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儒家立爱和做人的方式

2011-08-15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孝悌墨家仁爱

杨 佳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浅析儒家立爱和做人的方式

杨 佳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儒家的爱是“有根”的、仁是“有我”的,所以,实施这种理想需要从一个平易近人的端点开始,那就是立爱自亲爱起、做人由我做起。但是有我、自亲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实施仁爱的起点,在这之后人们所要做的就是“善推其所为”,将这种仁爱由内向外身体力行地推及到社会中,使人感受到并能自觉遵守,这便是儒家的“推己及人”。

儒家;立爱;做人;推己及人

一、立爱方式:自亲爱起而后推己及人

1.爱有差等

在讨论立爱时,我们首先要分析的问题是爱是否有差等,如果爱有差等,那么人心中难免会有亲疏厚薄,则行仁爱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有个起点;如果爱无差等,那么人对所有人所持之爱完全相同,则行仁爱时对己、对亲、对人便无任何差别。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派就对此问题有分歧。

孔门巫马子和墨子辩论时曾说明了“爱有差等”思想:“我与子异。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我乡人,爱我身于我亲,以为近我也。”冯友兰先生认为,这段话中除“我爱吾身胜于爱吾亲”这句有点不符合于儒家所主张的孝道外,巫马子所讲的爱有等级是符合儒家主张的[1]。巫马子关于爱人观点的论述具有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越人、邹人、鲁人、乡人、家人,地域由远及近,关系由疏及亲,所施予的爱由寡至多。

而孟子则对墨家“兼爱”思想展开了猛烈的辩驳。孟子批评墨家“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认为墨家主张对天下人一视同仁,这就将至亲之人和他人同等对待,否定了对父母的尽孝,是无父无母的行为,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孟子也曾与墨者夷子讨论治丧问题,孟子向夷子提出问题:“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是亲”。孟子认为夷子既然想用薄葬改革天下之葬,自然认为厚葬是不足贵的;但是夷子埋葬父母亲时却选择了厚葬,如果按墨家的“兼爱”思想,这首先是对父母和天下人没有兼爱,是拿自己所否定的方式来对待父母。对于孟子的问题,夷子进行了辩驳:“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这只是说人对人的爱没有差等,只是实施的时候从父母开始,可以看出夷子的辩驳并没有推翻孟子对自己的论述,也没有证明自己的行为符合爱无差等,后半句更像是对儒家思想的说明。孟子则再次进行辩论:“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这是说人们对待自己的亲人和邻人的婴儿是不同的,夷子只抓住了一种特殊的情况:婴儿在地上随意爬行,快要跌到井里时,不管是谁的孩子,不管是谁,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去救。夷子认为这就是爱无等差,但孟子认为这其实只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恻隐之心。况且天生万物只有一个根源,从人来说,根源是父母,而夷子却认为有两个根源,认为自己的父母和别人的父母是没有分别的[2],因而才会主张爱无差等。这段推理有力地驳倒了夷子。

2.自亲爱起

既然爱有差等,那么爱就有亲疏、有厚薄,所亲所厚当然是至亲至爱。儿女“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此三年间子女的一切都由父母为之打理,即使在免于父母怀之后,仍不断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兄弟姐妹共同成长,血浓于水,是相处最久、感情最深的人,在人的情感上,父母之爱、手足之情是最难割舍的,因此儒家注重孝悌,亲亲敬长,立爱自亲爱起是完全正常的心理模式,合乎情理而又易于实行,这种思想也在儒家思想中得到证实。

孟子指出“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仁不偏爱人,急亲贤也。”认为仁者爱人,但当情势紧迫时,无法使仁爱遍及每个人是在所难免的,只能从身边人爱起,即使尧舜也不例外。“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斯知二者之弗去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从这段话可知,行仁义都从至亲展开,并且能从中感受到快乐。另外,明道也曾说:“行仁自孝悌始,孝悌是仁之一事”,认为仁是所有得行之本,而仁的落实却要从孝悌开始,孝悌是行仁最亲切的发见处。

3.由“自亲爱起”到“推己及人”

虽然儒家施行仁爱自亲开始,但这并不意味着儒家不普爱众人,只是因为“普爱是集义集德所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大概先严实地从差等之爱着手,推广扩充,有了老安少怀,己饥之溺,泯除小己恩怨的胸襟,就是普爱或至少距普爱的理想不远了。此处所谓普爱,比墨子所讲的兼爱深刻多了……此处所讲的普爱,与孟子的学说并不冲突,乃是善推差等之爱的结果”[3]。儒家这种由亲人推至众人的有差等、有层次的方式,比墨家所提出的无差等的爱更近人情,更能让人接受,只有人接受了,才能更主动地推广仁爱。

孟子曾阐述过儒家将仁爱推己及人的过程和必要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这是说人们尊敬自己的父母,从而向外推广到尊敬别人的父母;爱护自己的子女,进而向外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女,如果能做到这样,统治天下就会很容易。《诗经》上也说要先给妻子做好榜样,之后推广到兄弟,进而推广到国家,这样就一层层地将好心向更大的范围拓展,使更多的人能效仿而后施行仁爱。但是,为什么要“推”呢?孟子紧接着又说:“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孟子认为只有将仁爱之心推广到天下,才能够使天下太平、四海安定,若不推恩,就会众叛亲离,连妻与子也不能保护。古代圣人贤人之所以能够超越一般人,正由于他们懂得推行仁爱。

