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普通高校体育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现实情况的差距

2011-08-15刘广斌全光德

中国校外教育 2011年10期
关键词:普通高校辽宁省用人单位

◆刘广斌 全光德

(沈阳医学院体育部;沈阳铁路机械学校)

辽宁省普通高校体育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现实情况的差距

◆刘广斌 全光德

(沈阳医学院体育部;沈阳铁路机械学校)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整个社会在向着计划的方向发展。在教育方面也有进步与发展,但是发展之余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相关专家、学校领导、毕业生和在读学生们最为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用人单位和学生自身等许多因素,导致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断地提升,对于体育专业显得更加的严重。通过查阅文献法,针对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了体育大学生要针对现存的问题多方面地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全面地提升自己,为自己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个好的有利的铺垫,提高辽宁省的就业率。

普通高校 体育大学生 就业能力

进入 21世纪,在世界的大竞赛中,人才的素质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也逐步由计划分配转为市场配置模式,形成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机制。机制的变化使高校对毕业生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更加繁重了,正是这种机制改变了很多以前旧的观念和思想,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暴露了普通高校教育体制不完善的存在;同时,更加显现了学生在许多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因此,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学校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育体制,学生要更加努力地增强自己的就业能力和素质,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普通高校毕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趋向、就业能力等相关的书籍和网站,搜集大量的资料,为这篇文章提供了理论基础。

(2)访谈法。对辽宁省大型招聘会上的招聘单位的领导和招聘人员进行访谈,了解现在就业的趋向和招聘单位对毕业大学生的要求及其情况的反映,特别是一些招聘体育毕业生的单位;对一些应聘的体育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现在的感想和自己存在的一些不足;对辽宁省高等学校教育专家进行访谈,了解现在高校的教育体制的不足。

二、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现状

据调查数据显示,2004年高校毕业生达到 280万人,而 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比 2004年新增 58万,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 413万人,比 2005年增加 75万人,增幅达 22%,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可能突破 500万人。辽宁省,2007年全省预计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 194367人,较 2006年的 170447人增加 23920人,增幅为 12%。其中毕业研究生17413人,增加 4638人,增幅为 27%;本科毕业生 101645人,增加 8613人,增幅为 8%;高职专科毕业生 75309人,增加 10649人,增幅为 14%。

从以上的数据和分析显示,现在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和一些相近专业毕业生相比就业不是很理想,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压力,再就是就业的专业分布不是很均匀,从中反映出了现在学校教育的一些问题,也暗示了学生还存在自身的不足。

(二)大学生就业现存的问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主要涉及到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环境因素

(1)就业制度的转变。20世纪 80年代以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由国家包下来分配工作,负责到底。这种体制有效地保证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计划经济体制下与之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难以适应新形势。于是,就业制度开始发生变化,并最终决定逐步建立和健全在国家宏观管理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条件下的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

(2)就业学生的不断增加。从现在就业现状中的数据可以很清楚的看出,现在人才面对的问题是“供大于需,供过于求”,并且现在的扩招还在进行,每年的高校毕业生都在飞速的上涨。

2.用人单位

(1)用人单位的短缺。国家的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是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各个行业都在精简和裁员,在这些单位本来就存在着就业压力的问题。再者,国有企业的领导或主管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职工体育在很大程度上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认为体育锻炼不需要以专门的体育知识做指导,既不对职工体育进行经费投入,也不将体育纳入企业管理范畴,这就影响了职工健身活动的开展,基本关闭了接收体育人才的大门。

(2)用人单位招聘的条件。通过对招聘人员和应聘毕业生的访谈,招聘人员反映现在的就业大学生多数以上只具有单一的专业能力,不具有综合的能力,不能够满足我们需要的条件。大学毕业生的反映是用人单位的要求过于苛刻,必须要求在专业能力的基础之上还要具有很多的能力才能够不录用。总之,现在的就业单位对就业大学生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根本不再是满足于专项技术的高低,而是在专项技术的前提下,还要具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3.辽宁省高校教育现存的问题

通过辽宁省的教育专家和学生的反映,现在的辽宁省的教育改革没有跟上国家教育改革的步伐,现在存在滞后性,特别是体育专业的教学更加的不够完善,其中存在的问题:培养目标特色不明显、专业界限过于细化、课程体系欠合理和人才的预测较薄弱。

