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分析
2011-08-15薛扬
薛扬
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已成为一种全球性传染病,干扰素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常用药。现比较本院分别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和普通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8月至2011年4月在我科门诊及住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诊断符合2000年9月西安第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乙肝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标准[1]。共有68例慢性乙肝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 HBsAg、HBeAg双阳性超过6个月,血清HBV DNA≥105copies/ml,血清ALT水平>正常值高限的2倍。排除其他慢性肝病、合并其他病毒性肝炎者、6个月内接受过抗病毒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1.2 治疗方案 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4例,A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 ug每周1次,皮下注射;B组给予普通干扰素α-2a,500万U,皮下注射,隔日1次,疗程均为48周。治疗过程中,根据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适当减量或暂停聚乙二醇干扰素或普通干扰素α-2a,待症状缓解后再恢复原用量。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检测血常规,开始治疗后第1月内每周检测一次血常规,当确定血常规稳定后每月检测一次。治疗过程中随时观察记录药物副反应。治疗24周和48周检测HBV血清标志物、血清ALT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P=0.05。
2 结果
2.1 治疗后HBeAg阴转率比较 治疗24周时,HBeAg阴转率A组为47.1%(16/34),B组为20.6%(7/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2,P<0.05);治疗48周时A组为55.9%(19/34),B组为26.5%(9/3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71,P <0.05)。
2.2 治疗后ALT复常率比较 治疗后ALT复常率即生化应答率。在治疗24周和48周时,A组的ALT复常率分别为61.8%(21/34)和70.6%(24/34),B组的ALT复常率分别为32.4%(11/34)和38.2%(13/34),两组间ALT复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分别为5.903和7.173)。
2.3 不良反应 A组和B组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流感样症状、血常规异常、消化道症状、精神症状、皮疹等,均能自行恢复或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目前全世界有3.5亿HBV感染者,其中20%~40%可逐步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干扰素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有效药物之一,此类药物具有抗病毒及免疫调节双重作用。干扰素治疗时需要维持恒定的血清药物浓度以发挥最大的病毒抑制作用。普通干扰素半衰期短,需隔日给药,血药浓度波动大,容易出现“峰-谷”效应,而影响其疗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相对于普通干扰素,半衰期延长,只需每周1次给药即可使整个给药期间的血药浓度都能维持在有效水平,可改善干扰素的生物活性,理化特性稳定[2],从而提高药物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24、48周后HBeAg阴转率分别为47.1%和55.9%,ALT复常率分别为61.8%和70.6%;而普通干扰素治疗24周和48周后HBeAg阴转率分别为20.6%和26.5%,ALT复常率分别为32.4%和38.2%。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组HBeAg阴转率及ALT复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表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较普通干扰素α-2a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具有更确切的疗效。本研究中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大多为可逆的,只要能够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多数患者能够坚持完成治疗。
综上所述,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过程中,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优于普通干扰素α-2a,患者依从性好,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中华医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肝病杂志,2005,8(5):342-329.
[2]崔建军,范平,蒋小玲,等.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6,20(4):33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