王通也曾指出:“为仁子者以其父之心为心;为人弟者,以其兄之心为心,推而达之于天下,斯可矣。”这是讲成为君子的方法,指身为人子,要以父母之心愿为自己的心愿;身为人弟,要以兄长的心愿为自己的心愿,还要把这种道理推广到天下。另外,王艮也曾说过:“知保身者,则必爱身;能爱身者,则不敢不爱人;能爱人,则人必爱我;人爱我,则吾身保矣”。王艮使用了一种类似墨家的论证方式来说明需要推己及人,提出要保身就要爱身,要爱身就要爱人,原因是如果爱人,人就会爱我,虽然他把爱人当成了一种使人爱我的手段,但也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应将仁爱推及至他人。

二、做人方式:从我做起而后推己及人

1.修身为本

《大学》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皆是修身的方法,齐家、治国、平天下也都离不开修身,一切都以修身为本,修身是对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的一切人的共同要求,所以,儒家施行仁爱,不仅要立爱,更要以修身为基础。

2.为仁由己

既然要修身,要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仁的规范,那么所修之身当然只能是己身,所行之仁也只能从自己做起。颜渊在向孔子问仁时,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在孔子看来,仁是一种全德,要做到仁,就需要战胜自己的一切私欲,使自己的思想、言语、行动等能够合乎天理节文。一旦能够达到仁,便能全心全德,一言一行都出于天理,那么天下都会认可。“为仁由己”是指行使仁是由自己依靠自身完成,而不是需要仰仗他人才能完成,那么自然也不会受到他人的干预。程子也提到“非礼处便是私意。既是私意,如何得仁?须是克尽己私,皆归于礼,方始是仁。”这都是说行仁须修己身克己私,使自己所有的言行都合乎礼,在行仁中使仁和己能合二为一。修身的主体是己,不需要依靠他人,不必拿他人做借口。

3.由“从我做起”到“推己及人”

儒家的伦理道德不仅仅满足于“独善其身”,更追求“兼济天下”。虽然要求修身,更要求人们在完善自身道德修养后,能将仁爱之心推广到周围的人、物,使个人的道德价值和社会的道德价值同时实现。

“推己及人”的过程在此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积极的、肯定的层面,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人尽己之心,积极地为他人着想,以对待自己的行为作为对待他人的行为范式,自己希望得到的就帮助他人得到,也就是以己所欲譬之他人。只有这样才能战胜私欲,顾全别人,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尽己之谓忠”。第二个层面是消极的层面,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层面较前一层面要求较低,需要人在行事时以己度人,在对待别人时先进行反思,思考他人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自己是否可以承受,通过反思的过程,使自己对待他人的方式能够合乎情理,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恕”。虽然是两个层面,但目的是相同的,都要求人们以自己作为尺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使他人和自己一样,得到好的提升。两个层面结合起来就是忠恕之道,《中庸》第十三节中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意在教导人依据忠恕的原则做人做事时要推己及人。忠恕之道在一些地方被称为“絜矩之道”,絜矩即尺子,絜矩之道是说人行事时以自己作为尺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大学》之中就有提到:“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一把尺子,时时刻刻来衡量自身和别人,使人明白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归纳儒家对做人的要求会发现,儒家对人自身的要求比对别人的要求多,目的是让人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美德感化周围的人。在儒家看来,实行仁爱,就是“推己及人”,而这就是“忠恕之道”,是“仁之方”,“忠”和“恕”的做人原则也就是仁的原则[4]。

结语:儒家要求人在立爱的时候从自己的亲人爱起、做人的时候由我做起,可以说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一种思想要发扬光大,首先必须能被人从心理接受,只有接受了,人们才会自觉地遵守与维护,在横向方面会影响他人,使他人也自觉遵守与传播,使思想由内向外不断扩展,在纵向方面会自觉地一代代流传下来,儒家的立爱与做人方式正好合乎人的心理情感,使人能理解并维护。

[1][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136.

[3]贺麟.哲学与哲学史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364-367.

The Confucianist’s Way of Stands Lovesand Personhood

YANG Jia
(College of Politicsand Economics,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China)

The Confucianist’s love is“has root”,the kernel is“hasme”,therefore,implements this kind of ideal to need from an amiable vertex start,that is stands likes from,the personhood starting dearly bymyself.But hasme,from kisses isnotan end point,it is implements the benevolence the beginning,after this the peoplewant to do are “push itsbehavior friendly”,this is the Confucianist“putsoneself in another’splace”.

confucianist;vertical love;personhood;puttingoneself in another’splace

B222

A

1009-6566(2011)01-0057-03

2010-12-15

杨 佳(1985—),女,山西运城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孝悌墨家仁爱
孝悌思想探源及对当代启示
先秦显学墨家为何从历史中消失
病榻侍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墨学研究——朱传棨著《墨家思想研究》序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唐代制举孝悌类科目考论
一方汉字 几点墨彩——访汉字彩墨家周泰宇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