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设幼儿戏剧表演与指导课程的重大意义
2011-08-15于海丹
◆于海丹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
论创设幼儿戏剧表演与指导课程的重大意义
◆于海丹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
当今的幼儿教育需要的是不断研究、探讨教育规律,不断反思和改进自身教育实践的智慧型、研究型的幼儿教师。作为培养幼儿教师摇篮的幼儿师范院校,必须要重新审视幼儿教育的价值功能,重新探知儿童的发展需求,重新定位幼儿教师的角色地位。如何在学前专业教育、教学中,培养适应当前幼儿园教学的智慧型、研究型幼儿教师,这已经是所有幼儿师范院校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对学前专业课程体系的全新整合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分为教师素养、教育理论、教师技能、方向特长四大模块体系,共 55门课程。新课标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或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就幼儿戏剧表演本身来看,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集语言、表演、音乐、歌舞、美术等多元艺术于一身。这种综合性的特点决定着本门课程与其他学科有着极为密切的必然联系。在幼儿戏剧表演与指导课程教学中,不仅要以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前儿童社会发展与教育学前卫生营养与保健等学科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还要在剧本创作阶段将学前儿童游戏、人文科学素养、自然科学素养、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国学经典诵读、幼儿文学、文学欣赏、幼儿英语、幼儿教师口语、幼儿园健康与社会领域活动设计、幼儿园语言领域活动设计、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幼儿园艺术领域活动设计、幼儿英语活动设计等学科内容完美地融入其中,将简笔画、学前手工制作、幼儿美术造型基础、幼儿园环境布置与玩教具制作、书法、幼儿园课件制作等学科知识运用到舞台场景、道具、服饰、化妆设计上,将乐理与视唱、声乐、键盘、儿歌弹唱、幼儿歌曲创编、舞蹈及幼儿舞蹈创编、幼儿体操与游戏、艺术体操等课程知识运用到幼儿戏剧舞台表演中。可以说幼儿戏剧表演与指导课程为四十多门学科搭建了跨学科、跨领域的沟通平台。将各学科内容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融入到幼儿戏剧创作、表演与指导的各个方面,既取消了这些学科知识各自的独立性,又发挥着它们自身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此门课程的创设无疑改变了高职院校学科体系过于突显本位,学科之间缺乏整合的现状,真正实现了学科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二、对幼专生专业技能的完美整合
幼专生专业技能分为三大类:语言类技能、艺术类技能、教学类技能。语言类技能是指幼儿教师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主要包括一定的写作能力、三笔字书写能力、普通话运用能力、讲故事能力、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艺术类技能是指幼儿教师的艺术表现力和相应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弹唱及儿歌鉴赏能力、儿歌创编能力、舞蹈表演与创编能力、绘画与美术鉴赏能力等。教学类技能指幼儿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设计、组织、指导、创编能力,主要包括游戏组织、创编与指导、幼儿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玩教具制作能力。
幼儿戏剧表演与指导课程对于学前专业学生角色意识、语言表现力、舞台表演能力、创新能力、独立编排指导幼儿戏剧活动能力等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培养起着强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在这门课程中对幼专生专业技能进行了完美整合。在剧本创作与改编阶段,运用规范化、儿童化的语言展开剧情,设计生动形象的儿童化语言和动作表情,突出剧本中不同人物性格特点;在幼儿戏剧表演中,根据剧情设计合理的舞台场景,根据舞台角色的特点设计服饰、道具、化妆,根据剧情的展开处理好灯光、场景的切换、根据情节的跌宕起伏选择、设计与之相符的音乐、歌舞,在幼儿戏剧指导中,针对幼儿的特点合理地分配角色、设计动作、编排指导等,凡此种种无不是对幼专生写作、普通话运用、讲故事、弹唱及儿歌欣赏、儿歌创编、舞蹈表演与创编、绘画与美术鉴赏、游戏组织与创编、幼儿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玩教具制作等综合能力全方位的整合,促使学生的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三、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的确立
