所下降。四是上海中心城区统计体制、队伍建设尚难适应现状。从机构设置看,统计部门不独立,对于其自成体系推进工作难免带来掣肘;从人员配置看,区和街镇两个层面队伍比较单薄。
记者:您能结合问题与挑战,谈谈“十二五”开局元年的基本思路与工作重点吗?
励富民:第一、我想是高度关注城区产业发展走势。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徐汇几大优势产业发展带来很大的契机。此前,我们在调研基础上会同税务部门对现代服务业的统计口径作了调整,下一步要积极做好统计数据收集与分析研判工作,重点加强对金融服务业、文化产业、总部经济等创新型企业开展综合分析,共同促进徐汇区调结构、促转型工作朝着高端目标不断前行。同时关注经济运行中的趋势性、苗头性情况,房地产在调控中的走势情况,为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及时提供参考。
第二、切实加强动态名录库的建设。国家统计局把名录库建设列为四大工程之首是有道理的。统计部门要把握经济总量,离不开动态完备的统计名录库。从实际状况看,中心城区中楼宇内企业移动频率很高,这就为动态名录库建设带来相当的难度。我们目前采取的做法:一是和区质量技术监督局联手,在办理企业代码时告知办理统计登记。二是定期和工商、招商、税务、商务委等部门核对名单,及时搜集汇总规模以上企业名录。三是连续三年对80余幢一万平方米以上的商务楼宇入驻企业开展调查,在调查核实基础上把规模以上企业纳入统计范围。在市局的指导下,我们已经建立了名录库维护领导小组,下一步重点是思考如何建立一个在一定财力与人力支撑下的名录库维护机制,以持续推进这项工作,逐步建设形成一个基本覆盖区域的动态名录库。
第三、逐步加强专项调查工作。从中心城区统计部门开展的专项调查来讲,目前已经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各个方面。从我们从事的专项调查来源分析,大部分是市级下达的,一部分是本级政府有关部门委托的,少数是统计部门自选的。从发展态势看,中心城区统计部门一要承接好市局下达的专项调查任务,体现为上级服务的大局意识。二要量力而行承接部门委托调查,推进为本区相关部门的服务工作。三要重点研究与设计并提出专项调查,在人力、财力、组织保障等条件具备情况下,逐步加大第三块自选专项调查的比例,进一步拓展统计服务功能。
第四、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当前,首先要对应与承接国家、市推出的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国家联网直报系统,完成国家的两大工程建设与城区统计部门相关的任务。其次,要推进区统计局与上海交大慧谷信息产业服务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统计分析、统计文档管理和统计数据发布系统,完善统计信息综合分析管理平台建设。再次,要逐步增加徐汇统计信息网站的内容。徐汇统计信息网站访问量已超过百万人次,下一步要继续发挥其服务统计基层、服务统计对象、服务社会公众的平台、窗口作用。
第五、加强统计的宣传与执法工作,推进统计规范化建设。首先是宣传要注意对象。我们要发挥徐汇报、区有线台、区政府门户网站的宣传功能,深入开展统计法的宣传,加大在统计培训中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其次是执法要讲求成效。要坚持常规执法与集中检查相结合,自查与抽查相结合,思想教育与行政处罚相结合,从根本上提高执法的有效性,树立统计执法的权威性。第三是推进要注意借力。在去年的执法大检查中,区统计局和司法、监察等相关部门联手执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这开启了工作思路,以后要继续加强同相关部门的工作合作,借力推进统计法制工作,为统计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工作环境。
记者:对于您刚才谈的五方面工作重点,您认为应该采取什么保障措施来加以实现呢?
励富民:我想,首先是加强统计工作队伍建设。街镇统计站是队伍建设的重点,常规统计与各类专项调查的任务全在街镇。基本想法一是以街镇统计站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提升统计站自身建设的水平,进一步发挥好街镇统计站的职责与功能。二是培训与管理、考核激励并举。既要持之以恒地加强教育培训,提升街镇统计人员工作业务水平,同时要突出管理,加强基层各项业务、制度建设。考核激励机制建设,对促进基层统计业务规范建设有着积极作用。要完善现有对街镇统计站的考核办法,关键是要增强街镇领导重视度和抓统计工作的责任心,在人员队伍、财力投入上给予支持,从而调动街镇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探索研究借力社会调查机构和社会人员,建立能承担专项调查任务的工作队伍,为逐步拓展统计调查任务服务。
其次是通过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来提供保障。20世纪9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提出学习型组织概念,论述了“21世纪各类组织的竞争是学习的竞争”,强调“学习的速度小于变化等于死亡”,并提出通过开展五项修炼来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方法。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活动,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面对许多新情况、新挑战,统计部门队伍建设需要新提高。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一是要把提高学习能力作为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切入点,要以更新学习理念为先导,努力营造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氛围,逐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而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了解国家和世界发展形势,准确把握区域改革发展走势。二是要以促进学习成果转化为重点,把面对的问题、需求,统计事业发展的目标同学习加以有机结合,在学以致用、知行结合中促进学习成果的转化。三是把探索完善学习机制作为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着力点,使之可持续、有效地不断推进。
再次是主动思考社会对统计部门诉求,推进统计部门的自身建设。社会反馈,社会对统计部门的诉求是我们工作的一面镜子。作为统计系统的工作人员,要非常关注社会对统计部门的评价与诉求。反思并积极吸纳社会评价中积极合理的成分。按照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的思路,在统计部门自身建设和制度建设中加以吸纳与改进,不断提高统计的透明度与统计工作质量,努力在所辖的统计区域提高统计工作的公信力。
10.3969/j.issn.1674-8905.2011.04.013
(编辑:周群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