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时代电务职工教育工作的研究
2011-08-15王民湘
王民湘
当前,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正处在由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的关键阶段。以京津城际、武广高铁、郑西高铁、沪宁高铁投入运营为标志,中国铁路阔步迈入了“高铁时代”。而要保持中国高铁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职工的素质。职工教育作为提升职工素质的主要载体和抓手,也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近年来,郑州电务段把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建设一支适应高铁时代的高素质职工队伍,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破解,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对如何进一步加强高铁时代电务职工教育工作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1 实践与探索
1.抓住高铁新技术这个关键点。段围绕郑西高铁开通运营,专门制定高铁培训计划,先后组织6期95人次高铁技术专题培训,进一步夯实高铁队伍素质,为郑西高铁全年“零责任”故障并顺利移交提供了坚强保障。
2.优化三级教学规范化管理。重新划分段、车间、班组三级教学管理责任,明确各层次培训内容和工作重点。尤其是放权车间、发挥车间作用,在缓解工学矛盾,释放教育资源,提升教学品质等方面起到了突出作用。
3.开展专职教师责任包保活动。安排教育科教师分工包保车间职教工作,督促车间严格落实培训任务,组织开展教育活动,提升培训质量。全年共包保检查指导车间73次,发现问题214条,提出建议118条,有力支持了现场教学组织。
4.营造浓郁的教学环境。选树技能竞赛获奖选手为技术典型在全段广泛宣传,引导带动职工学比赶超;邀请专家对教学课件、单点课教材等优秀成果进行公开演示、讲解、评比,在全段范围内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氛围,提升了职工学习热情,促使了职工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5.完善激励约束考核机制。健全职工技能岗位分等制度,拉大收入差距,调动职工学习积极性;细化“五级联创”考核标准,每季度对车间进行业务抽考和职教工作检查;修订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实施最高万元的奖励。2010年奖励总额达18.6万元。
6.推出一批亮点项目。以职业技能竞赛为抓手实施重点工程建设,并带动周边一系列工作出成果、上品质。在全局信号职业技能竞赛中,5个项目摘得4个第一,获得了前10名中的39个席位。在全局计量专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了1个第一,以及前10名中的5个席位。在全局课件展评中,上报的4个课件全部获奖。另外,全段有56人取得了技师、高级技师资格。
2 问题与分析
1.高铁技术培训有不足。高铁技术是新生事物,从介入郑西高铁施工到接手设备维护,满打满算不到2年时间,教学管理仍属于摸着石头过河,培训工作还不成熟、不完善、不系统。一方面,高铁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要求,人才总量不足;另一方面,目前还没有适应高速铁路、先进技术装备所需要的高精尖技术专家,高端人才短缺;再者,年底石武客专开通运营前,高铁车间还要大量补充人员。因此高铁技术培训仍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一项急难险重的任务。
2.安全关键卡控有差距。重点还是故障应急处置,2010年段先后发生7起D类事故 (2件D9,5件D21),其中6件都是处置不当造成故障升级或延时过长,扩大了影响程度,这充分暴露出职工在基础信号知识、在实际动手能力上还存在着严重不足。
3.复转军人素质有欠缺。目前复转军人是我段最大的职工来源,也是队伍素质最为薄弱的一环。经过路局学历教育和段岗前培训,复转军人基本能够掌握基础的安全规章和信号知识,但对技术密集型的电务生产来说,还远远不够。
3 措施与对策
3.1 制定完善教学计划
1.围绕安全生产需要。段、车间教育人员要深入现场,深入安全、生产和综合管理部门,采用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形式,对现场安全生产、质量工艺、应急处置以及教学组织等环节进行调研,找准生产最实用、一线最需要的内容和职工最欢迎的形式,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合理分派教学任务、明细制定考核标准,确保职教工作直接作用于安全生产。
2.围绕创新发展需要。深入研究高速时代下,一线生产状况和设备技术变化情况,职工队伍综合素质状况和安全生产需求变化情况,着眼长远融入新设备技术教学。要深入研究电务维修体制改革,专业化分工渐趋细化的情况,区分状态修、入所修、计划修、集中修等不同维修模式,尝试专业化教学的道路,避免教学资源浪费,尽可能地提高教学实效性。
3.围绕职工成长需要。理清职工成长进步与确保安全生产的辩证关系,牢牢抓住“以人为本”的实质和核心,关注职工个人全面发展,优化培训计划,提供公平受教育、公平求发展的机会,增强教学的多样性,拓展教学的延展性,把职工教育作为职工最大的福利、最大的实事办实、办好。
3.2 健全高铁培训体系
1.健全教师队伍。择优选拔对高铁现场设备状况比较熟悉的专业技术人员、技师、高级技师,将他们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建立起段、高铁车间、高铁班组三级教学网络。明确专、兼职教师培训目标任务,通过送外委培、进厂观摩、现场实践等多种形式,适时组织高铁专、兼职教师进行专业技术集中培训,促进其理论素养。定期安排教师深入石武客专建设施工现场观摩学习,提升其教学实践经验,将授课经历、时间等纳入个人考核和职务晋升考核,全面调动高铁教师队伍的积极性。
