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校思想政治课程中学生的诚信教育研究

2011-08-15陈晓云

中国校外教育 2011年10期
关键词:诚信高职大学生

◆陈晓云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高职学校思想政治课程中学生的诚信教育研究

◆陈晓云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受到市场经济的严重冲击,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有着现实的针对性和紧迫性。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诚信教育

一、诚信缺失的表现

1.学习方面的学风不正学习动机不端正,学习不够刻苦,复印他人笔记、抄袭作业、参加考试夹带相关资料、人为地杜撰实验数据、写论文“移花接木”等情况时有发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勤学苦练、实事求是学风的形成,不利于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2.生活方面的信用不足一些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不强,无视诚信为本、恪守信誉等做人的基本道德,日常生活中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言而无信、违背社会公德等现象。国家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千方百计向困难学生提供助学贷款,但是一些大学生不珍惜自己的个人信誉,辜负了政府的信任,不仅不积极偿还利息,到期也不偿还贷款本金,甚至于少数大学生在毕业后即无影无踪。

3.求职方面的弄虚作假一些大学生在毕业时为了给自己的求职增加亮点,也给有关用人单位留下一个好的印象,采取伪造学习成绩、各种获奖证书、培训经历等方式,进行明目张胆的弄虚作假。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却不履行就业协议书、合同规定的义务,更不愿意按章缴纳违约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人才市场的正常秩序和健康发展。

二、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1.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学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深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新观念、新文化的影响。市场经济本身具有趋利性质,奉行经济利益与效率原则,不少学生已经接受和认同了这些原则,并且自然而然就将其应用于实践之中,成为他们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之一,他们会不顾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只追求自身利益与效益的最大化,进而丧失了诚信。

2.来自家长的不诚信言行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第一污染源,父母若经常言而无信,孩子会产生不信任感,并且被“同化”。有些孩子做错了事为了逃避家长的训斥或挨打,采取欺骗家长的办法,而家长不加分析相信了谎言,由此助长了孩子的说谎。

3.来自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当和教师的个别不诚信言行的影响。教师不能以身作则,经常失信于学生;有的教师不遵守自己的承诺,随意表态,不负责任。

4.学校的德育方式、方法问题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诚信教育,主要通过道德教育。但长期以来,就学校的德育而言,多以说教和灌输的方式方法为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弊端。教育方法枯燥、单一,流于形式,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尤其是不分对象、内容、场合的“命令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使认知教育和实践教育脱节,并且直接导致知行脱节,严重影响德育实效。

5.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问题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目前高职院校许多领域和部门存在着一定的漏洞,管理松散,约束机制不健全,特别是一些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职能部门,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客观上为学生不讲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学校为保障教学而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常常出现偏差,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大学生的正面诚信教育。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培养方法策略

1.与时俱进,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全面阐述诚信内涵,实现自律与他律的和谐统一诚信既是一个道德范畴,又是一个法律范畴,要将诚信在道德范畴与法律范畴的涵义向学生讲全、讲深、讲透。让学生真正明白,诚信不仅是一项道德的义务,更是一项法律义务。因此,既要通过道德的自律提倡诚信,又要通过法律的他律规范诚信。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使学生把外在的诚信准则内化为自身所遵循的理念,并通过道德的自律,通过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自我激励等来塑造自己的诚信形象。

2.鼓励诚信,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体制机制。建立大学生诚信的档案管理机制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行为中的诚信表现进行客观记录,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将其纳入大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学生诚信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内容涉及面广泛,可以包括在校期间国家助学贷款还贷情况、学杂费交费情况、违反校规校纪情况、勤工助学情况等,要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学生参与性、教育性等特点,真实反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水平状况,便于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本人的了解。

建立大学生诚信的奖惩机制对诚信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同时根据大学生诚信度测评的结果,将大学生的诚信情况作为评比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推荐优秀团员入党的重要标准;对于违反诚信规范的大学生,可以视其情况进行程度不同的处罚,使他们为自己的失信行为付出代价。守信者得到精神和物质的褒奖,失信者受到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惩罚,这样能促使大学生诚信行为的良性循环,逐渐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

3.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教师的师德及其行为模式对学生的诚信修养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在现实中,要提高学生诚信修养水平,教师首先就应该成为诚信的坚守者、监督者与传播者,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为人师表,身体力行,有诺必践,以教师高尚的品行、人格的魅力、诚信的作风取信于学生、家长和社会,提高公信力,做诚信的表率。同时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增加情感投入。只有让职校生在情感上真正认同、接受教育的内容,他们才有可能在实践中去体现诚信,道德教育的成效也才能得到最终体现。因此,教师在具体的道德教育中要注意情感的投入,要做到教育者与受教育工作者者之间心灵的互动,而不是局限于空洞的“说教”。

4.开展诚信教育活动。诚信教育活动的重点在知行统一,关键在践行。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精心安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诚信教育活动。通过征文、表演、诵读、辩论、演讲、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等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体会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可邀请社会上有关诚信的典型人物、先进人物来校为师生举办报告会、座谈会,让其感受诚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5.注重形成教育合力。诚信教育要取得实效,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学校诚信教育与社会道德和家庭道德教育结合起来。社区和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对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造成部分学生有不诚实、不守信用的言行的根子主要在家庭和社区。因此,学校通过开家长会、教师家访、走向社区、邀请社会人士座谈等形式,主动与家庭、社区联系,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尤其是要重视和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充分认识诚信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抓好诚信教育,促进学生诚信素养的提高。

[1]刘志明.诚信.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卢黎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西北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诚信高职大学生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大学生之歌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