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洛酮治疗乙醇中毒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
2011-08-15王运
王 运
急性乙醇中毒是急诊中较常见的急性中毒,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其他多种因素,饮酒过量急性中毒时有发生,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合理有效的药物治疗可使患者迅速痊愈[1]。我科自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对收治50例急性乙醇中毒患者,使用纳洛酮进行治疗观察,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一次性过量饮酒致意识改变的乙醇中毒者,男44例,女6例;年龄16~61岁,平均(32.5±7.2)岁。全部病例均有明确一次过量酗酒史,饮酒量100~1000 ml,出现醉酒至来院时间最短15 min,最长达4 h。按急性乙醇中毒的临床表现分期分为兴奋期8例,共济失调期23例,昏睡期19例。既往无特殊病史,并排除其他神经、精神疾病。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呕吐、头痛等症状,在呼吸、呕吐物中有浓烈的乙醇气味。
1.2 方法 全部患者来院就诊后立即建立静脉通道补液,同时给予纳洛酮治疗:兴奋期纳洛酮0.4 mg肌内注射;共济失调期纳洛酮0.4 mg肌内注射,同时静脉注射纳洛酮0.4 mg;昏睡期加静脉注射纳洛酮0.4 mg,同时纳洛酮0.8 mg加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根据病情1 h仍未清醒者,重复使用纳洛酮0.4~0.8 mg直至清醒。常规静脉滴注西米替丁0.4 g。
2 结果
急性乙醇中毒中处于兴奋期的8例患者,静脉推注纳洛酮0.4 mg,20~60 min清醒;共济失调者23例,静脉推注纳洛酮0.4 mg,30~72 min清醒;昏睡者19例,静脉推注纳洛酮20 min后终停止癫痫,2 h后清醒;重度中毒昏迷患者1例,在内科急救综合治疗基础上,首次静脉推注纳洛酮0.8 mg,1 h后重复给予0.4~0.8 mg直到清醒。所有患者治疗后意识逐渐恢复,呼吸恢复正常,血压逐渐回升至正常,病情在3~12 h症状消失,完全清醒,可稳步行走,纳洛酮组治愈率为100%。证明纳洛酮是急性乙醇中毒的最佳疗效药物,催醒作用迅速、明显。
3 讨论
急性乙醇中毒是指短期内饮入过量乙醇而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的状态[2]。酒精进入人体内均1 h左右,约90%被吸收入血,其中90% ~98%由门静脉入肝氧化,如短时间内大量饮酒常致酒精中毒,可造成严重的肝毒性[3]。乙醇具有脂溶性,可迅速通过脑中神经细胞膜,作用于膜上的某些酶而影响其功能,使大脑皮质功能受抑制,患者表现为兴奋;随着血中浓度的增加,随即影响延髓、脊髓,可麻痹中枢神经系统。同时乙醇的代谢产物乙醛在体内与多巴胺缩合成内源性阿片肽,直接或间接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进而影响呼吸循环系统及性激素含量,导致合成代谢引起肝损害,重度中毒诱发心血管系统疾患或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3]。
人在中毒的应激状态下,内源性阿片肽主要是β-内啡肽释放增加,增强对大脑的抑制。纳络酮为阿片类受体拮抗剂,能竞争性阻断并取代内源性阿片样物质与阿片受体的结合,可完全或部分解除阿片类物质对中枢的抑制效应,逆转内源性阿片肽所致的意识障碍加速意识恢复。在脑内和外周组织中,存在内源性阿片样物质(脑啡肽、内吗啡肽等),这种物质是一种重要的神经辅递质,其中内啡肽是中枢神经系统与阿片受体亲和力最强的内源性物质,在调节神经精神,内分泌活动,呼吸心血管等生理功能活动中起重要的作用”[4]。与吗啡受体的亲和力比吗啡或脑啡肽强,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其速度为吗啡的l2倍),竞争性地阻断并取代吗啡样物质与受体的结合,从而阻断吗啡或D-内啡肽的作用,降低D-内啡肽水平,重建前列腺素和儿茶酚胺的循环机制,增加了脑血流量及脑灌注压,减轻了脑水肿及细胞变性,能刺激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生成,对脑细胞有保护作用。国内有相关研究证实[5],纳洛酮对酒精、一氧化碳、安眠药及其他有毒物质引起的急性中毒均有较好的疗效。
纳洛酮临床应用广泛,并且具有起效快、疗效高、苏醒时间早、不良反应少等特点,用于急性乙醇中毒治疗方面疗效肯定,并逐步应用于临床各种急危重症的抢救,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1] 李倩.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观察.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33(6):767-768.
[2] 任慧琴,赵俊胜.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疗效观察.西南国防医药,2010,20(3):288-289.
[3] 麦泉云,赵开亮.纳洛酮不同用药方法治疗重度酒精中毒对比分析.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5(10):772.
[4] 陶锋.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疗效观察.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7,14(6):62.
[5] 李亚娟.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效果观察.海南医学,2008,19(12):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