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航空服务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定位及构建体系研究
2011-08-15刘秀丽
◆洪 玲 刘秀丽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旅游系)
高职航空服务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定位及构建体系研究
◆洪 玲 刘秀丽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旅游系)
民航是一个与社会各方面发生广泛联系的窗口型服务行业,必须高度重视行业形象对行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而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正是行业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未来 5年,民航行业投资规模将在 1.5万亿元以上,旅客运输量将达到 4.5亿人,运输机场数量将达到230个以上,包括通用航空飞机在内的机队规模将达到 4500架以上,民航业服务国民经济、服务社会公众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随着湖北武汉临空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武汉了成为国内首个航空运输综合改革试点,湖北省武汉市政府又设立了 5000万元的航空发展引导专项基金,更使武汉航空市场成为了各家航空公司眼中的“焦点”,纷纷在武汉增大运力投放。
国家民航总局李家祥在十二五规划中反复强调调整行业经济结构及人才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民航发展中的人才结构性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民航科学发展、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培养航空服务人才的高职院校,能否满足发展迅速且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产业需求,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航空服务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目前,培养素质高、竞争力强、适应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合格航空服务人才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主要表现在培养定位、教育水平提高,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轻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倾向比较严重。另外,行业的特殊性造成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品质与社会就业要求脱节,这已成为影响航空服务人才顺利就业、成功发展、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职业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研究型大学相比较而言,我院在学生职业素质开发和提升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培养一个“纯校园人”蜕变成为合格的“准职业人”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在行业调研中,民航业服务人员的学历状况看,大专学历占到 30%,下一步人才需求的层次(中专、大专、本科、本科以上),100%地选择了高职高专,而民营民航企业有的单位明确表示只招聘专科毕业生。随着民航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职高专层次的需求将逐渐成为主流。由此可见,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是航空服务一线企业人才需求的主力军。
从岗位来看,在未来几年内,要不断优化全行业人才队伍结构,重点加强飞行、机务、空管、机场运营管理四类专业技术人才、高层次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公务员和监察队伍建设。其中空管、机场运营人员是民航高职院校培养的重点,同时也是民航业看重的人才需求市场,其中多家公司对空勤人员(业务员)的需求占到总需求的 50%以上。由此可见,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是航空业一线企业人才需求的主力军。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国内航空从业者整体素质偏低,高校开设的航空服务管理专业业并不少,可从业人员为什么如此的少?大部分毕业生认为我大学一场,就应该去做管理工作的,结果要当地勤服务员,当然接受不了;或者要么毕业时就更本去不了航空企业,行业的壁垒也使得这一问题变得比较尖锐与棘手。这一思想同样在我们学生当中出现,平常也能听到这种声音,这就是一个教育问题,教师课上授之于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更要对其思想进行教育,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好专业教育,岗前教育,让他们意识到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学校领导也应更加重视教师到企业挂职煅炼或短期培训,专业教师在下企业期间,学校领导也应经常过问调研情况,一方面,了解教师的煅炼情况;另一方面,也引起对方企业的重视。这就需要学院与社会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兴办职业教育,这样才能较好地解决办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使职业技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二、航空服务专业职业素养培养定位
1.职业素养的涵义与特征
被称为“素质研究之父”的美国心理学家大卫·C·麦克利兰认为,素质是一个人获个体的基本特征,它与高效率和高效率业绩有密切的关系,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博士则将素质划分为知识与技能、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与动机等五个方面,并提出素质冰山理论。该理论认为,职业人像漂浮在水中的冰山,露出部分是行为、知识和技能等,是显性职业素养;隐藏在水下部分则是由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构成的隐性职业素养,是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的重要标准。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就是遵循职业素质养成规律,通过教育、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帮助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在未来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外在行为方式和内在品质的教育实践活动。从发展的角度看,航空服务专业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着眼于航空人的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其培养内容以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信念的教育和培养为核心。
2.航空服务专业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
航空服务业是一个综合性服务企业,具体从事的就业岗位比较多,总结起来就是航空服务一线服务岗位与基层管理岗位。从调查来看,民航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指标主要排序为:外型条件符合行业要求、良好的职业素养、英语口语和表达能力好、扎实的职业技能等。其中,多数航空企业对大学生从事民航工作基本的思想素质提出了以下要求:一是由生活和工作的热情;二是艰苦创业的思想;三是不怕挫败的心理素质;四是从大处着眼,小事入手的工作作风。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以下知识、技能与素质:
在知识方面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掌握沟通交际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公文写作知识、掌握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知识和掌握服务礼仪的知识、掌握航空客运、货运、空中服务等主要一线服务部门的业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规范等相关知识等。
在能力方面,要具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良好人际沟通的能力、运用电脑进行文字处理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能力、英文交流能力、服务工作能力;对客运、货运、空中服务部门的运行与服务现场管理能力等。
在素质方面,要具有良好的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修养、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职业礼仪、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团队意识、敬业精神、耐劳精神和协作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等。
3.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构建体系
高职教育要培养适合行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突出实践能力,必须建设生产型的的实训基地,将“学与做”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学生,这就需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循岗导教·2AB”模式是按照民航票务、客运、货运、安检、空乘、客舱服务等工作任务的要求,设计项目课程教学,利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岗位素质与能力实现学习内容和工作内容相结合、学习过程和工作情境相结合、学习场所和工作场所相结合;将民航职业资格标准作为培养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使学生身份和职业身份相融合,确保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步。
(1)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和职业基础课组成。通过英语、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基础、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旅游地理、民航心理学等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教学内容要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多种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讲座式、讨论式和案例教学等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并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除继续发挥投影、广播电视教学等常规电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外,学校正在加强对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
(2)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造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是优化课程结构,强化能力培养,专业的职业技术课和职业技能课比例,占到全程教学计划的40%以上。通过民用航空法、航空概论、航空旅游地理、民航职业素质修炼、民航乘务英语、民航旅客心理学、空乘服务礼仪、客舱设备运行与管理、民航旅客心理学、公共关系学、形体训练等,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技能和岗位专业技能。同时建立健全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目前,校内实训基地已基本形成体系,各种类型的实验室正在紧张筹备之中,校外实习训练基地也初步达成。相信通过我们的积极努力,各种实训室以及实习基地都会完善,成为我专业学生走向社会的有力保证。
(3)积极开展毕业生职前教育与培训
很多用人单位感觉到,大部分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应有的职前教育与培训,特别是缺乏企业员工基础职业素质的培训,大学毕业生还处于一种半成品状态,而企业需要的是“真正有效人才”。因此,提高就业质量,给毕业生提供较高起点的就业前景,应该从大学生在一入学时就进行系统的职业教育着手。目前,一些高校与企业之间正在寻求积极的合作,对职前专业学生进行岗前培训,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4)积极推进与产学研结合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与航空公司、机场、空服等相关企业,建立互惠互利的协作关系,并与企业合作,建设航空服务专业稳定的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与校内的实训基地形成优势互补,为学生得到较为系统的职业能力和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较快适应国际空服操作和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素质提供了有力保证。积极推进与企业管理人员及一线操作人员的座谈和研讨,及时掌握实际业务的变化趋势,并与企业界共同研讨课程体系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内容的革新及实践技能的培养方法等问题。与企业界专家合作,在专业知识、专业培养模式创新和专业教学改革等各领域共同展开课题研究。
通过本专业职业素养培养及构建体系的运行,我们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力争培养出具备适合民航业发展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高技能应用人才。
[1]刘华力.核心竞争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11,(4).
[2]关娜,吴永祥.临空产业发展特色与现实探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9).
本文系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研究课题 2011G020的部分成果。