正是因为幼儿戏剧表演与指导课程是对众多学科和众多技能的全新整合,传统的教学模式、师生关系就必须打破。在教学中,老师不再是主讲,而是以主导者的身份,把课堂让给掌握众多学科知识,需要锤炼专业技能的学生。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开放合作式教学模式无疑是最适合本课程课堂教学的。课前教师根据本次课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拓展性问题,课堂上教学的主要方式为自主交流和对话,使教学内容在教师与学生团队、团队内部、团队与团队对话与交流中得以确立,然后由各团队共同思考、商议解决的办法,最后团队之间通过汇报交流,而达到理解上的深化。学生不仅通过团队内的相互切磋交流,或直接通过其他团队的汇报,听取不同的意见,拓宽了交流者的思路,并把思考的问题引向深入;而且还在充分的合作交流过程中,消化吸收别人的认识成果,并将这纳入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深化自己认知结构的同时,还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所具备的专业技能进行了重新的梳理,使之很好地融入到幼儿戏剧创作、表演、指导的各个环节,每名学生都真正成为教学的实践者、反思者、受益者,真正做到师生互教互学、互助互动。在合作中开拓视野、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提升素质。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的确立不仅是指这种开放式教学模式走进幼专生课堂,它更是深深植入幼专生心中,促进其更好地理解新的教育理念,上行下效,无形中为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树立以人为本的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开启了一扇窗,从而促进幼儿园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的确立。
四、重建幼专生知识结构
考入幼专院校的幼专生具有高中文化,虽有着一定的文化基础,但大部分学生在艺术领域方面的基础却是相当的薄弱。因此,入学后大部分同学将弹唱、舞蹈、绘画技能的培养变成了重中之重,课上学,课下补,而投入到其他大专课程的学习后劲却明显不足,造成本体性知识结构严重失衡。知识面越发狭窄、知识结构僵化,知识迁移能力较弱,缺少研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走入幼儿园见习、实习,这种弊端就全部暴露出来。
幼儿戏剧表演与指导课程是一门建立在众多学科基础上的全新学科。它不仅要融入一些艺术学科的相关知识,同时更需要以幼教理论为指导,以众多文化知识为底蕴,是对于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全方位整合,以往的零散的学科知识在这里得以融合形成新的体系,技能、技巧在这里得以展示形成新的综合性技能。知识结构的重新搭建和专业技能的完美结合,必然会激发幼专生对于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思考,促进幼专生重新审视学习态度,更新学习理念,激发学习潜能,增强自主学习积极性,广泛涉猎专业知识,完善自身素质结构,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学习中知不足,在学习中求完善,在学习中得发展,在学习中创新高。
五、促进了幼儿园创生型课程教学的实施
新课程强调幼儿自主、个性发展,将幼儿的发展权还给孩子。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向课程创生型教师转轨,在原有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执行者,并不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太多的思考和创新,只要按部就班地按照既有的课程实施方案进行就可以了。而在课程创生中,教师必须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实施方案等进行深刻的反思、调整、重建,即教师是由传统教学执行者变成课程教学的研究者、建构者、阐释者。“课程创生”对于忠实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幼儿教师而言,无论从思想认识的转变和行为实践都无疑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而幼儿戏剧表演与指导课虽为幼专院校给学前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但对于幼专生来说,这门全新的课程为他们将来从事探索研究幼儿园创生型课程教学提供了难得的新的思路。教师可以根据学前儿童的兴趣特点,智力类型、个体差异,充分利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资源,将一堂课变成教师与幼儿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开发、互动、创造的一台幼儿戏剧,在表演中更全面地调动幼儿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的课堂角色也将会自然而然地变成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以戏剧表演来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这一全新教学模式必然会促进幼儿园创生型课程的实施。
[1]万迪人.现代幼儿教师素养新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金梅.论儿童戏剧综合活动[J].幼儿教育,2003,(6).
[3]李小红.教师课程创生的缘起、涵义与价值 [J].教师教育研究,2006,(7).
[4]方六合.浅谈研究型教师的培养问题及其意义[J].当日中国教研,2007,(9).
[5]何彤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对建构主义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8,(9).
[6]王晖,王庆祥.基于教师专业化视阈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探索,2011,(1).
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阶梯性研究成果 ,编号 1155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