4.毕业生自身的问题

文化素质低和就业能力单一是全国体育毕业生的通病,正是由于这些缺点现在成了致命的问题,大部分应聘单位的条件是要综合能力强的就业生,体育学生从起点就比其它专业低,他们大部分是通过体育加试和单招步入大学的校门,文化成绩本来就很低,在就是进入大学以后只是针对自己的专项下苦功夫,结合学校教学制度的滞后,最终只能攥着单一的专项能力走向社会。

(三)体育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也改变了以前的场景,从辽宁省各高校大型的招聘会上很明显的可以看出,由于大学生工作经验不足、所学专业单一、面试经验少等因素,使得“天之骄子”的光环逐渐褪去。这种情况使得很多刚迈入大学校门的学子和家长们看到后,也不禁为自己 4年后的就业担心,如何能使大学生在毕业时面对激烈的竞争中更胜一筹?为此,有关人力资源专家表示,在日常学习之外,大学生必须积极的学习和丰富自己的阅历,掌握更多知识和经验,全面地丰富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方能在竞争中高人一筹。

1.扎实的专项知识能力。与招聘人员的访谈的过程中可知,大部分的招聘单位还是比较喜欢专业能力强的就业学生;从上面的图上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专业知识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2.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指带领团队完成某件综合性工作的能力。组织群体活动时,能够向一个目标奋斗,按照明确的计划,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协调的进行工作,并达到预期目的的能力,包括策划、组织、协调、指挥、沟通、控制等多方面。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将走上管理岗位,即便未走上管理岗位,他们也需要很好地融合到某一个团队中去。

3.表达能力。中国人民大学在对就业困难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也是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表达被誉为“敲开企业大门的第一块砖”:向用人单位递上一份简历,表现的是文字表达能力;与用人单位一见面,开口就是口头表达能力的展示。表达能力在实际工作中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不善于表达,必定影响人际关系,影响自己其他能力的发挥。

4.人际交往能力。人们发现,有些学生在学校里成绩并不好,可他们在社会上却干得不错,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差生”有善于交际的特点。因为交际能力强,他们往往得到的机会更多,能更快地打开工作局面。对一个集体或团队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味着团结、和谐、力量和事业的发展,这正是用人单位重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原因。

5.适应能力。在辽宁省的大型招聘会上的访谈中得知,有 65.9%的企业重视对大学毕业生环境适应能力的考查,可见适应能力的重要性。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现代社会呈现加速度发展的特点,生活节奏加快,环境变化加剧,因此,大学生只有善于从旧的环境中解脱出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适应新环境的要求,才能获得更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6.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可以说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核心。我国传统大学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大学生中实践能力差的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7.创新能力。在体育教育中也要跟上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但是体育教育中的创新不是狭隘的、自我封闭、自我独立的活动,不应局限在课堂上、束缚在教材的规范之中,限制在教师的指导与布置得范围内,不是一刀切,不是一本教案几十年用。而是注重生动活泼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学生未来的健康需要和职业生活,联系社会、经济、科技和体育学科发展的实际,它必须吸收有关的新信息、新知识、新方法,使体育教学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

8.分析判断能力。人的一生往往会碰到各种需要自己决断的事情。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发展自我分析、综合、概括等能力,并通过体育实践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论

在新世纪的开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当前,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逐渐向综合能力的方向发展,这是今后高等师院校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新世纪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所以,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应在加强专业素养的基础上提高综合能力,增强自主意识,强化就业观念,充分了解社会的就业形势与环境。在客观的基础上评价自我,对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活空间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面向市场,走向社会”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最终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单位,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1]李竹梅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研究 [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

[2]瞿振元.2000—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姜言东.200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N].中国教育报,2001-06-27(2).

[4]白文飞,徐玲.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 ,2002,38(3):52、55.

[5]易忠.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0,(11).

[6]孙庆祝,韩冬.高师体育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建立多元评价数学模型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报,1993,(6).

[7]解毅飞.论高等师范体育院系大学生就业指导策略[J].山东体育科技,2003,(9).

[8]钱伟平,陈爱鞠.我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实践工作能力的评价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12).

[9]宋立军,张卓莉.高师思政专业课程教学与能力培养之研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4).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辽宁省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