2.完善教学内容。认真总结郑西高铁培训工作经验教训,以高铁安全管理、生产流程、质量工艺为脉络,编制应知应会、故障案例、应急处置和各种新技术、新设备培训教材,做到涵盖全面、内容具体,形成较为完整的高铁知识教学体系。同时,邀请相关高铁技术专家举办高铁知识培训班、讲座,选送一部分人到高校、科研单位、设备生产厂家进行深造学习,借助外力填补高端教学空白。侧重高铁知识,鼓励干部职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高铁技术教学课件,丰富车间、班组教学内容。
3.强化实作锻炼。加强教育基地建设,积极争取引入高铁信号设备模拟系统,为高铁知识实做演练教学创造必要条件。抓住石武客专施工建设的难得机遇,安排段、高铁车间干部职工全方位、深层次参与,特别是增加新进人员接触了解掌握高铁设备机会,通过参与施工、设备验收和联调联试,增强对高铁设备原理和维修技能掌握。同时,通过实践锻炼对新进的高铁干部职工职业道德、安全纪律、业务技能等进行全面考察,对综合素质不达标的严禁上岗,确保职工队伍整体水平满足高铁安全需求。
3.3 规范现场教学管理
1.加强教学组织。重点是促进车间教学作用发挥,目的是缓解工学矛盾。在车间职教工作中,明确车间党政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要求他们高度重视、亲自部署、亲自参与。段职教部门要研究下达车间干部教学任务指标和考核标准,并纳入到一体化考核中。车间要配合段制定教学计划,并分解细化自身教学任务,均衡部署生产任务和职工培训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落实措施,将教学成绩与车间经营责任考核挂钩,确保车间教学组织有序。
2.严格教学管理。严格职工培训管理制度落实,加强课堂纪律和考试纪律,按照“宽进严出”的原则,实施“结果倒推”。一方面加强培训考试、抽考,对考试不及格的不予填发或收回上岗证件,并向车间通报,建议车间不予报销相关培训费用,考试成绩计入培训档案并组织重新学习;另一方面坚持工人技能岗位分等,通过经济杠杆作用,促使职工严肃学习纪律,提高学习成效。
3.盘活教学资源。首先要用好基地建设资源。逐步改造和建成郑州北、黄河南岸 (老干部公寓)和黄河南岸站3个全路一流的职工教育培训基地。3个基地各有侧重、互为补充,能够全方位满足干部职工的培训需求。其次要用好技术能手资源,号召和激励他们在岗位上充分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以点带面拉动车间、班组日常教学。此外要利用好搭建的教学平台资源,如教学课件、单点课教案制作,以及《电务设备管理与维护》杂志等,让这些教学资源流动起来,有秩序的应用于段、车间、班组三级教学中,使其真正成为推动干部职工提升业务素质的有力工具。
3.4 加强关键人群培训
1.加大拔尖人才培养力度。以“十百千”人才培育助推工程活动为载体,以2010年段科技攻关活动取得丰硕成果为动力,坚持注重实际,精心谋划,要着眼高铁时代,建立更高目标,谋求长远发展,把优秀拔尖人才的培训方向、培训模式主动与IT行业接轨,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拥有自己的数据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系统工程师,把科技创新、设备维护提高到与高铁时代相适应的全新水平。
2.加大业务骨干培养力度,使每个班组都有几个关键时刻能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尖兵”。我段已经连续2年将培养一批理论扎实、技术精湛的骨干技术队伍作为教学重点,对各车间选送的优秀青工进行封闭培训,着重进行设备原理和故障处置训练,使其熟练掌握业务理论知识,准确把握主要信号设备检修标准,能够迅速处理各类设备故障。
3.加大复转军人培训力度,从思想意识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建立入手,纠正他们对待工作和学习的错误认识,敦促其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责任意识和标准意识,“量身定做”教学方案,安排职业道德高、理论知识好、实做技能强的老师傅进行“一对一”帮教,着重进行标准化作业和实作技能培训,循序渐进提升复转军人业务技能,确保培训效果。
3.5 推进亮点工程建设
1.形成制度。组织相关职能科室、车间,共同研究制定各个项目活动。在活动组织、激励考核、成果应用以及人才使用上的长效机制,使学有所成、技有所长的职工有名、有利、有发展,确保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能够持续推进并不断完善。
2.形成规模。抓住全段安全生产主要内容,通过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舆论宣传,有意识的引导各部门、车间开展专项竞赛,定向制作多媒体课件、单点课教案,专题撰写相关理论文章,使各个项目上规模、成系统,并将优秀成果应用于段、车间、班组三级教学中,与段三级教学进行自然对接,成为职教工作的有力支持与补充。借鉴“学习型组织”相关理论,加强段教育政策的宣传,鼓励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形成规模效应。
3.发挥效应。树立“产业链”的观念,将职教工作重点项目进行外延,最大程度挖掘各项亮点工程的作用和影响力。成立相应机构,组织专业人员对各项成果进行深层次剖析研究,探寻规律性内容,进而转化为生产力,为安全生产增添动力。
[1] 刘朝英.坚持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以客专建设为契机,以体制创新为手段,推进电务工作全面发展[J].铁道通信信号,2010(2):1~6;2010(3):1~5.
[2] 吴炯.规范管理,强化基础,大力推进自控型班组建设[J].铁道通信信号,2010(3):6~8.
(责任编辑:温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